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你是一個被囚而有指望的人嗎?
2019/02/25 07:27:19瀏覽1724|回應0|推薦2
 

     有些感覺是和未來牽繫在一起,就是「焦慮不安和恐懼」。很少有人會對過去焦慮和恐懼,說:我對我小時候的童年很焦慮啊,或說:我對我的青少年時期很恐懼。我們的焦慮不安和恐懼只會針對未來。
     
     但是,是否年輕人比較會對未來有焦慮不安呢?當我們說一個人“沒有未來”時,好像對這個年輕人的一生已下了個注解。所以有人會為自己有沒有未來而焦慮,也有人會為擁有怎樣的未來而不安。
     
     就像我兒子最近正在面試一家家研究所學校,他可能會有的不安是哪個學校會收他?會不會提供他全額的獎學金?
     
     年輕人的未來,是他可以成長和發展的方向和潛能。但對一些過來人來說,未來就不再是成長的空間,而是一個要擺平的對像。對中年人來說,未來最好要安頓下來,不生意外。其中最讓我們會有焦慮不安或恐懼的,可能是父母親人的身體是否平安?
     
     很多時候,死亡沒有我們想像中來得那麼遙遠。上周日我們從教會回家時,對門鄰居門口停了一輛警車。原以為是有人闖門偷竊或搶劫,結果是對門獨居的老鄰居過世了,沒有兒女,是看護報的警。兩年前是她先生過世,現在是老太太。我們對門而居二十多年,是真正守望相助的老鄰居,每次出去旅行時,他們都會幫我們收些郵件、包裹之類。看到房子有些奇怪狀況,也會提醒我們要修理。
     
     一棵樹相望20年都會有感情,更何況人?看著他們從壯年走向老年,到一個個凋零,好像看到了我們的明天。這兩天每聲嘆息中,不僅是為他們哀悼,也多少有點在內心裡操練我和先生永浩將來會怎麼走。

     很多人對未來會有不安和恐懼。雖然有科學、醫學的進步延長了人的壽命,某些方面來說這個祝福也來得有點復雜。面對退休產生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會有健康的身體來做所有年輕時想做、卻無法做的事嗎?我們會有足夠的錢可以退休養生嗎?在美國我們還會問,我們會有醫療保險可以支付隨著年齡而有的各樣身體問題嗎?即使錢也有、身體健康也有,我們會有清醒健康的頭腦來享受嗎?
     
     還是,我們的未來會是一連串的失去,失去聽力、視力、膝蓋、內髒功能……看著自己身體一部分、一部分地撤守。在你壯年時認識你,身邊曾經愛過你的人又一個個離世,如中國人說的「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杜甫) 會不會又情願自己在失去一切之前,還是先失智比較好呢?這樣惆悵感比較不會那麼濃。
     
     所以焦慮不安和恐懼,顯然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一個人只要有未來,就總會面臨焦慮不安和恐懼。然而,我們的信仰,我們的神卻給了我們3個信仰中的美德來面對,就是:信、望、愛。是為了在艱苦環境中,幫助我們完成並實現美好的未來。
     
     這些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禮物,給我們的原因是因為在我們裡面,這三樣都不是天生自然就擁有。我們從來就不是天生自然地就會相信,也不是天生自然地就有盼望,或者,天生自然地就會愛。
     
     而這三種禮物當中,和未來最有連繫的是哪一個呢?是盼望。

    今天這段經文談到的就是一個現實中的處境,和在這處境中可以面對的態度。     

   「錫安哪,我因與你立約的血,將你中間被擄而囚的人從無水的坑中釋放出來。你們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轉回保障。我今日說明,我必加倍賜福給你們。」(亞9:11-12)
     
     其中的關鍵字就是被囚,但有指望被囚是我們常會有的現實處境感覺,覺得被困住了無法脫身。而有指望,則是信仰中的一個重要面對態度。今天,就想藉著這個機會了解一下什麼是信仰中的盼望。

什麼是信仰中的指望?
     
     在信望愛三種信德中,盼望最讓我們的眼光會往前看,且可以帶領我們去一個從未進入的地方。

     然而盼望常被形容是一個難以捉摸的美德。在信仰中我們常常說做成信心的工夫或者做成愛心的工夫,但是,我們不會說做成盼望的工夫。想想,什麼是做成盼望的工夫呢?是我每天做一點盼望,一個月、一年後,我的盼望就會變得很厚實?而且是愈盼望、愈有希望?

