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18 14:18:44瀏覽804|回應0|推薦4 | |
創文的異象是推動文字事奉異像,裝備牧養文字工人,創建文字社群。
黃瑞怡是兒童文學博士,現任南加基督教高中國際生輔導,
是少數對青少年/兒童文學有專攻的學者。
她也是創文老師和資深同工,
會不定期和各位分享文字事奉相關信息。
「 我不喜歡彩色,它們太善變了;你把紅色和黃色混在一起,這次也許會調出夕陽橘紅色,下次卻變出校車的橙黃色,再一次甚至跑出馬蜂般禾黃……。」
十一歲女孩凱特林看世界只有兩種顏色,不是黑就是白;看人也不出兩種陣營,不是好就是壞。凱特林閱讀、素描能力都超齡,但在學校裡她最討厭聽到下課鐘聲敲響。她想:游戲場上那麼多橫衝直撞、大呼小叫的人,還有動不動欺負她的粗暴小孩,為什麼凱特林不能留在安全、安靜的教室裡?
哥哥戴文比她大三歲,成熟、體貼、人緣好,是她與充滿深淺灰色的外在世界互動的牢靠橋梁。但故事一開頭,戴文在小鎮中學濫殺案中意外受害,父親還未從幾年前妻子罹癌過世的傷痛中恢復,如今又在喪子巨浪下幾乎滅頂。凱特琳在學校裡忽地掉入人際黑洞,更深沉的苦杯卻是至親傷逝,她能單獨咽下嗎? 2011年,從法律專業轉向為青少年寫作的厄斯金(Kathryn Erskine)的第二本小說《留下來的孩子》(Mockingbird)一舉奪得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兒少文學類金牌。少女凱特林挑戰了大眾對自閉症的刻板印像,重新定義弱勢與強勢族群的互動模式。
故事二:
馬塞羅十七歲那年夏天的夢想,是到他從小就讀的波士頓市郊的特殊教育學校裡,照顧一群馬兒;但主持法律事務所的父親,堅持要馬塞羅到事務所收發室打工,父親企盼馬塞羅接觸主流社會職場,多多操練,好與實際生活接軌。
馬塞羅在事務所遇到另兩位年輕人——特立獨行卻真誠的雅思,與油滑世故的溫德爾。夾在兩人之間,馬塞羅掙扎著摸清現實世界的潛規則。他開始體驗爭競與妒嫉,欲望與憤怒,也對異性間友誼與戀愛的分際感到困惑,然而直到他無意發現一張毀容女孩的神祕照片,馬塞羅才徹底被拉出天真無知的避風港。他有足夠勇氣面對人生裡的不公不義和不幸嗎?他能否承擔常常表裡不一的人、事、物?為發掘真相,他願意付出多大代價?
《馬塞羅的真實世界》(暫譯,Marcelo in the Real World)是另一位律師作家思徒克(Francisco X. Stork)2009年出版的小說,馬塞羅這個另類少年的成長故事,吸引了許多評論者,投以贊賞的眼光
無獨有偶,凱特林與馬塞羅都有「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屬自閉症光譜群/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中高功能的一類),他們的故事是近年來一波波以身心發展障礙——尤其是高功能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為主題的青少年小說中的代表作。
兩位作者選擇這個主題各有私衷,厄斯金青春期的女兒是亞斯伯格症患者;而思徒克大學時曾經在【方舟團體】中服事注1,他本身也曾與躁郁症博鬥多年,兩人可說對身心障礙者都有深刻的負擔和經驗。
讀者如何回應這類作品呢?有人提問,每年新書出版如過江之鯽,普羅讀者大多是常模中人,為什麼要花時間接觸以身心特殊需要為主題的小說?在回答問題之前,先反向澄清另一面:以身心特殊需要為主題的小說不能作什麼?
首先,這些小說不能取代知識性、資訊性讀物或各樣專業資源。文學作品不能替代為數眾多的資訊性讀物,也不能代換真人傳記回憶錄,或專家診斷與諮商。
其次,自閉症表征有如復雜的光譜,沒有兩個人的症狀和需要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同一個孩子,他的強弱點和需要,也會因為發育、環境……種種變數而更動,因而極難有單本書可以獨奏如此復雜的樂譜;以此類推,小說情節發展不能為現實人生提供標准答案,讀者必須避免以一概全,將單獨小說人物視為生活樣板。
那麼,這類小說能作什麼呢?對主流讀者來說,接觸這些作品,讓他們瞥見人生列車窗外不一樣的風景;而本身有類似情況與需要的孩子,則能在閱讀中看到與自己相仿的影像。換句話說,閱讀這類小說,是讀者的窗與鏡。
畢竟文學作品與資訊性讀物不同,故事不僅可以提出問題,刺激理性思考與雙向對話,它們更擅長向讀者的內心傾訴。說得好的故事,能引渡讀者穿越無知、偏見的河水,進入彼岸人物糾結的困境與內心花園,使讀者感同身受,同理心被開啟;當返回到舊堤岸時,眼光、心境都將不再一樣。
更進一步來看,探討自閉症的少兒文學,這幾年出書的質與量,明顯高過以其他身心障礙為主題的作品——究竟有什麼深層因素,讓YA(Young Adult)作家躍躍欲試,描繪這個另類族群?這類作品又如何透過對焦自閉症特定對像,反映更寬宏的普世性關懷?
(下篇待續)
附注:
1. 方舟團體(L Arche)系提供事奉人員與智能障礙者及其朋友共同居住、學習的團體。1964年由範尼雲(Jean Vanier)於加拿大成立,如今遍及四十餘國。靈修大師盧雲(Henri J. M. Nouwen)生命最後十年亦在此服事。
(原載台灣校園雜誌)
作者簡介
▼
黃瑞怡
黃瑞怡,台灣大學圖書館與信息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語文教育碩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公私立學校任教,曾任洛杉磯國際大使命教會學苑教務,恩福雜志特約編輯。現南加厄普藍教會高中國際學生輔導,也是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資深同工。
飛揚雜誌2011徵文比賽首獎。著有《藝出造化﹒意本自然——楊志成的創作世界》(台灣和英2001)。親子散文、少兒文學評介多篇,陸續發表於《宇宙光》、《真愛》、《神國》、《舉目》、《傳揚》、《恩福》及台灣《校園》等雜誌。
雜誌專欄系列包括《凝視時間之眼》,《故事森林散步》,以及台灣《校園》持續刊載中的《尷尬少年游》及《惡水築書橋》系列。曾參與開路者傳播靈修節目制作播音,及遠東廣播公司童話與親子共讀等系列講座。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