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GDP不再三面均等(上)
2010/01/18 06:48:53瀏覽1302|回應3|推薦10

工商時報的這篇報導,相信不會引起多數人的注意,但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若不能概略的理解,可以說對許多有關經濟議題的報導不能進行有意義的閱讀,當然對發生了甚麼事不可能有理性的瞭解,偏偏這些經濟的活動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多數人憑著感覺發表議論

政府依據GDP的統計資料所做的專業的決策,被操弄為民粹運動”---- 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議題就是例子!!  而這些隔行如隔山的專門知識,如何能被較正確傳達給甚至不能困而知之的普羅大眾,確實是執政官員們的重大挑戰!!

國內生產總值(GDP)代表一國國內人民在某一單位時間內,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勞務的市場價值。國內生產總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由這個公式略為的解析如下 :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統計2008年台灣國內生產總值$391,351百萬;

依據海關出口統計,2008年台灣出口金額為$255,629百萬;出口的比例佔GDP的65.32%;

這個數據能不能改變---加大消費投資政府支出的數額? 

短期內不容易,台灣客觀的自然人口資源都已飽和,因此,改變的內在因子不存在----長期看,若台灣的出口進口值的萎縮,可以當為台灣經貿地位邊緣化的指標,會發生嗎?  就拭目以待吧!!  2008年的統計,中國香港佔了台灣出口總量的38.78%,台灣國內生產總值是和對中國地區出口總量的變化成正相關的因果關係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國內生產總值的編制是二十世紀是20 世紀計量經濟科學發展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按聯合國主導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的準則編製的,當然,當一個經濟活動單位沒有正確的最基本原始資訊資料國內生產總值是不可靠的。

******************************************

  • 2010-01-17

  • 工商時報

  • 【記者於國欽╱臺北報導】

    總體經濟學第1GDP三面均等的法則,已經改寫!依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統計,去年第3季自生產面編算的GDP比自支出面編算的GDP高出274億元,為免兩套數據導致各界無所適從,主計處已決定日後皆以支出面做為編算經濟成長率的基礎。 

    主計處官員表示,聯合國2008年版的國民所得會計帳(SNA),希望各國編算國內生產毛額(GDP)時,能忠實呈現生產、支出、所得各面的資料,日後再透過產業關聯表加以調整,以使GDP能夠更完整的呈現一國經濟實況,因此主計處打破了50年的編算規範,做了這項劃時代的修正。

    總體經濟學教課書向來所揭櫫的就是GDP三面均等,也就是不論自生產面所得面支出面所編算的GDP皆應相等,因此長期以來各國編算GDP時皆秉持這一規範。

    但是,主計處官員表示,生產面的資料來源有服務業的生產統計,而支出面則援引海關統計零售統計等,兩方統計除了有時間差的問題,還有各自的統計誤差,實務上生產、支出兩面所得到的GDP是不可能均等的。過去在兩方資料出來後會依經驗法則調整至均等,但這種為求兩面均等的調節方式,偶爾會使得數據難以解釋現象。

    依據最新版的SNA準則,希望所編算出來的資料忠實呈現,因此主計處決定打破沿用50年的GDP三面均等編制方式,以98年第2季而言,生產面比支出面高出288億元,第3季生產面依舊比支出面高出274億元,但97年反而是支出面比生產面高出409億元。

    那麼未來經濟成長率是用哪一個GDP做基礎?主計處官員表示,是以支出面編出來的GDP做為經濟成長的計算基礎。

    主計處官員表示,近年包括日本、新加坡、南韓、香港、中國大陸所編算的GDP已呈現生產面與支出面的差異;而美國支出面雖與生產面相等,但卻與所得面不均等;澳洲與英國甫編出來的GDP雖仍有兩套數據,但在隔年會輔以產業關聯表修正使生產、支出兩面均等。

    至於經濟成長率該以哪一面做為基礎?各國有些不同,韓、星、中是由生產面計算,日本香港美國我國則自支出面編算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asTso&aid=3697327

 回應文章

Q版傻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沒有完美的資訊
2010/01/20 13:06

資訊的品質不可能決對完美,所以會允許某種程度的誤差,這和科學的態度沒有衝突,這麼說是沒錯

資訊是由資訊的定義產生的,正確有品質的資訊也僅僅是符合其公開的定義罷了,至於定義是否是合理有參考價值,不同的人可能見解不盡相同,設計該項數據定義的人自然會認為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這樣的定義已經是盡可能做到最好了,但是時代變遷很快,就像數十年前的成本會計方法對當今競爭較激烈的產業已經剩下很少的決策參考價值了一般,政府使用的統計數據,也是有必要與時俱進,才不會剩下空殼,而表裡不一

諸如GDP,它無法準確的提供一個絕對正確的數字,這不是辦不到,而是成本效益不值得那麼做,取得一個成本效益上最適合的資料品質,是不得不的辦法,這是一回事,然而現在的權宜作法或許因為科技的進步,在未來可以用同樣可接受的成本提供更好的資訊品質,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身為不是不用考慮生活,只是偶爾關心一下國事的小老百姓,認真的去分析政府的數據,那是退休以後夠閒才有可能去搞的事,很剛好,隨便關心一下就發現結構性失業這個絕對有參考性的數據,用的是數十年前適用的定義,這就好像隨機抽樣抽到壞品一樣,我對政府統計數據的品質會搖頭就是如此,您提供的那幾個連結,最下面那個,有許多數據是整體的統計數字,定義和細節不花時間去研究是找不出問題的,而越是大雜繪的數字通常品質越是可能有問題,這要說是經驗還是直覺就不提了,如果因為複雜而不易被人質疑,便宜行事的機率會更高,依政治考量操作的可能性也會更大,這都是合情合理的!至於要主動去檢視政府提供的數據是否有值得改善之處,這太過不符合我的成本效益,這是相關學者專家或媒體的工作,或至少要是一種以政治為目的有組織性的工作,即使您做如此的評論,我還是不認為您的批評是完全正確的,政府的數據定義早就過時了,這點只怕歐美先進國家也未必做得到位,但是在合理的成本效益考量下適度將重要的指標重新定義,我認為是政府有心做事的話應該要做好的,如此而已!

