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2/06/23 10:00:48瀏覽1188|回應0|推薦3 | |
十年前,先生50歲生日因癌症而在病房度過。「框在生死之間的時日要怎樣使用?我們的歲月又屬於誰呢?」對這個問題,十年後,他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生日快樂!」 你如何慶祝生日?如果是五十歲生日,會找個特別的地方慶祝嗎? 回首十年前,先生半世紀的生日,我們在一個不得已的地方慶祝。 半世紀的生日 「請告訴我您的姓名和生日。」護士手持病歷夾,望著先生說。幾週前先生頸部開刀,影響到聲帶;他躺在病床上,用幾乎耳語的聲音回應。護士驗明正身後,利落地在點滴瓶注入一劑藥物,轉過身、揚眉微笑說:「生日快樂!大日子哦!」我勉強擺個笑容謝謝她,想不出還能說些什麼。 家中無論大人、孩子的生日,向來都低調處理,通常就是家人聚聚,有個簡單的蛋糕、卡片等。但無論再怎樣低調,都沒想到先生的五十歲生日會如此度過。 那年二月底,先生手術後接著第一輪化療,幾天後竟開始發燒。當他全身發冷、體溫上飆時,我們火速衝到急診。護士抽血化驗,半小時後再抽一次,兩次血液檢查中,都找不到白血球的蹤跡。發燒對化療病人來說是大警訊;化療嚴重降低身體免疫力,此刻若再有病菌感染,將是極危險的狀況。醫生旋即把先生送入負壓隔離病房,開始抗生素注射。 在醫院中,生日是重要的身份證明;每項診查之前,都需與病人確認生日。 自先生被診斷罹癌,開始一連串化療時,我們心知肚明,今年他的生日必定得在化療中度過。雖然五十歲應該是個特別的生日,但在眼前更緊急的情況下,這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而進出的醫護人員仍然熱心地一遍遍祝賀,我幾乎有些不耐了。除了聽到這些「生日快樂」的賀詞外,今天還能怎「快樂」呢?今天,不就如昨天、前天,或是明天一樣嗎?整天就是醫生巡房,護士檢查,給藥、打針等住院中的例行公事。 午餐時間,先生仍無法進食,一吃東西就會嘔吐。醫生開了止吐藥,插在靜脈中的點滴仍然繼續;等候,觀察,再等候。吊瓶中,液體一滴滴規律地流著,時間,也如此一分一秒過去;醫院的日子是空白的,如床單一樣白。先生凌亂的黑髮癱散枕頭上,映得他臉色更顯蒼白。病房是個只有黑白的世界。 下午,先生睡了,我偷得片刻回家洗澡更衣。其實,我是想回家,回到有些暖度、有些色調的世界,看看孩子,換個心境。回到家,客廳茶几上堆滿大大小小、各色各樣的卡片,還有一本厚厚的剪貼簿。兒子從二樓下來,說:「媽,有人送來兩個蛋糕,在餐桌上。我們可以吃嗎?」女兒探出頭來,拿著一頂黑毛線帽,說:「看!我給爸爸織的生日禮物。」 我打理好自己,收拾些食物及待處理信件,夾著那本剪貼簿回到病房,已是傍晚時分了。醫院的晚餐已在小桌上等候,先生仍然熟睡著。房內只有牆上微亮的小燈,雙層門隔絕了護理站的熙攘;安靜的房裡,我躡手躡腳,收拾小桌上的藥杯和面紙,整整窗邊的臨時床鋪,坐下來眺望窗外的黃昏。 生日的祝福 先生醒了,精神也好些;我望著他,突然迸出一句「生日快樂!」我打開大燈,問他要不要吃晚餐了。他露出笑意,微微點頭。晚餐是純美式的醫院伙食——青豆胡蘿蔔泥,濃汁碎肉。他因頸部手術吞咽不易,我另從家中預備了軟潤易吞的豆腐、蛋類。把小桌整理整理,我拉過椅子來,就開始了晚餐時間。這隔離病房,嚴禁訪客,連醫生護士也非必要不會進來;向來渴望有的兩人世界,就在這刻實現了。 先生露出一絲頑皮的笑容說:「這是很特別的生日喔!只有我們兩個人!」沒有蛋糕,沒有燭光,沒有佳餚。在病房冷白燈光下,我們圍著小桌禱告,我的聲音哽咽了。 晚飯後,我拿出教會弟兄姊妹做的剪貼簿。我們一頁頁翻著,在記憶中重溫與弟兄姊妹的好時光:鼓勵的字句、詼諧的話語、寶貴的經文、與大家一同歡樂的照片......我們笑著,也哭著。從不知我們如此被愛,也無法形容此刻我們多麼愛這些同走天路的夥伴。 