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5/04 08:51:05瀏覽1425|回應1|推薦3 | |
奇幻文學是傳遞真實的媒介。那麼,東西方奇幻文學有何不同?基督教奇幻文學的遺產有哪些,對奇幻文學又有怎樣的爭論? 我是誰?從哪兒來?將如何活?這些問題都可通過回顧、審視並書寫來得到答案。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W250《回憶書寫課》。 奇幻文學的主要成分,是神話與古代傳說。仔細想想,神話為何叫「神話」呢?是神說的話?還是,人為尋找神、摹擬神所摸索出來的一套說法? 全世界各地都各有神話。希臘有希臘的神話,印地安有印地安的神話,中國有中國的神話。神話中談到創世(如盤古開天)、人的起源、如何戰勝命運(如精衛填海)等等。它不是信仰,但可以滿足許多信仰方面的需求。 因為人對不可知的神有瞭解的慾望,於是會想用各種想像詮釋那神聖不可知的力量。神話學家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形容神話是「上帝的面具」(這也是他一本書的名字),表示神話是一個關於藏在可見世界背後事物的隱喻,是幫助我們發現內在自我的線索,是追尋體驗人生的意義。 也可說,神話是對永恆的鄉愁,是人們重新走上了獲得靈魂和本質的道路。所以卻斯特頓(G.K.Chesterton)說神話是一種尋找(search),結合重複出現的渴望與懷疑。在尋找一個地方的想法中,混合最饑渴的誠懇,與對所找之地最黑暗、深層和神秘的輕浮。這可能是奇幻主題總和一條路有關的原因。卻斯特頓還形容神話是「鋪墊」(foreshadowings),是對那真正真實的鋪墊。 卻斯特頓(1874-1936) 其他基督徒作家如托爾金(J.R.R.Tolkien)和魯益師(C.S.Lewis)也都認為神話是傳遞真實(Reality)的媒介,富有神聖力量的痕跡,是永恆在時間中工作的真正顯示,是神傳遞給人的好夢。這是為何許多異教神話中,也有神死而復活,且神的死可以帶來人的新生這一說法。因此,這讓基督徒作家可以借力使力,把握奇幻文學的特殊體質,寫出許多富有基督教色彩的好作品。 也因著同樣原因,奇幻文學也成為其他宗教的承載體。中國的許多古典小說,如《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金瓶梅》,或《水滸傳》、《封神榜》等,全屬奇幻體。其中帶著輪迴、轉世、報應等佛教與道教的觀念,對此我們不可小覷。 01 基督教奇幻文學的遺產 那麼基督教呢?什麼是基督教奇幻文學的遺產?在此介紹一些已在這方面努力創作的基督徒作家【1】:
《神曲》。寫但丁自己一睡醒,即發現走進一森林,然後進入地獄、煉獄和天堂。
《天路歷程》。作者是用寓言故事法寫基督徒的屬靈經歷——主角原本叫「無恩」(Graceless),信主後叫「基督徒」(Christian)——離家後,由毀滅城走向天國的經歷。
《幻境》(Phantastes),《金鑰匙》(The Golden Key)。作者用象徵呈現屬靈真理,而且作者視整個世界為聖禮的世界(sacramental),每天經驗到的意象都可用為象徵。 通常寓言故事比較屬於知識性,直接比對,具體呈現教訓。象徵則不那麼具體,可以有更多詮釋的空間。《幻境》寫主角安諾德在21歲時做了一場夢,由他的臥室失蹤了21天。在夢中,他渴望並尋找一個叫「仙境」(Fairy Land)的地方,整個故事就在描寫這一路的經歷。
《星期四人》(The Man Who was Thursday)。作者用現代寫實手法來書寫日常經驗,帶出人同時想要推翻和敬拜神的弔詭。這在奇幻文學中是一個突破,因為場景就設在現代。故事是寫一無政府主義委員會有七個成員,每一個人都用一個星期中的一天當作自己的名字。 主角是最新加入的「星期四」,很快他就發現每個人的身份都很值得懷疑。最後才揭露「星期天」的身份。整個書寫是用偵探筆法,讀來很有趣味。
