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稽的有機
2021/07/08 21:42:53瀏覽11510|回應0|推薦5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超市的新鮮蔬果部門,多出了一塊標示「有機」招牌的區域,裡頭擺了各種常見的蔬果。不單如此,超市裡還多了一塊也打著有機招牌的加工食品區,各式罐頭及盒裝乾貨一應俱全;甚至連牛奶、豆漿及肉類等產品,也包括在內。

老實說,除了偶而不小心拿到標價貴上近一倍的蔬果,又再放回架上之外,我一直沒有去注意這項「時髦」的玩意;直到女兒回娘家,指名要買有機鮮奶給小外孫喝,我才感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力,也才產生興趣研究一二。(其實早先外孫吃的瓶裝嬰兒食品,都已是有機產品,但品牌與包裝與以往沒兩樣,也就沒注意。)

首先,我對「有機」這個詞的演變,感到興趣。「有機」是英文organic的翻譯,一早可能來自清末民初將organic chemistry譯成有機化學」的先賢。至於有機這個中文名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篇》的〈至樂篇〉:

種有機,得水則為,得水土之際則為蛙蠙之衣,生於陵屯則為陵舄,陵舄得鬱棲則為烏足,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蝴蝶。胡蝶,胥也化而為蟲,生於灶下,其狀若脫,其名為鴝掇。鴝掇千日為鳥,其名曰乾餘骨。乾餘骨之沬為斯彌,斯彌為食醯。頤輅生乎食醯,黃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筍,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於機。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適說,「這一節自古至今,無人能解」,我想也不必強解。且不說文章裡的一堆名詞都是些什麼東西,如今已不可考,再者,莊子所說的一物化(生)一物,未必指的是物種的演化,而更有可能接近西方生機論者vitalist「腐肉生蛆、腐草化螢」的說法,自然是不夠精確的觀察結果。

倒是該段文字頭尾呼應的幾句話:「種有機……人又反入於機。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還是滿有意思的。胡適以為,「此處的機字,是指物種最初時代的種子,也可叫做元子。」《辭源》裡給這句話裡的「機」定義為:「事物變化之所由。」我以為以現代的科學說法,「機」應該是組成萬物的化學元素,以原子及分子的形式存在(更小的粒子就不用提了)。因此,「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的說法就通了;人死了,當然也反(返)於機。當年把organic chemistry譯成「有機化學」的先賢,真有學問。

organic一詞,是organ(器官)及organism(生物)的形容詞。organ的拉丁及希臘文原意,是儀器及樂器(如今則單指管風琴這項樂器),一直要到14世紀才出現「身體器官」之意。至於organism從動詞organize(組織)衍申而來,代表各種生命形式,從單細胞細菌,到多細胞植物、動物以及人類,都包括在內。因此organism可逕譯成「生物」,加上個「體」字,如「生物體」、「生命體」或「個體」,有些多餘,但不算錯,可視上下文選擇使用。雖然organic一詞與生物有關,但時至今日,多數譯者只要看到organic這個英文,想也不想就譯成「有機」,是另一個望文生義的例子。

有機在中文裡的誤用,以「有機體」為最:organism明明就是生物,非要轉個彎,變成有機體,沒什麼道理。之前讀美國科學史家拉森(Edward J. Larson)《演化論》(Evolution)一書的中譯《雀鳥、果蠅與上帝》(左岸,2005),發現書中凡提到「生物起源」(organic origin)及「生物演化」(organic evolution),都給譯成了「有機起源」及「有機演化」,頗為刺眼。

因此,有機化學一詞最早的涵義,其實是「與生物有關的化學」。話說19世紀之前的科學家,多是生機論者;他們相信生命體當中有不可捉摸的生命力存在,甚至動植物體內的化合物,也必須在生命力的作用下,才可能生成。1828年,德國化學家沃勒(Friedrich Wöhler, 1800-1882)還在醫學院就讀時,嘗試以人工合成氰化氨,卻意外地合成了尿素。尿素是胺基酸的代謝產物,前人相信只有在生物體內才能生成,沃勒卻推翻這項錯誤的認定,在試管裡合成。此舉不單打開了生命與無生命之間的藩籬,也開創了有機化學這門學問。