其中有頁卡紙上的文字直逼眼前:「神要用你,使你成為祂貴重的器皿!五十年之後的歲月是屬神的!你願意為祂而活嗎?這是值得感恩的50歲生日......」 有片刻,我們停在這一頁;我右手輕摟住先生,向他靠過去。「今後的歲月是屬神的!我願意為祂而活嗎?」字句無聲,卻在心中發出震天迴響。 安頓好先生,預備休息了,護士進來量血壓心跳,檢視點滴瓶後,便與我們道晚安。我再次為他拉好被子、枕頭,一切就緒,順手關上大燈。在房間僅存的小燈中,我坐在窗邊的沙發床上,整理一堆文件——家中的信件帳單、醫院報告單、隨手抄寫下的醫生建議及藥物名稱等。窗外暮色中,對街停車場一層層橙色燈光,輝映在兩旁的雪堆上,為黑夜白雪的冬景添上些許溫暖。路上仍不時有車子往來,車尾紅燈在我濕潤的眼中,劃下一道道開過的軌跡。 我起身,輕輕推開雙層門,轉向走廊右邊,走進小會客室。在那裡,我安靜地面對自己,面對現實景況;在那裡,我禱告、傾訴。竟然,我做了一個生日許願,就像這天是我的生日一般。 新開始,新眼光 次日,先生起來,枕頭上沾了許多頭髮;化療開始顯出它的威力了。他手一攏,大把的頭髮竟隨之脫落;我們做了個決定,就在五十歲後,邁入人生下半場的第一天,把他的三千煩惱絲處理盡淨,就像是與過去道別,有個新的開始。 我幫他梳理、剪髮,一抬眼望著鏡子,發現他也正專注看著鏡中的自己。看見那沒頭髮的模樣,兩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第一次。從知道先生患病後,我們第一次有這樣開懷的時光。理完發,洗澡更衣過後,他將女兒趕工織出的毛線帽戴上,儼然換了一副新面貌。 九個月的化療與放療之後,我們的生活漸漸回到新的規律。先生頭髮長回來,身體也健壯起來,若不提及,沒人知道他走過這經歷。先生依舊上班,我依舊照管家庭,孩子依舊上學,然而不同的是,我們對生命有了新的眼光。 那個五十歲生日,是永難忘懷的記憶。在為生命歡慶的日子,死亡的陰影也籠罩心中;生與死,在人生這刻交匯。五十歲生日是警鐘,提醒我們有生之始,也有死之終;而框在生死之間的寶貴時日要怎樣使用呢?我們的歲月又是屬於誰的呢? 一甲子的生日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2 回診的頻率,從每三個月,到半年,到一年;晃眼間,十年過去了。 我翻開日曆記事本,又到了「生日快樂」的時候。一甲子的生日,該到哪個特別地方去慶祝呢? 於是,那一天,我們鑽進了車,發動引擎,駛向十年前經常進出的醫院。 轉進大樓院區,鮮紅的急診處依舊觸目驚心;記憶中的漫漫黑夜與冰冷宣判,再次浮現腦海。醫院大廳裡,病人、家屬、醫護人員熙來攘往;輪椅、點滴注射,及一張張沉重面容,是陌生又熟悉的影子。 大廳右翼直走,就是手術等候室。走廊窗側,仍是幾張皮革沙發,間有櫸木茶几,供給家屬休息、等候。 我們挑了一張沙發坐定。 抬眼望去,右側電扶梯通往二樓,長廊盡頭就是癌症中心。當初聞而發顫之處,在重複例行的抽血、看診、化療中,漸漸成為熟悉的日常。 大窗濾進了暖陽,我們靠著厚軟沙發,任由思緒飄回從前。 那夜,當先生聽到醫生診斷後,整個人墜入無底深淵,對未來的憧憬在黑暗中化為碎片。我在突臨風暴下,悶著頭前行,把情緒緊鎖箱底。孩子們不知所措,或蔽身朋友圈中,或對人生發出怒吼,小女兒則將淚水留給夜晚的枕巾。 我們的歲月是屬於誰的 記得十年前的今天,就在這裡7樓的隔離病房中,我們攜手禱告。房內微弱燈光,藥水味混雜著桌上簡餐的味道,仍可清晰體會。更忘不了的是那本剪貼簿,以及簿中姐妹的字跡:「五十年之後的歲月是屬神的!你願意為祂而活嗎?」 十年走過,這句話從溫暖的鼓勵化為信心的應許:「我們的歲月是屬於誰的,誰就為我們負責!」 我望向窗外,中庭裡幾叢常青灌木,為冬日添上生機。近午陽光恣意灑下,此處景觀每隔幾年就有整修,但陽光總不改變。 「走過十年前的經歷,你覺得有什麼改變?」我轉頭問先生。 他稍稍仰頭,往後一靠,說:「或許,就是更珍惜現在所有的。嗯......還有,我感到一種新的自由,可以不再為自己而活......」 