     我們又要拿什麼來衡量一個人的盼望很有工夫呢?
     
     同樣地,談到信心和愛心,我們可以有些屬靈規則或過程來操練,但是,什麼是盼望的屬靈規則和過程呢?盼望可以操練出來成為一種習慣嗎?像紀律、節制或堅韌?
     
     我們好像從未聽過有人操練出了盼望的習慣,說:「我已經習慣了要盼望!」我現在很會盼望!我不盼望就吃不下飯!

     然而。盼望也許難以捉摸,但是有一點卻可以確定,就是信仰中的盼望絕對不等同妄想或者虛設的目的。

盼望不等同妄想或虛設目標

     什麼是妄想?我希望今生可以賺到幾億,這是妄想,或者說:「希望我的作品有一天可以拿到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妄想!

     在我們家每年過年拜年時,都規定孩子要用四字成語拜年才能拿到紅包。這曾在我們家兩個小老美身上鬧出很多笑話,比如說:祝公公婆婆品學兼優!祝爸爸媽媽小心安全!有一年兒子不知從哪學來了一個成語馬上用上,說:祝媽媽可以遠近馳名!

     這些都是美好的祝福,但卻屬於妄想。信仰中的盼望不等同妄想。信仰中的盼望也不是無可奈何的但願如此。比如說但願他是個講道理的人、或但願美國政府機關不要被修牆之事關門癱瘓太久,這些都是隨口一說,不了了之。所希望的寄托都沒有實際的內容,真的就成了一種痴心妄想。

     還有一種希望是虛設的目的。在我的閱讀課中,曾討論過國內一個作家史鐵生寫的一篇小說命若琴弦。故事是描述一個老瞎子帶著個徒弟小瞎子,一人一把三弦琴,翻山越嶺地靠說書為生。這老瞎子曾有個瞎眼師傅給了張藥方,教老瞎子說:咱們的命就在這根弦上,叫他要盡心盡力地彈,等彈斷一千根琴弦時,便是他能看見的時候。

     結果老瞎子由二十歲盼到七十歲,一根又一根地彈斷。終於有一天老瞎子彈斷了第一千根弦,興奮地要下山抓藥。因小瞎子生了病,便決定留下小瞎子,答應他會十天來回。但下山抓藥時,卻發現他五十年揣帶的那張藥方,沒有一個人能念得出。原來,那是一張無字的白紙!原來師傅傳給他的生命目的,是一個「空

     老瞎子發現要安慰小瞎子,必須給他一個夢,便騙徒弟說是自己記錯了,不是一千根,而是要彈斷一千兩百根弦才看的見。然後把那張無字藥方塞進小徒弟的琴槽裡。他心知目的雖是虛設,但命就在弦上」,只要把弦拉緊了,彈好就好。

     故事裡是這樣說的: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有點像心理學所強調的治療性希望,這種希望只不過是一種鴉片制劑,一種創可貼,一種使不可避免的痛苦可以忍受的姑息。但這種盼望的目的卻沒有根據,只是給人一個虛幻的盼望,讓人在虛設的目的下,仍有一點走下去的力量。

     只是至終走到頭的時候,卻會發現原來只是個空!那又會是多大的虛空?

     盼望難以捉摸,是因為我們不確定要對什麼盼望?但是,信仰中的盼望絕對不是妄想或虛設的目的。最大差別在於盼望的寄托內容是會實現的應許,而提供應許的對像是上帝。

盼望,是建立在對神的認識

    「錫安哪,我因與你立約的血,將你中間被擄而囚的人從無水的坑中釋放出來。你們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轉回保障。我今日說明,我必加倍賜福給你們。」(亞9:11-12)

     今天這段經文充滿了應許,而應許的本質就是和未來有關,是對一些將要發生的未來,提供一種美好的看見。「盼望」中的。不就是一種遙遠的看見。那是一種冥冥之中的眼光,而這眼光來自看見應許。

     而一個人為何會相信應許?是因為相信提供應許的對象。 

     今天這段經文描述的是被擄而囚的人,被困在一無水的深坑中,爬不出來,也逃不了。往上看,只能看到洞口上的一片天,可以說是一個絕望的處境狀態。

     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先知撒迦利亞向被釋放的巴比倫俘虜說預言,說他們會回到猶大家。但是對於大多數這些俘虜來說,返回家園卻不是件好事。雖然他們被釋放出巴比倫人的囚禁,但卻轉而被新政權波斯帝國所管轄,這並不能保證他們的安全。在任何時候猶太人都可以被抓、被囚禁。

