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代城市傳奇--飲食篇
2021/07/06 22:33:57瀏覽323|回應0|推薦4

神話與傳奇,一向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以集體記憶的形式,一代傳給一代,而且還不斷有所增添。這是人類試圖解釋自然界神秘的先天傾向,只不過其中先入為主、一廂情願的成分,遠大於客觀、實證的態度。19世紀法國著名生理學者伯納(Claude Bernard, 1813-1878)說的好:「人天生迷信且自大,他認為與自身感覺相對應的心靈創造是真實的;因此,實驗方法並不是人的良知良能。」

人在孩童時期,現實與想像的界線模糊;對於任何聽聞、閱讀以及觀影所得資訊,常分不清真偽,也多受其影響,像是懼黑怕鬼等。耳語流言在青少年當中特別多,說者言之鑿鑿,聽者也欣然信服。人總要到青春期過後,大腦額葉皮質發育完全、理性思維出頭以後,才能輕易分辨真假;只不過攀附神秘、縱情想像的人類本能,卻永遠與我們同在。

為了證明神話與傳奇的口述傳統在現代社會仍持續不消,美國猶他大學英語系教授布倫凡(Jan H. Brunvand)於1981年出版了《消失的搭便車者:美國城市傳奇及其意涵》(The Vanishing Hitchhiker. American Urban Legends and Their Meanings)一書,正式引進「城市傳奇」(urban legend)一詞。根據英英辭典的定義,「城市傳奇」指的是:「發生在現代社會的警世故事,通常帶有幽默及恐怖的成分,經由媒體及其他方式的迅速傳播,而讓人信以為真。」因此,urban legend也可以說是「當代傳奇」。

過去幾十年來,單是布倫凡就寫了不下十本關於城市傳奇的書,甚至包括一本小百科;其他人以此為題的著作,更多不勝數,還有兩部電影以此為名。類似的故事,在國內也相當流行,像出名的「消失的搭便車者」有不下15種版本,基本內容都是在路上或是墳墓附近碰上搭便車的女人,到了目的地後,坐在後座的女人就突然不見了;而屋主則會證實該女人是他們死去多年的女兒云云。

另外一則關於幫人照看小孩的年輕女生、不斷接到恐嚇電話的故事,電影上也出現多次;後來該女生要接線生追蹤電話來源,發現是從同一個電話的分機打來的,顯示恐嚇者就在屋裡。此外,藉由現代網路之便,有些故事流傳更快也更廣,像是可口可樂會腐蝕牙齒、硬幣的文章,筆者就收過不只一回。只要有人敢掰,就有人相信,連相當容易驗證的不實宣稱也一樣;見證的力量之大,可見一斑。

說起驗證,筆者還在唸小學時,同大我兩歲的哥哥在一本「XX大全」的書上看到一段匪夷所思的敘述,說是把幾隻蠅虎(一種小型會跳的蜘蛛)和一顆黃豆放在密閉的罐子裡,不給牠們任何水或食物,讓牠們自相殘殺,到最後只剩一隻蠅虎時,該黃豆會變成「跳豆」:只要有蒼蠅飛過,就會自動彈殺。於是我和哥哥真的抓了幾隻蠅虎同一顆黃豆放在玻璃罐裡,耐心等待了好些天,希望能製造出一顆跳豆來。結果當然是不成,但我也有幾點心得:第一,蠅虎的耐力十足,不飲不食好些天也不會死;再來,沒有外力下,黃豆是怎麼樣也不會移動分毫的,更不用說跳起來了(注)。

還有許多傳說與飲食有關,也為許多人深信不疑,甚至包括醫護工作者。像是「喝水也會胖」、「一天要喝八杯水」、「晚上八點以後吃東西容易胖」、「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水果在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銀,晚上吃是銅」,以及「人類的消化系統結構接近草食性動物,因此應該吃素」等,相信許多讀者也不陌生。

上述宣稱,有些只要稍用常識分析,就知道站不住腳,有些則需要多一些知識做後盾。水對人體的重要性,筆者曾為文詳述,並收錄在《生活無處不科學》一書,在此不再重複。水分子帶有極性,是最佳溶劑,但本身不帶任何生物可用的能量。有人打著醫學博士、國外教授的招牌,推銷所謂「能量石水」、「磁化水」、「奈米氧氣水」等產品,宣稱可提供充滿生命力的小分子,可是讓人匪夷所思。

人體消化系統的設計,乃是為了提供最佳的消化與吸收功能;食物只要下了肚,就不受我們控制,最後只剩不能消化的植物纖維,排出體外。但人類的飲食習慣,包括用餐內容、次數與時間,卻是環境與習俗的產物。像固定時間進食三餐,其實是人類社會相當晚近的事,甚至到了21世紀的現代,也不是所有地區的人,都能享受這份奢侈。

然而,只要某種用餐習慣養成之後,人體生理也會出現因應:好比到了固定用餐時間,消化液就開始分泌,甚至肝臟酵素的合成也配合增加。但習慣變更後,生理反應就又跟著改變。因此,一天內進食的總量與內容,要比什麼時候吃進什麼食物來得更重要。某些國家(如西班牙)的晚餐時間甚晚(夜間9~10點),其國民肥胖的比例不會比其他國家更高;許多佛教徒過午不食,習慣後也甘之若飴。再來,一天只用一餐或多過三餐的,也大有人在;飲食習慣的彈性之大,可見一斑。

這年頭吃素蔚為風潮,除了持不殺生的理由外,有益健康是最常見的訴求;筆者同意多吃蔬果有其好處,但吃全素乃個人選擇,許多推廣素食人士以似是而非的解剖生理證據,說人的牙齒、小腸與身長的比例以及指甲等,與草食性動物相近,因此宣稱人天生是素食動物,這點就有欺騙之嫌。

其實,人的消化系統與肉食性的貓科動物是有不同,但與草食性動物的差別更大,而與豬相近,是雜食性動物。簡言之,人的胃不像反芻類有不只一個,人的盲腸與草食動物相比,不單小且無功能;最重要的是,人不能消化植物纖維這種多醣類,怎麼可能是草食性動物?還有,素食者宣稱肉類在腸道會產生有毒廢物堆積,而有傷身體,這種「自體中毒」(autointoxication)理論,早為醫學研究推翻。再者,人類熟食已有萬年以上歷史,消化系統因此產生的適應,絕對與純生食的肉食類不同,這點也不應忽視。

心理學有條「重複律」(law of repetition),強調人是習慣的動物;該條定律除了有鼓勵人養成「好」習慣的正面意義外,還解釋了人對於重複出現的資訊,難以免疫的一面。當代城市傳奇的流行,無非證實了此點。

 

注:本文刊出後,有位朋友來信指出,「跳豆」確實存在於墨西哥。那是某種蛾類在豆形種子內產卵,蛾的幼蟲在豆內孵化過程中,會引起豆子自發性的彈動。顯然前人確實見過跳動的豆子,但未細究原因,而出現純屬想像的說法。

 

原載《科學月刊》「閱讀翻譯館」專欄20067月號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jenntser&aid=16487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