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領導,就是終生的學習丨莫非
2024/05/02 11:22:23瀏覽728|回應0|推薦3

學習力是一項重要的服事能力,帶領者做決策、解決問題、建造團隊等都需要學習力。那麼,學習力具體包括哪些能力?該如何建立呢?

服侍中疲乏、厭倦、裹足不前?持久有力的侍奉課,幫助你勇於投入,不負使命。歡迎您查看文末海報,瞭解MT100《持久有力的侍奉課》。

《領袖的養成》一書的作者甘陵敦說:「一位渴望並能夠做到善終的屬靈領導,會維持終生學習的生命姿態。」

這需要擁有無盡的好奇心,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樣的人就像個孩子。恐怕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孩子向未知進深,他們會不斷想要探險。

服事本身也有許多需要冒險之處。帶隊前進,若一開始就怕往前抬腳,隊伍就只能原地踏步。若能從神那裡領受異象,且順服神的帶領,便可以克服恐懼,不斷往前行。

神僕也必須是一領受異象之人,如何領受?怎樣求印證?又如何傳遞異象讓跟隨者認同?需要學習。

前進時若遇到困難,神僕也需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人善做決定,情願有一個不太理想的決定,也不能忍受毫無決定。然而,對那些不太會做決定,又可以生活在無止盡開放結局的人呢?帶領團隊問題就大了。要如何成為一名決策者?需要學習。

神僕又不能只顧著往前衝,不顧後面的人是否跟得上。若跟不上,便需要瞭解原因,跟隨者是對異象不認同?還是對你不贊同?是跟不上你的腳步?還是自己生命出現問題?這又牽涉到牧養和管理。如何建立屬靈權柄?如何在靈裡餵養或牧養?更需要學習。

如此可以看到,學習力是服事中一項很重要的動力。我所景仰的幾位屬靈領袖,都不約而同地擁有一顆赤子之心,閱讀量也相當可觀。終生保持學習姿態就是他們的生活態度,也是一種重要的服事能力。

他們的共同點是時時顯出好奇心,且不恥下問,更讓人感到敬重。就如寫《職場軟實力》(注1)的亨利·克勞德博士所說:「領袖不是永遠會有偉大的答案,而是永遠會問偉大的問題。」

這讓領袖身份更像一名學生,而非老師。總是處於學習狀態,而非處於教導傳授的姿態。也正如「學問」兩字,是「學」和「問」。而且,面臨自己的無知會勇於回答:「我不知道,但也渴望知道答案是什麼!」

這就是不在乎自己總是搞對,而在乎總想搞清楚什麼是對!

因此在學習中,我認為有三種能力至關重要:成長的動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挫敗中的生命恢復力。這三種能力彼此相關,也可以彼此加強。

成長的動力

在學習力中,很大一部分是成長的動力,自然也有追根究底解決問題的好奇心。所以要自問:我是一個有好奇心的人嗎?

對生命中全新的經驗、知識和技術,我會一直保持好奇心想要學習嗎?

有些人是得過且過,不求甚解。對生命模糊地走過,做事也對付著做完。如此自然也可過一生,但在服事中若不深究,很可能會重複出錯。

亨利·克勞德博士提出一個很形象的名詞——「學習厭食症」(注2)。身體的厭食症是缺乏食慾,學習厭食症則是不再想嘗試新的經驗。對任何事都不再有胃口,熱情全無。

一個機構若不想成長,就會停滯在保持現狀。關係中,無論是對配偶、孩子或同工,多年來的互動模式若一成不變,從不思考改善或進深,則會不進反退。

人會對學習厭食,或是因為成長中想要成長的渴望被扼殺或壓抑了,或是因為一生都沒有人對自己有過什麼期許,也可能是因為從未有條件可以成長。這些全都侵入內在成為個性組合,影響人怎樣看事情或服事。