     而且大多數後流亡的猶太人並不富裕,他們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後仍然感覺脆弱,因為他們所返回的地方已遭大破壞,需要很大的力量去重建、並拼湊維持基本的生存水平。因此即使他們終於回家了,卻仍然生活在絕望中。這讓許多人變成了絕望的囚犯,被絕望所捆綁。
     
     這也為何先知撒迦利亞向他們傳遞一個新的希望。他說出神要給以色列人的應許:

     「將你中間被擄而囚的人從無水的坑中釋放出來。你們被囚而有指望的人都要轉回保障。我今日說明,我必加倍賜福給你們。」

     在無水的深坑中被囚禁,脫離困境必須靠神聖的力量,因為靠自己完全出不來。經文說神願意拯救是因為出於「神與我們立約的血」(亞9:11)。這立約的血,就是主耶穌流出的寶血來洗清我們的罪過,因著這個約讓神願意伸手來挽救我們。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兩位科學家正在山上進行實地考察。他們在突出的岩石下一個窩裡,發現了一只小鷹,就在危險的懸崖頂部。小鷹是被遺棄了,他們想要救援它。便問他們導游年幼的兒子,是否可以用繩索把他垂下去取小鳥?
     
     這個男孩對他們的計劃一點不熱衷,拒絕了。他們要給他錢,而且加倍地給,但男孩仍然拒絕了。最後,一位科學家絕望地問:「好吧,那麼,要怎樣你才會拯救小鷹?」
     
     那山地的男孩回答說:如果你讓我爸爸抓住繩子垂我下去,不要錢我都願意做。

     撒迦利亞的話我因與你立約的血,就像我們的天父所提供的一條繩子,垂在這條繩子下的是盼望。而且不只是針對那時候流亡後返回的猶太人,對於現在發現自己生活在絕望情況下的我們,都是可以緊緊抓住的一條繩子。

     那山地孩子願意被掛下去,是因為他知道是誰在抓住垂他的繩子,他深知父親不會輕易鬆手,也相信他父親有那個能力可以撐得住、也抓得住他。
我們也必須對天父有足夠的認識,相信祂必會抓住我們,不讓我們跌入絕望的深淵。

盼望,是建立在過去神帶領的經驗上
     我們認識神,很多是透過我們的親身經歷,也是通過許多過來人與上帝關系的體驗。盼望也是如此,我們能夠對一個對象有指望,必是因為過去和他相處的關係中,知道他是一個守信的人,或者有其他人對他的推薦。
     
     對神,從聖經經文中提供的一些見證,和透過其他聖徒分享的親身經歷,我們認識到:由於上帝的所作所為,人們對上帝將要做、或正在做的作為大有盼望。
     聖經中的約伯就是一個有名的例子。約伯可以說有打不死的盼望。他曾經經歷過極大苦難,損失財物,又痛失兒女,最後自己又得了一身的病,妻子在旁邊冷嘲熱諷。但是,他卻從來沒有用他的盼望,來否定他所經歷的痛苦真實性。
     
     約伯的盼望當然是出於信心,但卻不是自信,或者仰賴任何他自己的所做所為。信仰中的盼望,永遠是指向自身之外一個力量的來源,一個值得信賴的對像。也因此,在他經歷過那樣多,應該是「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概,卻會說出: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 」(伯19:25)
     
     這不是太奇妙了嗎?他在苦難中的經歷神到底是怎樣?會讓他說出這樣的話: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
     
     約伯在盼望中描述他的苦難狀態如下:
     
    「你因有指望就必穩固,也必四圍巡查,坦然安息。你躺臥,無人驚嚇,且有許多人向你求恩。」(伯11:18-19)
     
     能在困境中坦然安息,躺臥,無人驚嚇,是怎樣一種蒙福的經歷,你經歷過嗎?我曾經多次經歷過,睡眠,成為我最大的祝福!
     
     也就是因此,約伯不會被自己可怕的遭遇,和他那些非常不進入狀況、急著幫他定罪的朋友探訪,給動搖。因為他有盼望的理由,他對神有真正的認識!對他來說,他相信的神是活的!
     