化學家發現,與生物有關的化合物多帶有碳(carbon)這個元素,因此,有機化學變成了研究「碳化合物」的化學。除了天然存在於生物體的碳化合物外,如今還有更多是以人工合成;因此許多有機化學家的研究,與生物無關。至於真正與生物有關的化學,則是19世紀末,從生理學及有機化學分支出來的「生物化學」(biochemistry,簡稱生化)。生化與有機化學分道揚鑣以後,已漸行漸遠。然而「有機」一詞在中文裡的使用,卻有截然不同的命運,反而成了「生命」、「生物」與「天然」的代名詞;任何產品只要掛上「有機」二字,似乎就讓人感覺高人一等。

有機一詞真正深入社會大眾腦海的,應該還是本文開頭提到,於近些年流行的「有機食品」。所謂有機食品,指的是回歸古早的農耕畜牧方式,所生成的農牧產品;也就是不用人工肥料、殺蟲劑、抗生素、荷爾蒙及加工飼料,而使用天然堆肥及除蟲劑、讓土地休耕或輪耕、讓牲畜於野外放牧,以牧草為食,而不仰賴穀物飼料等做法。因此,organic food標榜的是不用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雖然其中許多也是有機分子)幫忙,所生成的生物產品;organic food譯成「有機食品」,一如「有機體」,也是不當的譯名。另外還有人用「生機食品」,但生機指的是「生存機會」或「生命力」,仍與生物無關。

推銷有機食品的廣告,除了強調沒有農藥殘留外,還會強調其口感及營養,都要比傳統的農產品來得好及高。但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在新鮮度相當的情況下,兩者並無顯著差異。以往生鮮有機食品多由在地的小型農場生產,少了運銷過程的耽擱,通常新鮮度較高,而造成一些口感及成分的差異。但鑒於有機食品的市場潛力,美國許多大型食品企業也開始在加州及中南美洲開闢農場,大量生產有機蔬果;因此目前在全美超市見到的有機蔬果,仍可能經過長途運輸,新鮮度與營養也就與傳統蔬果相差無幾。

至於農藥殘留的問題,也有科學家認為沒有想像中嚴重。以發明艾姆斯檢驗法(Ames test,利用細菌突變可快速檢驗致突變劑)而知名的加州大學生化教授艾姆斯(Bruce Ames),就對完全禁用殺蟲劑的做法不以為然。艾姆斯發現,許多人工化合物在高劑量下,是具有致癌性;但他又發現,許多植物為保護自身,也會製造天然的殺蟲劑,其致癌性一點也不比人工化合物為低。他以咖啡為例,其中有上千種天然物,而經過檢驗的22種當中,17種具有致癌性。那是不是說咖啡就不能喝了?當然不是。致癌性檢驗多是以人體不大可能接觸的高劑量,在動物身上做的,一如殺蟲劑這種化合物所接受的檢驗。只要正確施用及清洗得法,農藥殘留對人體的影響,不見得如某些宣稱那麼嚴重。

因此,現代人對人工合成物的戒心,以及對有機食品的擁抱,等於是又回到了近180年前有機化學建立前的想法:生物合成與人工合成的物質是不同的。其實,人體的消化道吸收、肝臟代謝與腎臟排泄等功能,只認化合物的結構,並不管它們源自何處。當然,能不用殺蟲劑最好,但因此導致蔬果產量下降,價格上揚,讓一般人難以負擔,反而可能對更多人的健康有不好的影響。艾姆斯認為:癌症是自然的退化性疾病,是老化的副產品;癌症的病例增加,只是反映了老年人口的增加,與人工化合物並不一定直接相關。他對預防癌症的建議很簡單:別抽菸,多吃蔬果,是不是有機的都一樣好。

如今,有機這個名詞,已然深入人心,難以撼動;至少,我們可以試著了解一二。許多有機的觀念,其實是人類一廂情願的產物,而非事實。

原載《科學月刊》20066月號「翻譯閱讀館」專欄

2021/06/29修訂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jenntser&aid=16500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