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寧格【愛之環的第二個同心圓:童年及青春叛逆期】
2017/03/04 19:37:00瀏覽630|回應0|推薦6

【愛之環的第二個同心圓:童年及青春叛逆期】 (海寧格自傳P146)
父母給予子女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父母知道孩子的珍貴,以及孩子對於父母的重要性。我接受認同這一切。所有在我童年經歷之事,我現在都接受認同。就連一些我父母沒有注意到、做錯或是甚至很瘋狂的事情,也包括在其中。這些境遇都屬於人生的挑戰之一,就算我因此遭遇不幸、承受痛苦,被迫證明我自己,我也都接受認同,因為這些境遇使我得到成長。
(p147)當孩子不明瞭,自己從父母身上得到的關注給予,並非需要同等回饋給父母,而是在將來的某一天當他們自己當了父母時,再給予他們的孩子需要的照料與關愛!因為不了解這個道理,有些孩子無法欣然接受自己父母的給予,這種存在內心覺得自己無法同等回饋的感覺,即可能變成一種驅使動力讓孩子逃離自己的家庭。
這種廉價的藉口,讓孩子們合理化的掩飾自己無法等同回饋的不安心理,理所當然的離家出走,離開父母的身邊。如果他們知道所謂的等同回饋,是用在多年後的將來,把父母的照料關愛傳給孩子,那麼他們不再需透過衝突指責等激烈方式離開自己的父母,與自己的父母分道揚鑣。如此一來他們可以安心接受父母的給予,因為他們知道將來當他們長大成人後,會繼續將這份愛給予自己的後代子女。
(p149)青少年利用爭吵衝突離開自己的父母、家庭,這是我所說的廉價,我接受少一點,我就可以回饋少一點。透過接受少一點,便可透過指責控訴,透過拒絕真誠的愛,達到離開的目的。但是如此卻讓雙方都受傷,而孩子的發展成長養份是來自接受。
(p151)父母跟孩子終究會分開的。許多人不知道世代相傳的給予與接受就是一種平衡的表現。如果能夠瞭解給予的意義在於繼續給予,而非獲得回報,那麼心靈就會如釋重負得到解放。身為孩子可以告訴父母:「來吧!我接受你們所有的給予。」
唯有實踐了愛的第二環課題之後,我們才有能力面對經營將來的伴侶關係。通常發生在伴侶關係上的諸多問題及困難都是因為在愛的第一環及愛的第二環的課題沒有完整實踐劃圓結束所導致的。想要解決在伴侶關係上所遭遇的問題及困難,則必須重新回溯到過去將缺陷不足填補圓滿之後,方能繼續。
(p153)人們對於自己在小時候錯過、疏忽或是無法得到的事情常常悔恨不己。他們甚至加倍的悔恨這一切,像這樣的狀況該如何處理呢?
把所有讓我感到悔恨的人事物忘掉,把所有我控訴的一切忘掉,所有對我不友善讓我不幸的人,我通通排除在我生命之外,每個讓我深感罪過,有罪惡感的事件狀況,我也一並抹滅假裝不曾發生存在!如果我真的這樣做了,我只會更加不幸,一無所有。 正確之道是:我看著讓我後悔不安的一切,並且說:「是的!這就是如此。我接受這一切,並將發生的一切視為是人生中的磨練挑戰。」我跟挑戰說:「我跟你一起經歷了此事。我視你為朋友,一切如是。」
(p154)我注視著所有讓我控訴的人事物,並且說:「是的,就是這樣。我看著自己,看到了自己因為有所失去,反而有所獲得。我看著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力量,不需有求他人,我知道自己獨立堅強。我接受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不如人意的生活境遇,這些經驗成為我的力量。」
同樣地這也可以運用在我自己想極力撇開的過錯或是抹去的深深的罪惡感上,我看著它們並且說:「是的,就是這樣。罪過自有惡果。我接受這個惡果,並將它轉化成力量,如此一來,過錯也可以轉化為正面的力量。透過這樣的方式看待接受一切讓人得到成長。
原則都是一樣的:不是急著把一切排擠除外,而是要接受認同。 當我全心臣服願意接受人生中發生的所有負面逆境,讓人不幸痛苦的這一切不會跟著進駐我心中,只有力量會從內在產生,不再重現痛苦與不幸。我不再深陷這些負面逆境中。相反地,我從中免疫重生。所有痛苦與不幸都成過去,只有對於生命的熱情力量在我心中。
(p155)孩子應該拒絕那類的給予? 孩子不該承擔父母自覺沉重的困難問題。孩子不該把父母視為孩子一般想要幫忙。
~~~~~~~~~
有個冥想練習可以作:
注視著自己的父母,看著他們沉重的困難問題,看著父母命運中的糾結牽連,看著父母的經濟赤字,看著父母的癮症,看著父母身上的疾病苦痛。我看著這一切,知道如果我的父母接受認同自己命運伴陪隨的這一切,那麼我的父母就能從中得到無限的力量。 我接受自己生命中的所有經歷遭遇;我也看到,如果我的父母能夠接受自己生活中的所有不幸難題,那麼他們可以化逆境為力量。我也看如果我自己取代我父母為他們承受了一切,那麼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只是讓所有的事情變得更糟。
(P156)我在心中想像,我的父母接受讓他們自覺沉重的生命難題,認同這屬於命運的一部分。接受糾葛牽連也是他們的命運。我保持著距離站在孩子的位子上看著這一切。我的父母完完全全是我的父母,我不需要為他們承擔屬於他們自己的生命課題。我父母的生命課題與我無關,這個課題完全是我父母的課題。
~~~~~~~~~~~~
對於離不開母親的兒子或是父親眼中永遠的女兒呢? 不管是母親的兒子,還是父親的女兒,這兩者都站在母親及父親的之間。解決之道很簡單。女兒告訴父親:「對此,我太小了。」做兒子的對媽媽說:「對此,我太小了。」然後身為女兒跟身為兒子的人,回到自己應該的位子。這時父親跟母親面對面互相注視。或許他們能夠從中找到新的方式,重屬彼此,因為不再有人隔在他們之間。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