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02 05:30:36瀏覽634|回應0|推薦23 | |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在學術研究的地位類似台灣的中央研究院。 但是,中國是以共產黨中央集權領政的的威權體制的政府,社會上並沒有獨立的”公民社團”,因此對執政團隊---國務院---制定政策所需的各種研究的需求,自然就成為綜合研究中心的重要的功能,按照中科院所轄的各種研究所的配置,可以瞭解中國國務院國家五年計劃與實施的評審研究的工作,是和綜合研究中心的功能息息相關的,正如同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所介紹的 : “中國社會科學院除組織各研究所承擔相當數量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專案外,還根據國家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的需要和各學科的特點及其發展,確定院重點專案和所重點項目。同時積極承擔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或委託的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研究任務。” 以往,社科院是中國國務院唯一的幕僚單位,改革開放後,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後,廣泛的和國際接軌,但在許多”以黨領政”教條機制下的觀念是和”開放”基調相矛盾的,最明顯的就是在2002年對SARS疫情的處理態度。 經過這麼多年,現在也有看到中國的國營企業(I.E.中國聯通)委託國際的研究機構如麥肯錫 (McKinsey)協助企業的改造。 中國政府政策的制訂及調整還是以社科院的研究報告為主要的依據,要認識中國,留意社科院的各種社會及財經議題的研究報告是必要的。 這一波的國際金融危機各國都採取了”短期”的擴張性財政措施---國際金融體系免於崩潰---各國經濟活動的體質及發展各不相同,三個季度過了,美國的經濟成長或許將在明年第一季度由負轉正;日本的經濟成長也有些微的起色。 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普遍的認為可以達成保八的目標,新的情況需要新的”對應措施”,保增長與防通脹的目標,那個對中國更加緊迫,近期出現了很多爭論。 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了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的一篇文章值得瞭解。 同時,美國的中長期的財經及產業結構的規劃也必須逐步的形成及實施,這些後續的影響會是持續長久的,更值得關注。 ***************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Yu Yongding)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中國經濟已從全球衰退中強力反彈。官方資料顯示,中國今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9%。那些對中國宏觀經濟資料的準確性持懷疑態度的人,可以核對一下實物資料:6月份,中國發電量同比增長5.2%,扭轉了之前連續8個月負增長的局面。 目前幾乎可以肯定,中國今年的GDP增幅將超過8%。 但一些問題正隱隱浮現。 中國紓困方案導致的投資增長,有可能令本已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加劇,而資金的注入已經在催生資產泡沫。 中國採取刺激性措施的動機十分簡單。中國沒有遭受西方那種金融危機,但卻受到了其次級效應的明顯影響,導致出口驟減。 2007年,中國出口增幅為25.7%,出口對GDP之比高達36%。 而去年1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2%,且此後一路下滑。 2009年5月,出口同比驟降26.4%。 出口下降對GDP增長幅度的拖累作用可能達到了3個百分點。如果計入間接影響,對中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的拖累甚至可能超過了5個百分點。 中國政府的反應非常迅速。 2008年11月,政府出臺了4萬億元人民幣(合5,8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兩年落實。 刺激藥方的“劑量”很足,為2008年GDP的14%。 中國有能力負擔如此規模的擴張性財政政策。 過去10年來,中國的預算赤字很低,2007年還出現了預算盈餘。 因此,即使推出了刺激方案,中國的債務可能也僅占GDP的20%左右。政府有足夠的迴旋餘地。 不過,這就帶來了第一個問題。 刺激方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基礎設施投資。 長期以來,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進入21世紀以來,這部分投資的增速一直高於GDP增速。 由於固定資產投資具有在短期內創造需求、在長期內創造供給的雙重功效,在一般情況下,投資率的上升短期內將迅速創造出過度需求,隨後,經濟將從過熱階段轉向產能過剩。 相應地,通脹壓力也會為通縮壓力所取代。 2003年年底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抑制經濟過熱。 由於過熱主要是由固定資產投資的迅速增長引起的,產能過剩也隨之不斷增加。 但由於外部需求強勁,產能過剩局面並未立即顯現。 不幸的是,政府未能有效控制住投資過熱。 譬如,政府2004年曾試圖遏制鋼鐵行業的投資熱,當時中國的鋼鐵產能為4億噸。 而到了2007年,鋼鐵產能已突破6億噸。 只是當出口暴跌之後,產能過剩的嚴重程度才以一種令人矚目的方式顯露了出來。 要想維持可觀的經濟增長率,同時避免大面積失業情況的出現,中國政府只剩下了一個選擇:用國內需求來取代急劇萎靡的外部需求。 從短期來看,刺激國內消費的難度很大;投資需求成了唯一的選擇。 經濟刺激方案的後果是:2009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同比上升36%,而中國的投資率可能已突破了GDP的50%。 政府十分清楚,中國經濟一直飽受產能過剩之苦。 這正是刺激方案中政府投資之所以集中在基礎設施領域、而非興建新工廠的原因。 不過,一個以投資為中心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仍面臨著一些問題。 由於倉促上馬及執行中監督力度不夠,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浪費現象比比皆是,而這股基礎設施建設熱潮的預期收益也不容樂觀。 應動用更多的資源,構築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使家庭消費能夠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政府支出也應有益於私人投資,並有助於中小企業的發展,但許多地方政府卻在壓擠這些企業,以彌補稅收不斷下降的影響。 面對外部需求突然減少導致的產能明顯過剩,中國政府正想方設法穩定出口增長。退稅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出口激勵政策。但不幸的是,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由於美國對其經濟失衡進行調整——特別是消費減少——出口市場萎縮的狀況難以改變。 在對外貿易方面,中國的結構調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經濟危機導致的被動調整,而非主動調整。中國不妨加大消除內外價格扭曲的力度,以減輕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儘管中國的危機管理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復蘇,但在結構性調整方面的成就仍喜憂參半。 現在來談一下第二個問題。 2009年上半年,銀行新增貸款7.3萬億元人民幣,超出全年的官方目標。 信貸增速高得驚人,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情況亦是如此,相對於GDP的增速創下了歷史新高。 其結果是,金融市場流動性氾濫。 誠然,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及國內經濟放緩,中國應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 然而,中國並未遭遇流動性不足和信貸危機,其貨幣乘數一直也基本穩定。 中國不必向美國那樣動用直升機漫天撒錢。 流動性過剩已導致資產泡沫再度抬頭。 目前階段,由於產能過剩,通脹暫時還未構成威脅。 不過,鑒於廣義貨幣供應量為GDP的160%以上,當遭受內部或外部衝擊時,形勢隨時會發生變化,且變化速度可能會很快。 全球政策制定者都在關注美聯儲(Fed)的下一步舉措。 中國貨幣當局或許也需要思考其退出戰略。 要想實現可持續的復蘇,中國必須在危機管理和結構性改革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如果中國無法解決其結構性問題——包括對出口的依賴、高投資率和收入差距懸殊——將不太可能保持持續的增長。 無論是進行結構性調整,還是制度性改革,本輪危機都為中國提供了良機。 果斷採取必要措施,符合中國和整個世界的利益。 本文作者是中國社科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學部委員、原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本文系根據英文譯出,並經作者審定 譯者/何黎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