《萬聖節的前夜》(All Hallows Eve)。作者描寫靈魂因著愛與邪惡勢力(dark power)、巫術、通靈而有的對抗。 也寫到人死後魂還未走。有兩個因空難而死的女人,其中一個因對活人的愛和懺悔而得救贖,也戰勝一個大法師想用邪術通靈控制整個世界的陰謀。場景設在現代。艾略特(T.S.Eliot)形容威廉姆斯是自由地出入這個世界與靈界。對威廉姆斯來說,物質世界與屬靈世界之間沒有邊界。小說也有這個特色。一下人,一下魂,跳來跳去毫無困難。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作者用中土世界呈現旅程、試煉、拯救和捨棄等主題。 一開始有首歌: The Road goes ever on and on, 這條旅永不絕, Down from the door where it began. 大門外,從此始。 Now far ahead the Road has gone, 縱然前途漫漫, And I must follow, if I can. 若能夠, 我願緊緊跟隨。 整個故事便是佛羅多(Frodo)要把魔戒送到可摧毀它的地方——「末日山」(Mt. Doom)。在過程中,人成長了,視野拓寬了,勇氣也增加了。托爾金認為奇幻文學在它最高、最純的形式裡,會成為藝術、神學與人類原始慾望相遇和相交的地方。 對基督徒來說只有一個意義:奇幻文學是我們可以與基督面對面的地方。
《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科幻三部曲(Out of the Silent Planet,Perelandra,That Hideous Strength),《裸顏》( Till We Have Faces),《天路歸程》(Pilgrims Regress)。 作者描寫出於渴望(Schnsucht),人會想用各種方式尋求神。 《天路歸程》這本書比較少為人知。是用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做藍圖,主角就叫「約翰」(John)。出於渴望而非恐懼,約翰離家去尋求真道。他現在開始過屬靈的生活,因此必須重新踏上過去的旅程,再經歷一次。一路上碰到歷史爸爸、啟發先生等。從清教鄉(Puritania)出發又回到清教鄉。 此外,還有麥德琳·蘭歌(Madeleine L‘Engle)寫的《時間的皺褶》(A Wrinkle in Time),沃爾特·溫傑林(Walter Wangerin)寫的《敦牛之書》(The Book of the Dun Cow,無中文譯本)《異象的哭泣》(The Crying for a Vision, 無中文譯本),羅伯·西格(Robert Siegel)寫的《鯨魚之歌三部曲》(Whalesong trilogy,無中文譯本),漢娜·何娜德(Hannah Hurnard)寫的《穩行高處》(Hinds Feet on High Places)等。 可以看到基督教奇幻文學已經開出許多燦爛的花朵,都是十分寶貝的遺產。 02 東西方奇幻文學比較 很久以前,在網上讀到這段文字: 「華人向來有神仙鬼怪的體質,幾千年來擁有豐厚的上古神話、佛道宗教思想和神話志怪小說等。種類繁多龐雜,有盤古開天這樣的創世傳說,也有如《西遊記》般的神仙世界,更有無數從現實世界變異而來的神鬼志怪小說如《搜神記》《聊齋志異》及《封神演義》等。 雖無法用『架空的世界』這樣嚴謹單一的定義來框架,卻無法忽視其中濃厚奇幻氣息。」【2】 可以說,中華是一想像力豐富的民族。如果要比較東西方奇幻文學,就脫離不了對各自深厚的文化背景的討論。所以,有哪些不同呢? 1. 華人注重人倫vs.西方重視自由平等 華人注重人倫,比如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以及後來儒家提出來的「三綱五常」等,都有著關係中的次序。即使是其他學派也非常注重人倫。 這表現在文學中,常體現出一種人在整體中的依賴關係,以及人對家、國、民族,乃至個人的興衰榮辱、悲歡離合的關懷。這些常成為文學作品的中心主題。 也因此,華人奇幻文學中人物主角很多,西方主角則是以一個英雄為主。 這種思想發展出來,使得華人常借一些志怪故事,抒發個人的思想感情與對社會國家的憂思。 反之,西方文化從古希臘發端以來,就非常重視自由平等的概念。這些觀念體現在奇幻文學中,便具有條理性和系統性的特徵,且重英雄個人的行為、表現和自我內心的發現。 2. 