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25 11:09:05瀏覽424|回應0|推薦4 | |
夢想的榮耀和挑戰是什麼?本文作者以親切的書信形式,講述了上世紀末美國最具影響力的華裔女性宗毓華(Connie Chung)的成長故事,以此向這位亞裔新聞前輩致敬。 親愛的Connie: 第一次聽到你的名字,是在多年前一場長輩餐敘上。當時父親對我大學主修電視新聞憂慮忡忡,想徵詢好朋友的意見。 那年我們剛移民美國,住在北好萊塢一個兩房一廳的舊公寓裡。父親在我們抵達前一個月被閃電裁員,之後奇蹟般在短時間內覓得新職。面試時他膽戰心驚地問老闆,可不可以暫時不排他夜班,「因為妻女要搬來美國,我需要先安頓她們」。老闆很爽快,一口答應。 在座的長輩都是父親結識許久,比他早十年來美國打拚的一群很洋派、講上海話的叔叔伯伯阿姨們。在他們眼中,我一個從台灣來、英文非母語的女孩,想在美國讀新聞,簡直是不自量力。 「聽Auntie Maureen噶話,儂不可能變成第二個Connie Chung嘞!還是老實點,去找個實際點噶科目讀,畢業後工作好找多嘞嘛,曉得伐?」 Connie Chung——宗毓華,你的名字從此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之後,我成為你的忠實粉絲,把握每一個守在電視機前的機會,看你播報晚間新聞。 上世紀80年代的晚間新聞仍由白人男性主導,你在其中,是一朵奇葩。一頭優雅的波浪捲短髮、美麗妝容下的精緻五官、濃密假睫毛和厚厚黑眼線帶出的明亮眼神,低沉具權威感的嗓音、品味高尚的套裝,對位高權重的政客、國家領袖與好萊塢名流的犀利提問,奠定了屬於Connie Chung的強烈個人風格。 宗毓華(Connie Chung) 身為一名亞裔女性,你跨越種族障礙,打破性別歧視的壁壘,一路晉陞到主流媒體金字塔頂端,成為第一位與丹·拉瑟(編注:Dan Rather,美國公認口才最好、風度最佳的一流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一同播報CBS(編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美國三大全國性商業廣播電視網之一)晚間新聞的女主播。然而,主播台上的光鮮亮麗與掌聲背後,你經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羞辱與嘲笑;如今你終於把40年新聞工作幕後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寫成自傳。 親愛的Connie,閱讀你的家族故事像翻開一頁大江大海的歷史。你的母親在長輩安排下,14歲認識你的父親,17歲便嫁給他。婚後十年因連續生下女孩,被婆家奚落與鄙視,好不容易生了兩個男孩,都不幸夭折。 反觀乾情報的父親,棄妻女於不顧,成天耽溺於酒精、香煙和女人。直到有一天,他在酒店大廳等候一位波蘭軍官時,看到兩位華裔青少年正用英語閒聊,此時一位身著美式服裝的中國太太和她的丈夫從電梯走下來。她剛還用普通話和丈夫談笑風生,之後迅速轉向青少年,跟他們用英語對話。 那一刻,開啟了你父親的美國夢。 他腦子裡開始盤算帶一家人到美國學英語,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1945年8月,你不識字的母親帶著四個姊姊抵達紐澤西,展開人生的新篇章。四天後,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當時在紐約旅館裡的她們從窗戶往外看,街道上擠滿了人潮,歡慶二戰結束。隨著父親工作的變動,一家子從阿拉巴馬州遷到德州,最後在華盛頓首府落腳。當時在中國大使館擔任空軍武官的父親終於一償夙願。而你——Connie,歡喜來到世界,成為所有宗家姊妹中,唯一一個出生在美國、最幸運的那個孩子。 親愛的Connie,原來年輕的你也有對未來彷徨迷惘的時刻。大三暑假在國會山莊共和黨議員辦公室當實習生的經驗,讓你萌生當新聞記者的志願。 「放學後,每週兩個晚上,我會去新聞編輯室當『雜務生』。在那個靠新聞電傳機拍發新聞的時代,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通過新聞搜集社——美聯社、合眾國際社和路透社,傳遞給報社、電視台和電台。這些公司透過巨大的、黑色的、發出響亮敲擊聲的獨立電傳機,全天24小時將最新消息列印在廉價的紙頁上。 「我負責從機器上撕下新聞稿,並將其釘在牆上標示著『新聞』、『體育』、『天氣』的標籤下。如果有緊急新聞通過電報傳來,我會立刻撕下稿件,並把它送到主播、記者或撰稿人那裡。僅管我只是個跑腿小助手——專門『跑去』買咖啡或幫忙做其他他們吩咐的事情,但頻道五的每個人都願意悉心指導我,給我寶貴的建議。」 你畢業後在華盛頓特區一家地方電視台謀得人生首份工作。60年代,人們無法想像一個留著齊肩發,穿著喇叭褲或迷你裙,五英尺半(編注:約1.68米)高的23歲亞裔女子,踏進由清一色穿西裝打領帶的白人男性主導的電視新聞界。你得鼓起多大勇氣,承受周遭的異樣眼光? 