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11 05:45:47瀏覽443|回應0|推薦3 | |
在〈無稽的有機〉一文中,個人曾對「有機」一詞的濫用有過微詞,也對「有機食品」投以不信任的眼光。為了確定自己沒有冤枉「好人」,我又做了一番閱讀與研究的工作,發現某些論點有必要澄清一二,還有機食品一點公道。 讀過高中生物學的人都知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形成一個巨大且複雜的生物圈。位於生物圈底層的單細胞生物與植物,從陽光、空氣、水及土地取得能量及原料,製成可供草食及雜食動物食用的能源分子(醣類、蛋白質、脂肪);而動物吐出的二氧化碳及排出的含氮廢物,加上死後分解的軀體,又回歸大氣與大地,作為底層生物合成能源分子的原料。因此,在理想情況下,生物圈可以藉此循環而生生不息。 然而,近一萬年來,地球生物圈的平衡卻因為人類的活動,而不斷遭到攪亂。一開始,是人類發明了農牧業,不單使得地球上的動植物相出現大幅變化,同時也造成人口急速增加;再來,是人類為了住屋、家具及能源等需求,大幅砍伐森林,與大自然爭地,造成綠地萎縮;最後,則是近兩百多年來工業革命啟動,人類發明了駕馭能源的方法及各式機械,如虎添翼,對大自然的平衡也造成更大衝擊。 以農業而言,除了以人為育種方式,選殖出生長速度、產量及口感都符合人類需求的植物品種外,經由農業化學的進步,發明了人工肥料、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製品,進一步降低了土壤與天然災害的限制。最後,農業機械的引進,使得大規模的種植與採收成為可能。這一切,成就了所謂的農業革命。 然而,化學肥料與殺蟲劑的大量使用,也造成後遺症;殘餘農藥對人體的影響雖還有待證實,但對環境的污染及對野生動物的危害,卻是不爭的事實。再來,以氮磷鉀為主的化學肥料或可促進農作物生長於一時,但土壤本身卻複雜得多,非由補充幾種無機鹽類就能夠維持。由無數菌種將動植物本身及其排泄物分解、發酵而成的腐植質(humus),除了含有植物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外,還具有吸水、通氣、緩衝酸鹼度、促進土壤粒子黏結等作用,這是化學肥料無法取代的。因此,也才有「有機農業」的興起。 在十九世紀英國,「有機」是與「工業」相對應的名詞,代表工業社會所失去的一切。至於將「有機」一詞用在食品及農業上,還是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的事。英國植物學家霍華德(Albert Howard, 1873-1947)於1940年出版《農業宣言》(An Agricultural Testament)一書,裡頭雖然並沒有使用「有機」一詞,但提供了有機農業的思想及理論基礎,可說是這一行的聖經。同年,美國營養狂熱信徒羅戴爾(J. I. Rodale, 1898-1971)出版了《有機園藝與農藝》(Organic Gardening and Farming)這份雜誌,才真正將「有機」一詞帶入這一行。 霍華德的書開宗明義寫道:「大地之母從來就沒有想過將農業與畜牧分開,大地也總是同時哺育了各式各樣的作物,盡一切努力保護土壤,免遭侵蝕。大地將植物與動物的排泄廢物混合,轉變成腐植質,使得生長與腐敗的過程相互平衡,其中並無浪費;大地也盡一切努力儲存雨水。如此一來,植物與動物都能保護自己,免於生病。」他還進一步鼓吹:唯有健康的土地,才能長出健康的作物,也才能維護動物(包括人)的健康;因此,有機農業是一切健康的根本。 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有機農業鼓吹的是回歸自然的耕種方式,也就是完全不用化學農藥及肥料,而改以人工除草、生物防蟲以及天然堆肥等做法,同時在同一塊土地上,採用混植、輪耕與休耕,以維持土壤養分。可以想見,在崇尚自然、反文化的六○年代,有機農業會獲得青睞是很自然的事:從加州柏克萊嬉皮群聚的人民公園開始,有機園圃很快就在全美各城市流行起來。 一開始,在沒有經驗以及完全不用化學肥料、農藥的條件下,要長出像樣的植物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機蔬果也一度成為賣相有些「抱歉」蔬果的代名詞:體型瘦小不說,上頭還多的是病蟲害留下的坑洞痕跡。不過,經驗也是最好的老師,在鍥而不捨的努力下,終究還是有少數人成了出色且成功的農夫,種出賣相不差、品質優良的有機蔬果來。 早些年美國的有機農場規模都不大,供應量及供應面也有限;只不過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日益重視,以及對殘留農藥的疑懼日深,標榜不用化學肥料、農藥的有機蔬果也商機日增。企業化經營的大型農產公司看準了有機食品的有利可圖,也就積極加入市場;除了新鮮蔬果外,還推出各種冷凍包裝,甚至是進一步加工處理過的「有機食品」。 這一來,就引起了爭議:以有機蔬果製成的食品(好比冷凍速食餐),以及添加了人工化合物(好比抗壞血酸Vit. C)的製品,還能不能打上「有機」的標籤?以有機運動起家的人士當然持反對意見,但對大企業來說,那卻是保證產品利潤的關鍵,非爭不可。到目前為止,獲勝的還是大企業。 再來,有機運動的另一理想,是在生產過程中,盡量少用石油能源,也就是少用機械以及不做長途運銷,以避免污染大地及大氣;對大企業來說,那是另一樁不可能辦到的事。目前美國超市販賣的袋裝有機沙拉,絕大多數是加州兩家公司的產品(有的蔬果還遠從南美運來),除了遵守不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規定外,其餘種植、收割、清洗、裝袋、運銷等,都與一般非有機蔬果相同,大幅仰賴機器的幫忙。同時為了保持新鮮度,萵苣生菜以機器從地上採收的那一刻起,到進入消費者的購物籃為止,一直都維持在攝氏三度以下的冷藏環境,其中消耗的能源之大,可以想見。據估計,美國食品業消耗的石油量佔總量1/5左右,幾乎與汽車的用量相當,可見一斑。因此,「企業化有機食品」基本上是矛盾的說法。 對遠離大地已久的現代人而言,選擇有機食品多是為了心安,而不大在意是哪種有機農場的產品,因此,企業化有機食品也才有市場。有朝一日,如果所有食品都是有機產品的話(絕對是大企業的天下),那麼有機一詞也就成了贅詞。企業化有機農業雖然不夠環保,但至少大地少了人工肥料與農藥的汙染,我們或許也能夠更健康一些,仍值得期待。 原載2006年9月號《科學月刊》「翻譯閱讀館」專欄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