宗教主題和所重不同 東方奇幻中有長生不死、因果迴圈和六道輪迴等思想, 西方奇幻中有天國、地獄、救贖、尋找和歸家等思想。 3. 故事場景和現實社會的關係不同 華人奇幻故事的場景,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繫;西方的故事場景,則與現實沒有一定程度的聯繫,而是純然一幻想世界。西方奇幻文學常會把妖怪和人對立起來;而華人奇幻文學一般來說,各種各樣的神仙鬼怪,常被視為現實人物和社會現象的一種投射。 4. 救贖的力量來源不同 西方比較崇尚個人力量,東方奇幻則常要藉助各種外力支援,因此造就東方奇幻中道具繁多的這一大特色。 03 基督教對奇幻文學的爭論 我們的信仰對奇幻文學有許多爭論。有哪些呢? 想像力被視為危險 17世紀發生的宗教改革運動,影響了整個西方央格魯-薩克遜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其中所強調的破除偶像,導致所有文學藝術形象皆被視為是走向上帝的阻礙。【3】「我們不需要任何走向神的樓梯」,路德宣稱,「上帝借著祂的兒子耶穌來到我們中間。」 加爾文堅持,只有用話語講道,上帝才能被真正認識。而所有的形象只會把人變得無知,不能真正體會福音的意義。因此早期走向神的方式,是上帝必須經由看得見的物質,才能讓人走近;現在則講究用內化與屬靈的方式走向神。但若要能如此,早期的方式便必須被摧毀。因此,所有教導都被編成了教義問答和解經材料,並強調耳朵聽,要比眼睛看重要。 在但丁的《神曲》裡,原本還肯定人的愛和享受,是一種把靈魂領向神的方式;到了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便開始對一切屬世虛榮表示懷疑。也因此,藝術文學在基督教界被整個剷除,人們求真、求善,但不求美。成為真正陽春白雪似的清教徒。藝術想像,以及任何化神聖為形象的創作都被視為危險。反小說、反文學、反電影,都源由此段教會歷史。 也因此,基督教運用藝術和文學表達信仰及傳遞力量的傳統被剷除,十分可惜! 對巫術、巫師、巫婆的恐懼 傳統基要派對這一部分的文化特別恐懼。不准小孩在萬聖節交換糖果,不贊成孩子看《哈利·波特》電影,怕孩子對巫術產生興趣,沾鬼神之類的事。 然而在《魔戒》中也一樣有巫術和巫師,為何有些基督徒又認為看《魔戒》沒關係呢?所以也許巫師和巫術並非真正的問題,比較重要的是看作者的世界觀,以及整本書的描寫會把孩子帶到哪裡去。是會讓孩子更靠近基督教價值觀呢?還是更靠近屬世價值觀? 一般來說,年紀較小的孩子因對電影台詞有好奇心,會想學著講。而電影或文學中的咒語又比較容易上口,因此家長便需要小心。我家兩個孩子在《魔戒》書和電影流行時,對其中的精靈語言(Elvish)皆可耳聞則誦。據說《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書中的咒語都有其根據,是真正邪術的咒語,父母便不宜打開大門任孩子不斷地看和模仿。 如此說來,奇幻文學就像所有的文學小說一樣,可被視為啟發,而非教導。我們在閱讀或觀看時,無須把故事所言當作教義教導(doctrine teaching),我們只是被其啟發,並被娛樂。求聖靈幫助我們在欣賞的過程中可以慎思明辨。也禱告有更多基督徒作者可以投入奇幻文學的創作,涉入基督教文學的未得之地。 註解: 【1】Rolland Hein , Christian Myth makers,(Chicago , Cornerstone Publisher, 2002) 【2】中國式奇幻——淵源流長的神話志怪小說,Sabina著。發信站:KKCITY (Mon Jul 23 17:14:46 2001)www.kkcity.com.tw。但這連結現在已不可考。 【3】‘ William A. Dyrness, Reformed’Protestant Imagining, Theology, News and Notes, Fuller Fall 2003)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課程推薦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