「因為,我已經死過一次了。」 死過一次的祝福 作者羅伯特·弗格漢姆(Robert Fulghum)在《生命中不可錯過的智慧》一書中,提到一位醫生朋友,為病人開刀時心臟病突發。當他被急救回來後,整個人有了大改變。他的人生,從快車道轉到慢車道;他不再懼怕死亡,也不再汲汲營營為工作而活。他妻子說,微量的死,大大改善了他的生命品質。 我們亦然。這十年來,每當經過醫院,我們總會特意望望7樓;「死」的滋味,能提升我們的視角,看到人生廣闊。 曾經失去又重新拾回,生命中每個人事物,都成了感恩的緣由。以往是理所當然,現在則處處驚喜;比如說,樹梢迸出的嫩芽、厚冰下的隱隱水流,還有啄木鳥的咄咄聲響;比如說,與家人一頓飯,與朋友一席談。 但這十年並非沒有困難。孩子青少年期的風暴,常使我們陷入焦灼無望的泥沼。身心俱疲中,我們唯有安靜禱告,讓「死過一次」的記憶,帶我們重回醫院7樓,從那裡俯瞰人生,在那裡湧出信心。我們學習放手,因為記得我們的歲月是屬於誰的,也知道是誰為我們負責。 約翰·派博牧師在他癌症手術前寫了一本摺頁——《不要浪費你的癌症》。他說,癌症,能摧毀我們的健康,但也迫使我們思考生死,尋找意義與盼望。癌症,能擊碎個人驕傲、嫉妒,洗去心中貪婪、自私,使我們看清,什麼才是生命中真正寶貴的東西。 不要浪費你的癌症!從更廣義而言,不要浪費你的困難!正因這些難處,我們知道自己的有限,以及生命之短暫。「我已經死過一次了,不想再花時間和別人比較、爭競,也不想為自己的野心或別人的掌聲而活。我有了自由,可以把時間放在有價值的事情上。我覺得很喜樂。」先生如此說。 為神而活的歲月 這一天,我們用幾小時重溫過去的路。我們一面走,一面回顧、思索......竟然有種踏上「朝聖之路」的味道,而朝聖的起點,卻是生命的盡頭。 晚上,孩子們都回來了。大家拉桌椅、擺碗筷,鬧哄哄地談笑,室內頓時暖了起來。我突然有些恍惚,似乎在看場電影。電影中有先生,有我,有孩子們;時近時遠的鏡頭,在十年間穿梭轉換...... 桌上擺滿外食:牛小排、豆腐鍋、炸醬麵、海鮮餅及韓式年糕。菜香擄獲了味蕾的芳心,於是我們交出口腹,對眼前菜餚完全投降。飯後端出水果派,金黃乳酪上堆滿新鮮藍莓、草莓、覆盆子與奇異果。厚厚一片盛入碟中,好似還嫌不夠濃膩,再添幾球哈根達斯霜淇淋,撒上少許百利甜酒......化在口中的不僅是美食,更是濃濃的親情。 女兒呈上手繪卡片,孩子們輪流對爸爸致意。他們調侃地述說爸爸的搞笑事件,也真摯地表達心中的感謝。他們一致提及為爸爸感恩的事,就是看到他即使退休後,仍對所做的事充滿熱情,對生命洋溢著盼望。 我清了清喉嚨,和大家分享今早的「慶生活動」。孩子們靜靜聽著;過去的路對每個人都是場生命改變之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都經歷了一次「新生」。 晚上9點半了,孩子們一一離去,大門關上,家又空了。 收拾好餐桌,看見先生一如往常攤出電腦,繼續他的研經課題。我擦乾手,捧杯熱茶,坐到他旁邊。我們相視微笑。 甲子生日就這樣過了,似乎沒有特別,也無所感傷,就像普通生日——或是,就像每天的日子,一樣平凡,也一樣特別。 為神而活的歲月,每一天都是新生,每一天都很特別。 我心中哼起讚美詩了。 -END- 作者簡介 羨曦 來自台灣,大學後赴美讀研究所,留學期間信主。現在與先生及三個孩子住在密西根州。以前學的是分子生物,有了孩子後成為全職媽媽,孩子獨立後開始擁有自己的空間,尋回以往喜愛的讀與寫。2016年開始參加創文網路課程,裝備自己,並摸索文字事奉的道路。2019年加入創文團隊,學習服事。 圖書推薦 《恩典不留白,下筆如有神》 莫非 蘇文安 劉小臨 編選 恩典故事前 人人皆可自許為作者, 書桌乃朝聖祭壇, 生活如展頁稿紙, 捕捉心中悸動, 描述看不見的你。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4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