Tomas(TomasTso) 於 2010-01-20 14:56 回覆:

"...數十年前的成本會計方法對當今競爭較激烈的產業已經剩下很少的決策參考價值了..."-------這個結論"太大膽了"!!

統計的各個"項目"------當然要定義清楚,CIA的 The World Factbook有對各個"項目"定義 的描述,可自行查閱.

其餘的尊重你的看法!! 


Q版傻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aw data當然是正確可信的啊
2010/01/19 17:00

可是那也是依據他們下的定義去計算出來的,不特別用心去釐清其定義是否和自己理所當然的認知是否一致,統計數據是否具有可參考性也是很難說的吧?

原始資料大致上是可信的,但是以之加工處理來向一般百姓宣傳使用的統計數據,可參考性就差得遠了,就以GDP來說,三種面向有三組數字,要弄成一個然後讓人民去了解,本身是有其專業性存在的,即使是有一定統計知識的人,也得花相當時間與心力才能得到可參考的較正確資訊,但是一般人哪有那種閒工夫呢?一般人那會去找原始資料驗證政府統計數據品質的正確性呢?這是相關學者專家的工作啊!

之前在中時讀到一篇社論,結構性失業咱們主計處是以低學歷的失業人口計算的,像這樣的數據就算是正確可靠的,這個定義的品質也讓人不敢恭維,所以說,有時候統計數據提供的參考性不如直覺,畢竟直覺往往是由許多現實的小觀察開始觸發的,而統計數據如果加以操作的話,盡信數字還不如無數字,正如亞當斯密時代英國在出口的數字上傾向灌水,政治人物看了也爽,商人也樂得拿出口補貼,這時候眾人就會合理的質疑這些數字了,但質疑是質疑,這些官方數據可是正確得很啊!

我國統計資料在Raw Data上大致是正確可信的吧,但是真正提供給國民參考的較具施政意義的統計數據,品質是很有待改善,起碼我就信不過!

Tomas(TomasTso) 於 2010-01-20 05:07 回覆:

理性,正面,積極"想法子"的生活態度---是所謂社會"弱勢族群"不具備的---試著用正面的態度分析解讀各種訊息!!

經濟的活動是"動態的",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是表達"那個特定時間切點",資本運用的結果-----我們各種經濟活動的統計資料,也有同樣的性質!!

GDP要用到的統計資料很多樣------各個單位統計"期間"不是都同步的,:海關出口資料就會和工廠實際生產的"期間"有差異------要整合到"相同的期間",調整的"必要性"是存在的,不能就以此否定了經過調整訊息(information)的價值!!

2008年最新公佈的1993SNA修訂版的原則----允許差異並列;

最早期的計時工具---日冕---精確度只能到"時辰"(兩小時);

十六世紀,機械鐘概念剛萌芽,只有"一個時針"(精確度到小時);

十七世紀,機械鐘"有了分針"---這對大航海時代,運用天文定位誤差會太大---誤差四秒在地球表面的距離就會差1.8公里;

十八世紀,機械鐘"有了秒針"---英國皇家學會發出25萬磅提高機械鐘的精確度及穩定度的獎賞;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對時間的精確度都不斷的提高---這就是在"實踐中逐步提升的"例子!!

"宣傳使用的統計數據..."-----這無關"科學的方法",就如同"金光黨"的詐騙,作為主人的接收者,要承擔"是否相信的責任"!!


Q版傻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或許只是難以處理吧
2010/01/18 15:53

三面均等理論未必是錯,只不過現實上可能根本無法達成

GDP,甚至許多其他的政府與民間機構提供的專業統計數據,就像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因為精確計算的成本太高,所以實際上數據的品質遠低於一般人以為的專業程度!

只要是現實生活在參考的統計數據,基本上都是可疑的,有些統計指標甚至已經過時到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如結構性失業的計算方式,也有的指標則疑似受到人為的操作,如果很少引起關注,甚至可能根本是偽造的吧!

所以大多數定義無法明確或數據來源不是相當容易正確而便宜的計算者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操作的,只有一點參考性,而沒有什麼可信度吧!

有意義且正確的統計數據是有價值的,但是成本可能不低,實際上我們所用的大概都是其實相當便宜行事的方式算出來的數據吧,如果沒有判讀統計數據的基本能力,只怕只能霧裡看花吧!

Tomas(TomasTso) 於 2010-01-19 02:49 回覆:
"只要是現實生活在參考的統計數據,基本上都是可疑的"----這個說法"沒有正確的必然性",以現今網路的發達及電腦化的訊息公開,只要有心,都可以找到"較正確"的資料(data),如何將資料轉換為訊息(information),這一部分要自行判斷,最有可能被"歪曲"及"不成比例的放大"----不能依靠"感覺"看到一本書的封面和封底的印刷不同,就開時作文章了!! 這是普遍性的"膚淺"----要學習找資料,比對資料,作出分析轉換為訊息(information),這是"理性的認識方法"!!
下列的政府資料庫-----提供資料是有可信度的!!
http://web.customs.gov.tw/statistic/statistic/statisticList.asp
http://cus93.trade.gov.tw/fsci/
http://w2kdmz1.moea.gov.tw/index.asp?P1=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