     對一個有信仰的人來說,所有的盼望都是建立在過去經歷神的經驗之上。就是曾經經驗過的神的同在和神的做為。
     
     約伯形容盼望用的是穩固,原文是secure,relax and confident, 另外一段描寫指望的經文提到的是堅固,secure and steadfast,
     
     「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來6:19)
     
     這段經文很美,當我們說面對未來最常有的感受是焦慮和恐懼不安時,此處卻說指望如同靈魂裡的錨,堅固又牢靠,不會變動。也就是說對神有盼望,就有如在永恆中拋下一個靈魂的錨,堅固、牢靠,可以安頓下來不再漂泊。

     剛剛說神的應許,就像一根懸崖下垂的繩子,緊緊抓住就不怕往下落。現在這段經文說指望像一拋向永恆靈魂的錨,讓我們感覺堅固又牢靠。
     
盼望如何可以幫助我們?
     
     如果要找盼望,我們要到去找?
     
     當然是到絕望的地方。因為絕望是盼望的背景,失掉工作、生重病、被拒絕,被打敗,都常會讓我們感覺脆弱和絕望。但是盼望,總有些什麼會讓我們看見、並從而可以忍受眼前一切的不堪。
     
     英國作家兼神學家G·K·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說:
     
     只有在一切都令人絕望的地方,也只有在那種地方,盼望才能開始產生力量。就像所有基督徒的美德,雖然不合理,卻又不可或缺。
     
     囚犯盼望獲得自由,因為缺少而向往。窮寡婦渴望希望得到救濟,渴望的大小和她被壓迫和缺乏成正比。如果我們要了解盼望是怎樣運作?在哪裡最多?就到絕望的地方去看,到最受苦的人群中去找。因為那裡是盼望最需要存在、也最明顯的地方。


盼望讓我們有實現未來的能力

     盼望最大的力量,在於透過擁抱「未來」,會讓我們的現在也開始有了生活下去的動力。因此盼望和未來狀態有很重要地連結。

     也可看到盼望不是一個消極被動的辭,而是一個有力,可以策動人行動的動詞。然而唯有當一個人感覺被一切遺棄時,盼望才最能為你所用。此時,也唯有盼望可以幫助一個人堅守眼前的艱苦,跨入應許的未來。
     
     盼望,因此是把現在連到未來,是一切勇氣、信心和忍耐的源頭。也可說盼望是一種看見,當我們看到並領養可能有的美好未來,便可以從不堪的過去,冷酷的現在、和未知令人不安的未來中,脫離出來,進入撒迦利亞書中所描述的榮耀光景:被囚但有指望的人,或說,就是盼望的囚犯

     對基督徒來說,我們盼望的未來很具體、也很清楚。我們渴望在地如在天,我們渴望活出平安和喜樂。向往在任何處境中都能活出力量,而非暴露出一身的軟弱。只要有神的應許,然後安排自己的生活來實現我們的盼望,沒有什麼理由無法活出想要的未來,實現我們所盼望的美好。

盼望可以建立信仰的肌肉和品格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曾經提醒我們不要有廉價恩典的觀念,就是不要以為恩典是白白的禮物,在信仰中我們就無須付代價。
     
     我們也可以提醒大家不要有廉價的盼望。因為盼望不只是盲目的樂觀,不管怎樣都相信一切都會更好。盼望也有它崎嶇的一面,有要我們付代價的一面。如同下面這首詩所形容的: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上帝,因我還要稱贊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上帝。(詩43:5)
     
     盼望雖然不會讓我們所處的困境瞬間消失,但是可以讓我們對短暫的痛苦和不方便願意忍受。它可以幫助我們超越現實環境看到更大的圖畫。正如美國神學家彼得·戈麥斯(Peter J. Gomes)曾經說過:
     
    盼望並不否認現況,盼望也並無法幫助我們擺脫困境,但卻可幫我們走過困境。(Hope cannot pull you out, but can pull you through)
     
      盼望要付代價的一面,常常牽涉到受苦,甚至可能死前都看不到所應許的實現。在希伯來書中列下舊約中許多聖徒: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來11:13)  
     
     很多聖徒在他們活著的時候,並沒有看見他們所要完成的事,比如說亞伯拉罕並未看到神所應許的國家,摩西也沒有看到以色列人攻進迦南美地。新約的12門徒永遠想不到教會在今天是如此興旺。保羅也絕對不會知道他所寫的書信成為發行量最廣的書。
     
     但是盼望和應許,卻使他們做出他們原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美國人權主義者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在他努力拯救美國靈魂時,是為清楚的看見「一個夢」所支撐,在那個夢裡,上帝的應許會真正地實現。
     
