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6 10:03:07瀏覽1447|回應1|推薦17 | |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在商品經濟有效運作下,建立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改變了整個中國城市社會的外貌,內部的矛盾--“看病難、住房難、上學難”--也逐步的壓迫著絕大多數的人民”喘不過氣”,被百姓稱為“新三座大山”。 改革開放的特徵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也只能在”實踐中逐步完善”!! 對住房的改革,中國分別在1998年、2003年分別推出住房改革,雖沒有全面的解決,確也阻止了房價的飛漲。 對醫療體制的改革,中國在今年 醫療體制的改革必需由歷史的演變來瞭解 : ---中國改革開放如何解構了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如何商品化了城市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中國多年來的多次”局部修訂”為何收效不大; ---中國今年四月六日發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內容為何? 有何獨特之處? 經過這個脈絡,我們可以比較正確的瞭解中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發生了什麼事? 1978年12月22日,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鄧小平掌握掌握黨政軍的決策權力,全面啟動改革開放的政策。 在計劃經濟時期,毛澤東結合人民公社的政經體制在農村所培訓了人數在100萬以上的”赤腳醫生”,建立以預防為主、結合中西醫,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取得了顯著成效。 但此後,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人民公社的解體,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就逐步的解體了。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基本任務是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改革計畫體制,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建立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商品經濟。 強調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城市的醫療服務,尤其是醫院,就逐步的全面走向市場化。 醫療服務市場化,政府的撥款逐步減少,而且,國家在醫療上有限的投入又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大醫院,牽涉到廣大社會公共利益的農村醫療機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公共衛生等,反而被忽視了!! 在發展商品經濟的過程,在醫療資源的配置上造成嚴重的失衡,結果就是醫療費用的快速上漲,“看病貴”、“看病難”的社會現象,令百姓怨聲載道,而且問題越演越烈,成為大眾媒體報導的焦點,沉重的醫療負擔被百姓稱為“新三座大山”之一。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在中國城市的醫療領域,政府著力推動的是社會醫療保險;改革衛生管理體制、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改革衛生機構運行機制等。 在中國農村,改革運行的是一種國家動員體制下的“合作醫療”保險,試圖發展的是一種國家補貼下的公立自願醫療保險。 這個調整的修訂,是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的”便宜措施”,見不到成效!! “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依舊!! 2000年2月轉發國務院體改辦、衛生部等8部委《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即將所有醫療機構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類進行管理。 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醫療服務體系中占主導地位,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政府公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給予合理的財政補助,並按扣除財政補助和藥品差價收入後的成本制定醫療服務價格;其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不享受政府補助,醫療服務價格執行政府指導價。 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放開,由市場來決定。 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服務提供根據市場需求自主決定。 2000年的新政策開啟了公立醫療機構的法人化和民營化企業經營的空間,但,基本上還是政府對於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過少,全社會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場來主導。 市場力量主導的結果必然導致醫療資源向級別高的醫院集中、向城市集中,農村醫療機構和社區醫療機構的市場占有率也必定偏低。 由於農村和社區醫療機構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其硬體的設備及軟體醫師的素質也必定難以改善,這項體制改革對看病貴”、“看病難”以及醫療保障覆蓋的不公平性,並沒有產生實質性的變化。 2002年11月16日,在廣東順德爆發的一種”致命怪病”,廣州市和廣東省政府一直沒有發佈相關訊息,當地政府甚至於禁止媒體報道有關病情,以免引起民眾恐慌。 謠言到處散佈,居然造成米醋和板藍根的價格飆漲及缺貨。 隨後疫情的訊息開始在互聯網流傳,中國政府在封殺國內互聯網關於疫情的討論,但,”致命怪病”疫情未因中國政府封殺訊息的傳遞而停止蔓延!!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看病貴”、“看病難”以及醫療保障覆蓋的不公平性的現象,就顯得特別的突出。 2005年3月,衛生部開始嘗試制定《關於深化城市醫療體制改革試點指導意見》,明確規定了衛生事業的性質,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規範醫療行為,改善服務態度,提高醫療質量,降低醫療費用,強調公立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質。 2005年9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發布《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醫療體制並沒有幫助到最應得到幫助的群體,特別是農民,提出的結論是 : 醫改並不成功。 2006年9月,成立了由11個有關部委組成的醫改協調小組,國家發改委主任和衛生部部長共同出任組長,新的思維,全面的醫改正式啟動。 2007年年初,醫改協調小組委託6家,後來增加到9家機構進行獨立、平行研究,為決策提供參考。 2007年10月24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 : ”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2009年04月06日,正式發佈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這是一個明確的“路線圖”,2009年-2011年投入額外的8,500億的增加預算,未來三年完成下列五項醫改重點工作 : 一. 實現全民醫保,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 二. 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減輕群眾基本用藥費用負擔; 三. 健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方便群眾看病就醫; 四. 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讓群眾少生病; 五. 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明顯縮短病人等候時間,實現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 這是一部為了建立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體制,遠期目標逐步在2020年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綱領性文件。 這部13,000餘字的檔包含了那些理念和體制機制方面的重大創新? 這些創新有何意義? 理念創新: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成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衛生制度建立到服務體系要遵循公益性為第一的原則;這是”以人為本”觀念的實踐。 體制機制的重大創新 : -----制度強調保障基本、加強基層、鞏固基礎,立足初級階段的國情,逐步完善衛生工作追求“社會公平”的重要原則。 -----建立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在2020年逐步建立,首次實現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 這是根本解決老百姓“看病貴”最核心的措施,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 -----確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目標,今年開始,“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縮小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差距,建立預防醫療體系。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312種西藥可以治療80%以上的疾病。 提出我國將建立基本藥物的制度,其中包括中藥,保證人民有藥可用,降低用藥費用,且能合理的用藥。 -----推行醫藥分家,設立藥事服務費,醫院僅向患者提供藥品處方服務的合理成本,與銷售藥品的金額脫鉤。 從體制機制上切斷醫院收支與藥品銷售的聯係,規範用藥行為,減輕群眾用藥負擔。 -----轉換政府職能,管辦分離,將明確醫院所有者和監管者的責權,解決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既辦醫院又管醫院的問題,開啟社會以企業化管理醫院提升經營效率,政府監管強化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提出“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這意味著醫師制度的重大變革,有助於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邏輯清楚了,才可能建立一個運作不矛盾的體系,這次中國的醫療改革方案----已由完全商品經濟實驗中,再度的加入了”以人為本”遵循公益性為第一的原則的觀念----這是一項重要的觀念改變,觀念正確了,隨之而來的制度,實踐,行為,才會一步一步趨於社會的公平,看看中國的醫療改革是如何在實踐中”演化”修正的,這就是任何社會制度”演化”改善的模式!! 希望中國的這次醫療改革方案能夠走的好,走的穩,邁出實現農村及城市人民社會公平重要的第一步!!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