我基本上是一個不喜歡冒險的人,卻也有個「不安於室」的心,會不斷想要追求意義、更多的意義。這讓我單身時,從以追求「婚姻」為終生目標,改變為追求「終極關懷的信仰」。婚後,又從追求「個人婚姻生活安定」,改為追求「更高的祭壇和呼召」。

後來反思,有這許多追求,是因為成長時有一提供鼓勵和條件的環境。身為女性,有一個不為女性設限的父親,後又嫁給一個以妻子發展為傲的丈夫,且進入一個不斷為女性提供講台的教會。我頭上的天空從未被蓋過頂。服事中,從未遇到別的女性傳道可能面對的層層關卡。是神已預備了各樣服事平台等著我踩上,若再停頓不前,就成為我的「罪」了。

但也知很多人沒有如此幸運,他們內心總會冒出批評指責的聲音,讓人舉步維艱。家庭帶來的高壓期望或負面責駡,或成長時遇到的種種挫折,打擊了自信,都會成為拖累一個人成長的後腿。久而久之,成長的動力就煙消雲散了。

但是神喜悅我們不斷追求成長。但願成長動力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復活,且被燃起。而且要像保羅所說的「盡心竭力」地追求成長!跑向一個個神為我們設下的標竿!

解決問題的能力

服事中很多時候也需要解決問題,就像人生。

《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led)一書中說:「能知道、瞭解並接受生命的艱難,生命就不再那麼難了。」

所以進入服事後,我們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嗎?若沒有,想推進任何事的期望都可能會在觸礁後,瞬間破滅!

但知道生命艱難是一回事,是否有能力解決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們是否有能力面對困境和阻攔?是否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且在一次次解決問題中,仍能結出生命的果子?全需要學習。

解決問題常牽涉到要涉入各方瞭解和收集資料。評估後,再做出最好的選擇或決定。這要靠經驗的累積和見識的擴展,且是在生命中一步步走過後,再不斷回首整理,歸納出所需要學習的功課。

但有人是活在「永不回頭」中。只活在當下,連未來也不大展望。這就很難服事了。雖然我們可以不斷地靠禱告,神啟示一步,再走一步。但是,神也給了我們思考力和判斷力。既然賦予,就要運用。尤其歸納各方建議,再總結整合的能力,很需要建立。

在事工中,我常碰到從未經歷過的處境或人事。經驗既然是零,就很需要同工團隊的集體智慧。但是每個人的角度或觀點所重不同。因此在一一聆聽後,再拿到神面前去禱告、整理。也是在禱告中,方建立出歸納整合的能力。

但若一直持有澎湃的學習力,解決問題就不太會引以為苦。反而會在一個沒有地圖的領域中,不斷把所聽所聞帶到神面前禱告,拼湊出一條路。

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始於追根究底。若對一切毫無疑問,也就根本無法開始解決了。因此,禱告每一位服事的人都樂於問問題,且問出很多很好的問題,並坦然進入去解決。

挫敗中的生命恢復力

服事中時時會碰到打擊或挫敗,有些大,有些小,有時會整個顛覆腳下的地平線。好像拳擊,不知從哪一拳飛過來,忽然滿天星辰,搖搖欲墜。

但從挫敗中站起的能力很重要,亨利·克勞德博士稱這為「生命恢復力」(Recoverability,注3)。愈有彈性的人,站起來愈快,尤其是從小生活在槍林彈雨中,身經百戰的人。既然生活不由人,不快點恢復就會全軍覆沒,何必浪費時間自憐或舔傷?因而很快重整旗鼓,很實在地把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 這就是生命的恢復力。

當然,有些打擊較大,或碰到從未經歷過的事,會需要經過一段修復的過程。這也合情合理。有位牧師在師母過世後,寫信和我分享,說這是他此生遭受的最大打擊!潛沉好一陣子後,又讀到他的文章,就知道他的生命有些許恢復了。

就怕有些人因此一蹶不振,無以為繼。

若知生命恢復可以學習,在一次次失敗中學習忍受和堅持,再在神裡面恢復、重建,就會發現所需的時間會漸漸縮短。

我是一個感覺細膩的人,因此痛感也較大。但是隨著這些年的磨礪,我發現並非自己的生命力強悍,讓我恢復的時間不斷變短,而是在於我對神呼召揀選的信心愈來愈大。

剛有文字事奉呼召時,好似一上馬就往神指定的標竿策馬直奔,卻發現自己時時會馬前失蹄:投稿、退稿、投稿...... 也曾經參賽、落選、再參賽......

