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2 23:56:44瀏覽1146|回應7|推薦9 | |
. 『很多媒體以西方聲樂的女高音來形容宋祖英的歌聲,其實大錯特錯。』 『至於中國式的民族聲樂能否成立?我個人認為是有的。』 『宋祖英和她的前輩郭蘭英、黃婉秋、李谷一作為中國大陸家喻戶曉的偶像,』 『鄧麗君、崔萍、周璇、李麗華、江蕙都有頗不俗的錄音成就,』 『把俄國式聲樂、義大利聲樂、美氏聲樂、法式聲樂、德式聲樂等統稱為「西洋聲樂」,本身就是一種爭議概念,』『我不認為「西洋聲樂」真的可以歸類為一種文化存在;如要勉強畫分,可說有種叫「經典聲樂」的藝術形式。』 ***************************************************** {聯網電小二2011/05/25 12:20在我的訪客簿留悄悄話,說:『經當事者檢舉,您部落格中「2011-5-22符立中〈由京劇到樣板 —– 從宋祖英談民族聲樂〉+ SCF簡評(http://blog.udn.com/SCFtw2/5241661)」一文涉及侵犯著作權。』電小二建議我『僅保留引用原著的標題和連結』,我接受這個建議,並於2011-5-25, 14:16執行。} ***************************************************** 今年大陸各地輪番搬演民族歌劇作品,以此慶祝共產黨建黨90周年,因為民族歌劇不僅代表一種藝術風格,更反應一個時代,甚至是一種政府對人民宣傳理念的渠道,諸如《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被視為民族歌劇的經典,皆創作於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共產黨席捲中國的年代。 中國民族歌劇誕生,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帶有民族覺醒的色彩,對應於西方歌劇,民族歌劇以中文演唱、劇情採用民族素材、高喊為人民而作,在唱腔上則尋求在地化,將西方美聲唱法融合中國戲曲唱腔和民歌風情,不同於西方歌劇演員以原音展現美感,民族歌劇的演員習於使用麥克風,嘗試塑造高亢的聲響、劇力萬鈞的氣勢,以求面對數千、數萬人民演唱時,開創高度感染力。 慣 常 使 用 麥 克 風 民族歌劇的出現,雖然具有某種政治與增進民族自信心的目的,但是以歌劇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不少音樂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歌劇事實上承襲歌劇因地制宜的自然演變。 歌劇因創始於義大利,因此以義大利語創作初成主流,之後莫札特以德語創作,積極推廣說唱劇的形式,麥亞白爾以法文創作加入法國人拿手的芭蕾舞,開拓出新品種「大歌劇」。如此一來,歌劇傳至中國,理當入境隨俗,成就出不同的表演風格。 今年3月11日上海歌劇院慶祝建黨90周年,在上海大劇院推出的「光輝歷程--紅色歌劇經典唱段薈萃」音樂會,被當地媒體比作中國歌劇發展的縮影。大陸老中青三代聲樂家齊聚一堂,包括上海音樂學院的教母級名師周小燕、曾被喻為中國帕華洛帝的戴玉強以及知名男高音魏松等人接棒演繹數位經典角色和歌曲。 上海歌劇院副院長趙志民的一席話道盡中國歌劇的時代演進,指出文革之前,歌劇院排演大量的中國民族歌劇,這些作品大都貼近群眾和生活,像是《王貴與李香香》、《小二黑結婚》、《白毛女》。文革後,劇院的發展一方面將中外經典歌劇介紹給中國觀眾,另一方面立足當下,推出原創歌劇,包括近年的《雷雨》、《楚霸王》,今年上演的現實題材歌劇《那時花開》及紅色題材音樂劇《血肉長城》。 充 斥 主 旋 律 色 彩 一、《白毛女》 在眾多作品中,今年6月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復排的《白毛女》,被視為民族歌劇的里程碑。1942年毛澤東在陝西延安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不是超階級的,文藝要和工農兵群眾結合。1945年魯迅藝術學院創作出歌劇《白毛女》,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共產黨的階級鬥爭理論合為一體,成為中國解放後的文藝代表。 《白毛女》的故事敘述,佃農楊白勞與女兒喜兒相依為命,喜兒與同村青年農民大春相愛,楊白勞因向地主借了高利貸,最後被迫賣女抵債,兩年後,大春隨八路軍回鄉,替她申冤雪恨,窮苦人重見天日。 二、《小二黑結婚》 1953年首演,上周才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的《小二黑結婚》,劇中《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是傳唱超過半世紀的名曲,劇情主要破除封建時代的舊思維。敘述年輕俊俏的姑娘小芹和村民兵隊長小二黑真心相愛,由於封建思想的影響,他們的相愛遭到了雙方父母的堅決反對,最後他們愛情獲得區長的支持終成伴侶。 三、《江姐》 以四川為背景的《江姐》,在誕生47年後,6月將回到家鄉成都演出。江姐是出身四川的共黨革命烈士江志煒,故事展現愛國愛黨不惜犧牲性命的精神。 四、《黨的女兒》 同樣以女性為主角的《黨的女兒》發表於1991年,被視為改革開放後大陸歌劇舞台上出現的首部新紅色經典歌劇,劇中女黨員李玉梅也是為黨挺身而出英勇就義。 綜觀以上被視為經典的民族歌劇,內容充斥著為黨為民的中共主旋律色彩,如此一來,往往沖淡了普世的觀賞價值,這也使得中國民族歌劇發展至今,多數只能在內地傳唱,少能登上國際舞台,也無法在歌劇因地制宜開枝散葉的過程中,在世界歌劇史上留下扉頁。 近年大陸積極與世界接軌,今年邁入第二屆的北京國家大劇院歌劇節,兩年來上檔的節目在民族歌劇之外,更多的是西方歌劇知名劇碼的引進,像是《卡門》、《波西米亞人》,以及使用西方美聲唱法為主的中文原創歌劇作品,諸如《西施》、《趙氏孤兒》,在這波與國際交流的潮流下,民族歌劇能否就此借力走出中國,或是在題材更能符合時宜,將影響中國民族歌劇在21世紀發展的可能局面。 .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