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令人感動的樂齡樂學
2012/08/12 15:13:12瀏覽110|回應0|推薦10

    中正社教站樂齡學習中心的口琴班終於在68日開課了。未料學員從開始的12位,逐漸累增至23位。學員的年齡層大半為55歲以上,且為當地的居民。

經學員們的自我介紹,得知學習口琴的大致原因如下:

1.幼年時常聽父親或其他長輩吹口琴

2.以前聽過別人吹口琴,至今仍念念不忘

3.覺得口琴琴聲優美,又容易攜帶

4.以前有學過口琴,現在想要重新學習

5.被朋友招來一起學口琴 

    由此可知,許多學口琴的成人,源於親情的聯結居多。很少有人,因為聽到現代某一場口琴演奏會而來學口琴。想想,這也是各口琴團體們亟需努力和改進的地方。而對於有志推廣口琴的人來說,積極地打開口琴的能見度,是不二法門。

    面對著這群汲汲吸取口琴養分的學員們,既感動又振奮。因為,他們是如此的認真和努力,除了課堂上的不斷學習,在家中必定也耗費了許多時間練習。每一次,上課的一對一教學,我都可以聽到、感受到大部分學員的進步。每一次的齊奏練習,我為大家感到驕傲,在短短的2個月多的學習中,已能呈現出70%的歌曲味道。身為教學輔助者的我,真是感到無比的光榮和興奮。 

    徐大哥在自我介紹中說:他一直在找尋學口琴的地方,經過朋友的通知,即使課程已經過了一個月,他仍然來報名。他謹記吹口琴要放鬆身體,不要用力吹的要求,在諾大的教室裡,他小聲的琴音,帶著輕柔以及逐漸對位的音階,不得不讓人佩服這位年屆80的老先生堅毅的精神。 

    70幾歲的阿嬤,每次都會對我說:老師,我都沒練習也不會吹,都吹不好。我總要請她吹歌曲給我聽一聽。很好啊!您只是有些音階的位置移動的不夠多,才會不準。來,跟著我做幾次,保證您一定會吹。當她熟悉了音階位置,總會小聲的說:我在家裡練了好多次了。真是可愛的老人家啊! 

    坐在阿嬤隔壁的另一位阿嬤,有學過口琴,可是,她還是習慣於一個音、一個音的移動口琴,除了請她注意我的手勢和嘴巴以外,我還要特地模仿她的方式,讓她知道她吹口琴,一副很忙碌的樣子,看不到悠閒快樂的模樣。她都會說:我知道啦。但是,下次還是一樣。關於老人家的習慣問題,除了循序漸進的引導,還要他本身有意願來修正,才能事半功倍。 

    我的大姐,問說:在家裡,明明都有練習過。可是,上課時,都跟不上大家齊奏,並且手忙嘴亂的,實在很傷腦筋。那是您口琴音階的位置還沒記清楚在腦子裡,因為您要移動到下一個音階時,都會在想,要往左移或往右移?到底要移動幾孔的距離?就是這樣的思考一下,把拍子旋律的時間都延遲了。 

    一位社大的志工小姐,以前有自學口琴,除了偶爾拍子有不準的問題,樂句的呈現已能掌控。她問:為何我老公說我吹的歌曲不清不楚?因為,妳的口型含了4~5孔的琴格,妳吹出來的是和弦的聲音。依妳的程度,要開始練習把舌頭放左邊了,約一個月的習慣期,就能吹出真正單純的單音。 

    韓大姐,是第3週才來上課。我忘了告訴她,口琴的硬體結構,因為,認為講義上已經標示的很清楚了。在一對一的教學時,才知道,她誤認為口琴的上下琴格是可以吹吸氣的,害她連著錯誤了許久,實在不該。為避免此缺失,將來任何新進的學員,都必須一一介紹口琴的基本知識。 

    張姐很興奮的跟我說:她的小孫女會唱一些台灣民謠歌曲,她用口琴吹,她們倆一唱一吹,簡直快樂的不得了。張姐可算是最用功的一位,講義、歌詞上都寫著密密麻麻的筆記。為了怕大家抄歌譜耽擱時間,我都先發講義,為了怕大家看不清楚,字體都要加大,盡量把歌詞放進去,讓大家一併去感受和熟悉歌曲。 

    當我們能夠跟家人分享我們所學的藝能,尤其是一起合作時,那精神的連結和鼓舞,是一輩子也忘不掉的。當我們能夠將我們所學的成果,獻給家人時,那溫馨和感動,是彼此生命中的欣慰和成就感。當我們將此擴充到我們的社區或者社會時,自娛和娛人的分享帶來奉獻和回饋的感恩,感恩自己也感恩他人。 

    此次,要特別記載,社大口琴班的三位大姐,寶桂姐、蔡老師和春滿姐,她們不計辛勞地來社教站支援當助教,才能讓課程順利的進行。否則單單一對一的教學,就不知要花費多少時間了?人生何其有幸!除了感恩,也讓本人體會到,志同道合的樂齡同學的熱忱和愛心無窮。 

     砂灣社區發展協會簡理事長暨中正樂齡中心的所長,在8/26『民俗節慶讚中元-蓮花祈福普度』,已經將口琴列入表演活動中。令所有學員充滿了期待和興奮,因為,能夠在自己的社區內演出,學習不到3個月的成果,實在是太有成就感了。 

    下課時,來旁聽的82歲的阿嬤問我:老師,我這把年紀了,能學到甚麼程度?我回答:無論任何年齡的人,只要有興趣學,就學下去。至於能學到甚麼程度呢?請您不要太在意,也不要有壓力,快樂就好,高興就好。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ngShan&aid=6707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