每次落馬再爬回,都要費九牛二虎之力。但在失敗受傷中,幸好判斷力還在。知道自憐舔傷無法幫助自己達到目標,但學習可以。

於是一次次仔細研究他人入選的作品,推敲評審的評語,再檢驗自己文字中的問題......學習,其實是恢復的最好方式,因為那給人一個著力點。一旦看到還有什麼可以進步之處,就知再爬起、上馬的時候到了!

生命恢復的能力,也包括找回原本的行動力、判斷力、思考力和禱告力,這些全要靠神。多年來,我學會了把所有問題都放在神面前問:「這次,我要學什麼功課?」而非放到人面前問:「你怎麼會這樣待我?」

發現問的對象不同,恢復快慢也不同。

這不是對問題的逃避或否認,而是紮紮實實地去到神面前補修自己的生命或服事學分。

也看到有些人是好的成功者,卻是很差勁的失敗者。失敗時會怪罪他人、逃避責任,或轉移焦點、整體撤退。雖然如此可以減少壓在自己身上的壓力,但卻失去學習的機會了。

反之,一個好的失敗者,比較可以不讓情緒淹沒自己的判斷力和恢復力。

但是一個人不善失敗,多少都和成長時如何走過失敗有關。有些是好學生不太能接受壞成績,因對失敗的經驗太陌生,一次失敗有如天崩地裂。也有人是從小就怕挨駡受批評,或自我形象低落,一旦被推入坑中,就沒有爬出坑的能力。

經驗常成為內在組合的主要素材。 失敗、退縮、泄氣,全都組織成自己的為人。但若有好的支援團體,也許可以建立出恢復的能力。

所以無論發生什麼,都拿到神面前去處理,發現要學習的功課。焦點擺在尋求神怎樣帶領:自己是否沒有聽清楚,下次要怎樣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而非不斷地罵自己怎麼那麼蠢,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如此才能不用左腳絆右腳地往前行。

然而我個人認為對問題要追根究底,但對人,則得饒人處且饒人,包括對自己。如此,可以專心地只處理問題,而非追究誰對誰錯。最重要的是不讓「人」成為問題的一部分。

其實成長的動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挫敗中的生命恢復力,這三者彼此有很多重疊處。生命成長的動力,自然也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挫敗中恢復的能力。解決問題中,也可能建立新的技術或新的方式來做事,因而會有成長。在服事中結合這三種能力很重要。如此,不只事工做得更好,生命也會不斷成長。

當然,人很難不犯錯。因此鼓勵每一位服事者可以成為最佳失敗者。盡量減少重蹈覆轍的機會。時時檢驗自己的品格、溝通方式、做事模式、態度和行為。然後「新陳代謝」自己的經驗,讓所有經驗都成為塑造自己品格的一部分。從失敗中學習,確認自己不會在同樣的地方再摔一次。

如此,會逐漸發展出一股生命力,生出堅忍和盼望,以及其他日後善終所需要的屬靈品格。

這一切,只能在謙卑受教中完成。所以學習,不斷地學習,是前進的重要動力!

「門徒」的拉丁原意就是「學生」。我們一生都是門徒,真正要「活到老,學到老」,終生維持學習的姿態。

神必喜悅!

Henry Cloud, Integrit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Y, 2006. 中文版譯為《職場軟實力》,校園,2020

出處同上,p211

出處同上,p180

(本文選自《遠山的召喚》,橄欖華宣出版社)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課程推薦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8056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