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8 06:48:53瀏覽1302|回應3|推薦10 | |
工商時報的這篇報導,相信不會引起多數人的注意,但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若不能”概略”的理解,可以說對許多有關經濟議題的報導不能進行”有意義的閱讀”,當然對”發生了甚麼事”不可能有”理性”的瞭解,偏偏這些經濟的活動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多數人”憑著感覺”發表議論。 政府依據GDP的統計資料所做的專業的決策,被操弄為”民粹運動”---- 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議題就是例子!! 而這些”隔行如隔山”的專門知識,如何能被”較正確”傳達給甚至不能”困而知之”的普羅大眾,確實是執政官員們的重大挑戰!! 國內生產總值(GDP)代表一國國內人民在某一單位時間內,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國內生產總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由這個公式略為的解析如下 :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統計2008年台灣國內生產總值為$391,351百萬; 依據海關出口統計,2008年台灣出口金額為$255,629百萬;出口的比例佔GDP的65.32%; 這個數據能不能改變---加大消費、投資及政府支出的數額? 短期內不容易,台灣客觀的自然及人口資源都已飽和,因此,改變的內在因子不存在----長期看,若台灣的出口和進口值的萎縮,可以當為台灣經貿地位邊緣化的指標,會發生嗎? 就拭目以待吧!! 2008年的統計,中國加香港佔了台灣出口總量的38.78%,台灣國內生產總值是和對中國地區出口總量的變化成正相關的因果關係,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國內生產總值的編制是二十世紀是20 世紀計量經濟科學發展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按聯合國主導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的準則編製的,當然,當一個經濟活動單位沒有正確的最基本原始資訊資料,國內生產總值是不可靠的。 ******************************************
總體經濟學第1章GDP三面均等的法則,已經改寫!依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統計,去年第3季自生產面編算的GDP比自支出面編算的GDP高出274億元,為免兩套數據導致各界無所適從,主計處已決定日後皆以支出面做為編算經濟成長率的基礎。 主計處官員表示,聯合國2008年版的國民所得會計帳(SNA),希望各國編算國內生產毛額(GDP)時,能忠實呈現生產、支出、所得各面的資料,日後再透過產業關聯表加以調整,以使GDP能夠更完整的呈現一國經濟實況,因此主計處打破了50年的編算規範,做了這項劃時代的修正。 總體經濟學教課書向來所揭櫫的就是GDP三面均等,也就是不論自生產面、所得面或支出面所編算的GDP皆應相等,因此長期以來各國編算GDP時皆秉持這一規範。 但是,主計處官員表示,生產面的資料來源有農、工、服務業的生產統計,而支出面則援引海關統計、零售統計等,兩方統計除了有時間差的問題,還有各自的統計誤差,實務上生產、支出兩面所得到的GDP是不可能均等的。過去在兩方資料出來後會依經驗法則調整至均等,但這種為求兩面均等的調節方式,偶爾會使得數據難以解釋現象。 依據最新版的SNA準則,希望所編算出來的資料忠實呈現,因此主計處決定打破沿用50年的GDP三面均等編制方式,以98年第2季而言,生產面比支出面高出288億元,第3季生產面依舊比支出面高出274億元,但97年反而是支出面比生產面高出409億元。 那麼未來經濟成長率是用哪一個GDP做基礎?主計處官員表示,是以支出面編出來的GDP做為經濟成長的計算基礎。 主計處官員表示,近年包括日本、新加坡、南韓、香港、中國大陸所編算的GDP已呈現生產面與支出面的差異;而美國支出面雖與生產面相等,但卻與所得面不均等;澳洲與英國甫編出來的GDP雖仍有兩套數據,但在隔年會輔以產業關聯表修正使生產、支出兩面均等。 至於經濟成長率該以哪一面做為基礎?各國有些不同,韓、星、中是由生產面計算,日本、香港、美國及我國則自支出面編算。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