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用設計思考,用美學管理—美學CEO吳漢中談當代活動設計力
2019/06/25 08:00:00瀏覽2344|回應0|推薦0

(本文摘自活動平台雜誌2019年6月號《當代活動設計》)

 

/季平  照片/社計事務所創辦人吳漢中

 

社計事務所創辦人吳漢中曾任2016年臺北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執行長及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Taichung World Flora Exposition)設計團隊設計長,近三年來以大型活動戰將之姿聲名大噪,對於美學或設計力之於活動的影響力,他樂於分享自己的跨界經驗。

自己先做好準備機遇來了就能把握住

    待人謙和行事低調的吳漢中是標準的「跨界人才」,交大土木系畢業後攻讀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所時期他曾協助文創產業政策規劃,之後深感「創意與設計人最缺經營know-how」毅然負笈美國,取得杜克大學管理學院企管碩士學位。曾經,他到知名設計公司IDEO求職,最終因為沒有缺額鎩羽而歸,花了一年時間將MBA所學經驗集結成冊,出版《美學CEO:用設計思考,用美學管理》。攤開過往履歷,吳漢中曾任職於國內外重要文創與金融機構,如亞洲開發銀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等,參與過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為目標的投資評估,但無論如何,這樣的他雖有「跨界」背景與才華,卻如蒙塵明珠,尚未被發掘,找不到舞台發揮長期累積的美學、設計及管理能量,直到擔任「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又因為這個成功經驗讓他有機會擔任「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設計團隊設計長,當機會陸續來敲門,美學CEO吳漢中終於嶄露頭角。

 

    對於自己的際遇,他謙稱很幸運,「很少有人像我一樣念過城市規劃、有管理經驗又能掌握並了解設計美學,這是我人生中沒有規劃的人生轉折,很幸運也很辛苦做完這些活動,跟我的個人學習經驗巧妙結合。」2010年出版《美學CEO:用設計思考,用美學管理》時,吳漢中只有札實的學理經驗,到了2019年,終於也補足了大型活動實務案例,對於當代活動設計力如何落實與展現,如何用設計思考,用美學管理,他有第一手觀察與體會。

 

大型活動需要設計長

    策略思考家Roger Martin說:「要鼓勵設計思維在組織裡扎根,就是讓執行長擔任設計長(CEO is CDO.)。」這個概念也同樣適用於大型活動。臺北WDC跟臺中花博經驗讓吳漢中了解,創意設計來自於運作順暢的活動執行團隊,他坦言,「花最多力氣的是想辦法讓組織產生好的創意。創新是一個漏斗,需要好的創意與好的串聯者成就其事,如何讓創意跟創新制度在官僚體系中得以發揮是我過去五年來最大的經驗與學習,也是最擅長的議題。」大型活動如果想要很cool、很創新的結果,城市的領導者必須要很支持設計創意,還要有一個open-mind的設計團隊落實執行,如前臺中市長林佳龍,有政策支持並授權專責的團隊讓設計創意發生,所以花博才會有設計長及設計團隊,其次要有好的設計流程(design process)讓人才願意進來,「花博走向策展人制度,我是設計總監,希望每一個景觀建築或室內展覽都要有一個人扮演策展人或藝術總監的角色,這樣才能讓很多有才華、有想法的人願意參與討論。」大型活動策展經驗讓他學到:如何將MBA管理制度落實到組織中做出創新結果,臺北設計之都初試啼聲,而一年半的花博經驗更進一步證明管理的策展人制度與設計創意可以並行不悖相輔相成。


城市領導人的支持設計長推動管理創新機制

    大型活動的成功背後仰賴專業的管理創新機制,吳漢中認為,活動組織或CEO支不支持設計會影響後來的結果,活動策展人好比組織CEO,必須有能力吸引或找到人才願意一起努力做好活動,更重要的是要設計一個機制讓這些人才可以發揮,國外對於這樣的機制操作很成熟,但台灣很缺乏,「如果好的設計師不願意投入公共議題,代表我們的公共服務設施品質無法提升,臺北設計之都起了一個頭,讓不同世代設計師可以投入公共議題,至於臺中花博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讓策展人制度落實。」

 

    觀察臺灣近五年大型活動的籌辦成果,他認為,制度越來越支持設計及創意者,比方世大運品牌小組或花博設計團隊都有一個角色扮演推手,過去很多大型活動、會展也有這類小組,只是被賦予授權的位階不同,「世大運品牌小組及臺中花博被高度授權,可以跟最高決策者溝通,創意專業者也願意全力投入。我們有能力做好像花博這類80-100億規模的大型活動,只是專業人才需要開明的領導者願意放手,才會有良性循環。」

 

    如果臺中花博落實了策展人制度,這套成功模式是否能被複製?吳漢中笑說,沒有一套管理方法可以一體適用,要視不同組織文化而做改變,但他建議臺灣應該用舉辦世界級大型活動的態度訂出活動規劃與目標,「我們應該練習用辦世界博覽會的態度把臺灣的博覽會做得更好,比方臺灣燈會可以做到跟雪梨燈光節(Vivid Sydney)、德國柏林燈光節(Festival of Lights Berlin)一樣的國際級水準,或把農博等活動改成每五年舉辦一次的活動,與其每十年做一場花博,不如每五年創造一個臺灣博覽會,藉此有系統培養臺灣會展人才及臺灣公共事務的治理能力,透過質的提升,我們可以創造臺灣的博覽會機制與傳統。」

 

大型活動與城市行銷及觀光

    大型活動可以帶動城市行銷與觀光,但應該怎麼做才能創造更好的活動價值?對此,他建議各縣市政府主事者及策展單位先思考四個問題:第一要思考活動之於城市的意義,「我覺得活動的靈魂很重要,靈魂包含城市精神、文化及價值觀,比方臺中花博的精神意涵是GNP(Green Natural People)GNP就是活動靈魂。」在做城市行銷及活動規劃前要先想想城市想要給別人何種印象,貼近活動靈魂與中心思想才能透過活動設計力聚焦溝通主題;第二是標案走向策展人制度,如每年博覽會選擇標案廠商時可以從中挑選策展人或藝術總監負責總活動策劃;第三是改變開會方式,專業與行政決策放在一起一定不會有好的創意產生,所以行政或專業、策展人會議要分開;第四是設計師跟創意者心態上要改變,成功的城市行銷應該架構於合作共創的概念之下,不能各行其事(多內容)

( 時事評論人物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