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由了,又如何?丨玲言
2022/08/22 14:24:48瀏覽700|回應0|推薦6

種族隔離、愛滋病、破敗的家庭,深深扭曲南非人的身體和靈魂。新一代要如何逃離內外深陷的囚籠呢?一群南非女孩在筆下找到了希望。

南非在1994年廢除了種族隔離政策,通過了譽為全世界最進步的憲法,可是,社會的暴力、貧困、教育程度,卻比種族隔離時代更差。占人口多數的黑人可以享有行動、住房、入學的自由了,實際的生活卻倒退著。為什麼?

告別隔離政策的南非,不但被詬稱為世界強暴首都,貧富差距更是愈見懸殊,貧窮率高達47%,窮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一美元。青少年失業長年高企(粵語詞彙,指價位持續停留在較高位置,且有再升高的可能);更可怕的是孤兒人數飆升,由2010年每五名小童就有一名孤兒,增加至2015年每三個孩子便有一個無父無母。南非18歲的少年,高達70%未能高中畢業,輟學非常普遍。

問題出在哪裡?

當然,長期非人性化的種族隔離政策嚴重扭曲了黑人的自我形象及價值,例如控制他們行動的通行證被稱為「啞巴通」,連居住的街名也明指是「土人」的容納地。如此根深蒂固的負面看法,會令當事人將其投射到周遭人身上,破壞社群的互相尊重;由揮之不去的貧困生活生出的憤怒,很容易轉變成暴力,以圖駕馭旁人以搏取懾服。

前南非白人政府只視黑人為工作力,推行強制移民勞工體制,黑人男性被送往礦場、城市,且嚴禁親眷同行,這拆散了他們的家庭,造成父親缺席,或丈夫在異地另尋新歡的普遍現象。加上當局一直輕視黑人教育,只圖保持為勞動生產力,以致黑人的受教育程度長期處在低端水準,即使沒有了隔離政策,這一代仍難以突破。

然而,為何在1994年後出生的新一代黑人,已經不再受隔離政策的規範,卻仍延續著這些魔咒?

近年,南非人的存活年歲下降至52,短壽的原因主要是南非是全球感染愛滋病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年輕女性是高危群,在15至24歲的患者中,高達四分之三是女性。前白人政府漠視黑人的健康固然難辭其咎,黑人坊間流傳的男性患者借與處女性交可以迅速痊癒,亦形成超過三分之一的黑人女孩在18歲之前曾遭受性暴力;加上身處父權主義,女性地位偏低,也令她們成為全世界遭受暴力比例最高的婦女群之一,也使愛滋病在黑人間快速蔓延,結果自然是孩童的父母早逝。

黑人的家庭結構,早已在種族隔離政策期間受到嚴重衝擊,然而即使這措施停止,愛滋病仍一直在南非肆虐,令很多家長過早染病去世,存活的兄姊太年輕,擔起撫育弟妹的責任,影響其學業及成長。本來非洲部族的傳統大家庭觀念和後來政府對家族照養遺孤的津貼,理應緩和照顧孤兒的社會問題,但現實是不少親人不是互相推搪,便是貪圖政府資助而已,令很多孩子像人球般在家屬間踢來送去,剝奪了兒童極需的穩定生長環境。若是女孩子,更容易成為送上門的舅父叔伯表親涉慾的對象。

不難想像,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容易無心向學。幼年喪親,長大後亦難以認識為人父母的責任和教養方法。由於黑人群體將愛滋病誤解為通過日常生活接觸傳染,故此親屬只會盡量將病患在狹窄的房舍中隔離,而非真正照料。不少親眼目睹父母病死的孩子,看到親友的厭棄和冷漠,便很容易盟生及早離家的念頭,特別是女孩子,很多會在未成年時便與男友同居,以致懷孕,或遭受家暴,形成另一輪的惡性循環。

在民主國家長大的人,也許慶幸沒有這些歷史包袱,可以一出生便充分享有各樣自由,然而,面對物慾和情慾,卻很容易成為樓奴、事業狂或感情的俘虜而難以自拔。父母的離異或有缺失的養育方法,常常構成子女一生的傷痛無法磨滅。即使周圍環境物質豐富,很多時候也不能填補內心的空虛寂寞,人們往往向外求,一不留神墮入藥癮、網癮而泥足深陷,內心深處亦無法得到自由。

南非的新生代,要翻過幽谷,卸下歷史及傳統的枷鎖,希望豈非更加渺茫?

《生而自由,寫而自由》一書中記述,美國女記者金柏莉·伯爾格(Kimberly Burge)嘗試藉著鼓勵寫作,扭轉南非女孩的宿命。她在一個傳統黑人城鎮的教會與社區中心,招聚了一班在隔離政策停止後出生的南非少女,建立名叫「女孩之聲」的創意寫作社,希望通過詩的創作,讓女孩書寫自己的故事,希冀她們能諦聽內心的聲音,通過表達重塑個人價值及建立自信。

「女孩之聲」的成員大部分都像人球般被接手撫養的親友東拋西擲,因經常搬家而嚴重影響學業,其中一些甚至已染上愛滋病還患上肺結核,也有受過性侵的,亦有與男友同居的。然而,即使教育水準不高,在伯爾格熱情的鼓勵下,她們逐漸散發出發表創作的熱忱,重拾尊嚴。 她們分享著:

「所有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個平台,能說出他們的意見,並且被聽見;而不是被說成笨蛋。」

「寫作對我是一種治療,因為它使我認清了我正面的願景和夢想,以及接受我犯的錯誤。」

「由於我能把我的想法形諸文字,我覺得我可以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我的社區。」

「當我寫詩時,它真的能説明我清理大腦,理清思緒。」

女孩的詩作跟她們的崎嶇人生路大相徑庭,充滿著對個人及社區進步的願景,及對不再有隔離措施的南非引以自豪(「我們定義南非是什麼」、「驕傲的南非人!」)。 發人深思的是,在追尋真我的過程中,一些本來是信徒的找回了對上帝的確信及祂的恩慈:

「我是一個擁有偉大夢想和願望的女孩,一個不怕向人們展示她內涵的女孩。 我虔誠地信仰上帝,祂是更高的源頭。」

「但願我能把我的弱點轉成優勢。但願我能征服我的恐懼⋯⋯重要的是,但願我能像神一樣有愛、善良與關愛。」

「所有我以為已經失去的東西,仍等著我,像是對我自己的愛⋯⋯感謝上帝對我的愛。」

「這是我欣賞上帝創造的我的時刻,愛我原本的樣子⋯⋯是停止說某個人很美,而要改說自己很美的時候。⋯⋯這是我活在上帝賜予我的每一分、每一刻⋯⋯的時候。」

外在環境惡劣,過去發生了的悲劇也已沒法改變,加上個人難以掌控的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及人性的驕傲,使人內外都陷入無形的囚籠中。這群南非女孩在身心疲憊中,在造物者那裡找到了蛻變的力量,看到自己在祂眼中是尊貴的,得以重拾人性尊嚴,突破過往的傷痛及周遭的藩籬,獲得了真正的自由,昂首再上人生路。

她們可以找到的,你也可以!

-END-

作者簡介

玲言

美國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Ohio)歷史檔案學碩士及歷史系博士,專研美國華人歷史。在臉書專頁「來,咬一口」分享讀書心得,並不定期為美國華文雜誌如《真愛》、《神國》、《傳揚》等撰稿。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著-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

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4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7692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