你在心裡打定主意,儘管打不進他們的圈子裡,但得努力讓自己變得跟他們一樣。甚至一度,你被鏡中那個東方女子的面孔嚇到: 「儘管我外表像一朵蓮花,但我說話像一個水手,帶著粗俗的幽默感。事實上,我徹底相信自己已經成為其中一個白人男性,以至於當我走過鏡子或商店櫥窗時,會被一個年輕的中國女人的倒影嚇到!」 儘管上面有四個姊姊,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尤其是為滿足父親的願望,最小的你肩負起家族中「兒子」的重任,打從25歲開始便奉養父母。即使後來因為職涯變遷,你決定從紐約搬到洛杉磯,尋求獨立生活,長期在金錢、情感上依賴你的父母親竟然要求跟你一起搬到西岸,繼續接受你的扶養。 「我意識到,自己可以成為父母夢寐以求的兒子,延續家族姓氏『Chung』,讓這個字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這不僅是為了父母,也是為了我自己。」 親愛的Connie,儘管性別歧視已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追求新聞報導的過程中,你卻始終堅定不移——無論是採訪魔術師強森感染HIV的消息、水門事件、94年奧運花樣滑冰選手被襲擊爭議,還是報導以色列約旦和平協定、與加州國會議員蓋瑞·康得有染的女實習生失蹤案......你都全力以赴,爭取獨家報導。這些高光時刻,也包括95年被媒體大加撻罰的「Between you and me」。 當時你獨家採訪美國眾議院議長紐特·金裡奇的母親凱薩琳,當她拒絕公開回應對第一夫人希拉蕊的印象時,你說:「可以悄悄告訴我,這話只在你我兩人之間。」然而,公司為了炒作收視率,節錄部分受訪片段,斷章取義地用聳動標題大肆宣傳,造成新聞界一片譁然,質疑你的新聞道德底線。金裡奇議員公開指責你用卑鄙的手法「利用」他單純的母親......黑函與謾駡如雪花般飛來,促使CBS高層重新評價原來看好的訪談節目《與宗毓華眼對眼》,也一併取消了你在晚間新聞與丹·拉瑟聯合播報的職務。 事後有多位新聞界前輩與主管站出來為你打抱不平,指出CBS信譽卓越的人物訪談節目《60分鐘》的主持人麥克·華萊士,也經常使用「Between you and me」的問話方式,讓受訪者卸下心防。無奈大勢已去。你在書裡坦露自己當時的感受: 「身為中國人,我第一個反應是丟臉極了。所有達到終極目標的喜樂就在那一瞬間化為泡影。但與此同時,我體認到這一路儘管經過無數的艱難與不可能,我的人生已經被工作團團包圍,工作成了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親愛的Connie,正當你從新聞主播的寶座瞬間跌落谷底,人生中另一扇門卻奇妙地為你敞開。 多年來你寄情於工作,忘了結婚,忘了生小孩,等到覺悟時卻為時已晚。因此兩年前你與丈夫莫利·波維奇展開領養嬰孩的申請手續。就在被新聞部炒魷魚的兩天後,你接到來自領養中心的電話,告知你們,孩子馬修即將在幾天後誕生。 「成為馬修的母親是我一生中最偉大的成就!」後來你為新書四處宣傳時,總是斬釘截鐵地這樣說。 親愛的Connie,你沒想過自己在新聞界樹立的典範與傳奇,影響了後來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亞裔孩子。這些有著跟你一樣的名字,也叫Connie的女孩們在一次刻意安排下,與你面對面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濕潤了你的眼眶。 這群康妮世代(Connie Generation,197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中期)出生的孩子,因父母親看到你在電視新聞界表現傑出,大受鼓舞,紛紛把孩子命名為康妮,期盼她們能夠效法你的榜樣,在主流社會出人頭地。當時被取名為康妮的女孩至少有100個。 為什麼這些父母以你的名字為孩子命名?書上寫道:「因為他們經歷了美國夢提供的最好和最壞的事情。在追求美國夢的路上充滿無數的機會,但也同時包含了屈辱、不堪,和孤獨的挑戰。這些挑戰考驗著你是否有能力和毅力支撐你的野心。」他們認定「康妮」這名字寓意著勤奮、勇敢與把握機會。 你鼓勵所有的康妮女孩們,從現在起到未來,永遠保持好奇心、幽默感,勇於表達自己、大膽夢想、認真工作的同時,別忘了享受人生。噢,更重要的是,別忘了身旁若有需要幫助的人,就拉他一把。 闔上書頁,我決定把這部精彩的人生傳奇與小女兒分享。生於Z世代的她,何其有幸,能夠站在如你一般勇敢卓越的亞裔新聞人肩膀上,展翅飛翔。 你的鐵粉 敬上 -END- 作者簡介 語聆 創文公關同工,前新聞主播/記者。目前為《真愛家庭》雜誌、《神國》雜誌採訪及撰寫文章。 圖書推薦 《天國的影響 上帝的時間》 莫非 著 超越, 不只活在此時、此刻、 這一個地方, 而是會問, 我、你、他, 在這世上 所做的每一件事, 是否都有 天國的影響和意義?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7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