     在金恩被刺殺的前一晚,他講了最後一場講道,題目是我已達至山巔上(I have been to the Mountain top)。那時候他已接到很多死亡的威脅。但是他用行動作出了回答,他說:不要問我幫了別人,自己會有什麼後果,而要問“如果我不幫助別人,別人會有什麼後果”。

    我已達至山巔上」演講的題目,是出自《聖經》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典故。那時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擺脫埃及法老的奴役,去往哪上帝應許的流奶與蜜之地–迦南。但因為身為龐大以色列族的領袖他違反神的命令了,因此神不讓他進入他帶領一大群人要進入的地方。
     
     但是在摩西臨終前卻有著很感人的一幕。耶和華帶領摩西到山頂上,看那應許之地是什麼樣子。沒有爭吵和抗議,摩西看著他進不去,但以色列民卻會進入的地方,死而瞑目。那需要怎樣的關系和諒解來承擔?
     
     摩西有足夠的信仰肌肉和品格來承擔。金恩博士也是,他說:我已達至山巔上,他說:像其他人一樣,我也想活得長一些。但是現在我不在乎這一點,我只想遵從上帝的意願,祂已經允許我站在山頂,看到了那應許之地,我也許不能和你們一起到達那裡,但是今晚我要告訴大家,人民一定會到哪裡!
     
     隔天,他就被刺殺了。但是他真正看到了神的應許,他真正的已達到山嶺上,看到有一天黑人會被視為平等,因為他盼望的源由是公義的神,相信這個神會為他們提供一個公平的未來。
     
     他在那場演講中說:孩子,不要害怕!那不只是一個牧者的勸勉,也是在說上帝永遠都在,祂會帶領我們走過現在,進入那應許的未來。

     這樣的盼望已不是淺薄的樂觀可以比擬了。看到神的應許實現,即使自己不在其中也願意。這是信仰的肌肉,也是屬靈的品格。這樣的屬靈肌肉和品格從哪而來?據保羅說只能從苦難中建立出來。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 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3-5)

     這是一個信心和品格建立的過程。真正的盼望是從品格產生。從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也可說患難和盼望,是塑造屬靈品格的素材。
     
     所以什麼是信?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盼望,絕對不是苦難的對立面,但是,苦難卻是盼望的必要前提。
     
願作盼望的囚犯
     
     今天這經文告訴我們,雖然環境混亂,對未來我們沒有把握,但是我們還是有一個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絕望的囚犯,也可以選擇作一有盼望的囚犯。所以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最後,我想用兩個例子來呈現什麼是盼望。
     
     有一位猶太拉比問:如果世界末日快到,你們想要做什麼?
有一人回答說:我會去種下一棵樹!

     這可能是莫大信心和盼望的表現了!種一棵樹,卻可能看不見樹的成長,但仍願意種下。他種的就不只是一棵樹了,他種的是盼望和信心,而且是種在未來裡面。
     
     另外一個例子,是一幅畫。
     
     在英格蘭一個博物館裡有一幅畫。背景中是熟悉的地球,略有海洋的輪廓。前景是一美麗女子斜坐,身上有一小小的豎琴。 豎琴的弦或者無力地垂著,或者攤在她的膝蓋裙子,只有一根弦仍然緊繃著。女子眼睛且被蒙著,這幅畫在畫什麼呢?
     
     如果要你為這幅畫取名字,你會取什麼名字呢?  

   
    畫的名字卻就叫做希望
    有兩位女士曾站在畫前討論這幅畫到底什麼意思?豎琴如此殘缺,為何還要叫作希望
    博物館館長無意中聽到了他們的談話,就回答說:因為從摩西一直到抹大拉瑪麗亞,希望的豎琴一直是一個破碎的樂器。什麼是盼望,就是幾乎失去,才會有盼望,要不然就不是盼望。盼望,就是不斷地彈那僅剩的一根弦。
     
     這幅畫畫得很真實,盼望是盲目的,未來怎樣眼睛看不見。但是心裡卻又雪亮地看見神的應許會怎樣實現。所以,仍能用最後一根弦彈出美妙的音樂去贊美神,且向神祈求!
     
     只要有信仰,我們就有盼望,就不再是絕望的囚犯。上帝透過耶穌基督,已把我們轉變成為盼望的囚犯了。
     最後,用保羅的禱告詞來祝福各位: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resina&aid=12499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