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艾娃嘉娜〕&〔史都華葛蘭傑〕:英印混血兒的悲哀與無奈:〔寶華尼車站〕(下)
2006/04/26 02:09:35瀏覽577|回應0|推薦0

 

 

這就是<寶華尼車站>的大致情節

<寶華尼車站>是改編自英國作家約翰馬斯特斯的同名小說

馬斯特斯的作品以描寫大英帝國在印度半島的治理著名

由於他本身就是一位曾在印度駐防過的軍官

所以對兩國的衝突的了解特別深刻

電影版跟原著最大的一點不同是--派崔克在小說中並未身亡

不知編劇是否要增加這部影片的悲劇性而將維多利亞的這位初戀情人賜死

至於其它的相異之處由於我沒看過小說  不清楚電影對小說做過哪些比較更改

所以暫且略過不提了

接下來我就針對個人對<寶華尼車站>的觀感做個整理:

 

 

 

在17世紀英國逐漸透過經濟軍事 政治各種管道逐漸滲入印度後

兩個民族的通婚自然也發生了

只是20世紀以前由於每個國家民族都會比較強調血統的純正

這種歐亞混血種在的往往無法受到任何一個民族的認同

英國是印度的統治者加上白人至上的種族觀念

他們認為這種掺雜亞洲血統的族群比他們低一級

至於印度人呢 由於英國人對殖民地的剝削引起印人的反感

他們認為這種夾有歐洲血液的族群一定自認為比被統治者印人有優越感

喜歡攀高附貴 助紂為虐 往往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所以賤稱他們為"奇奇"

在兩邊既不討好也不被接納的情況下 英印混血變成為了時代的棄兒

英國輕視他們 而印人則是厭惡"奇奇"

就像<寶華尼車站>中的維多利亞跟派崔克

兩人周旋在英人印度之間但等兩個民族發生衝突時

他們卻無法選邊站決定支持哪一邊

等英國完全撤退印度正式獨立後 混血兒的處境將會更加艱難

因為他們的祖先數百年來為英國工作幫忙榨取印度人

所以沙達妮才會告訴維多利亞混血兒是最下等的印度階級

而等英國人離開後印度會讓奇奇知道他們有多下等

派崔克思想單純他能意識到事情的複雜 但卻不懂得思考

所以只能看到表面無法深究其內在 這對他無寧是個好處

因為如此他便不用像維多利亞那樣給自己心理那麼多的壓力

給自己那麼多精神上的折磨了

維多利亞一再地渴望歸屬所以才會變得那麼敏感 那麼脆弱

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 --派崔克 南吉 與沙維吉上校--或許也可代表她在認同上的轉移

 

 

 

派崔克跟她出身一樣  都是英印混血兒

從小一起成長 把對方當成未來的結婚對象

由於處境的相同讓他們彼此惺惺相惜

但四年的軍旅生活讓維多利亞觀念改變

她不想把自己局限在混血兒的世界當中

而期望能得到英人印人任何一個族群的認同

卻換來派崔克的不屑因為他認為這是天方夜譚

維多利亞與派崔克在思想上的差異也導致兩人最後的分道揚鑣

因為她發現當她快樂時派崔克的話會掃她的興

她痛苦時 他卻不懂得安慰她當她須要幫助時 他根本就不曉得

派崔克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個"奇奇" 更壞的是 他也讓她覺得自己是個"奇奇"

兩人就這樣分手了除了公務上 維多利亞不想再跟他有任何接觸


 

在麥丹尼爾事件後沙達妮的一番話喚起了維多利亞心中對印度的知覺

她希望能得到印度人的認同所以開始和南吉在一起

南吉是個溫文儒雅的年輕印人對宗教非常虔誠

他跟母親不同  雖然也渴望印度脫離英國統治

卻不是狂熱的政治反動份子

不過他對待維多利亞的態度並不像一般愛人

而比較像女神一樣把她捧得高高在上

維多利亞對他印象很好希望能藉著與他的戀情讓自己的心獲得平靜

只是雖然她喜歡他卻無法愛上他

維多利亞原本想藉著成為錫克教徒來減輕殺人帶給她的壓力

卻反而喚起腦中更多的罪惡感

所以她決定放棄成為錫克教徒也離開了南吉

 

 

 

至於沙維吉  原本維多利亞對他的強硬作風非常反感

像他強制她繼續在家鄉鐵路辦事處為軍方服務

用糞便潑灑印度人強迫她到火車事故地點救災 讓她親眼瞧瞧現場的慘狀等等

尤其他暗示維多利亞是否勾引麥丹尼爾讓她特別生氣

因為這顯示英國人對混血兒抱的不公平偏見

不過後來沙維奇在聽了維多利亞坦白殺害麥丹尼爾的說明後

反而積極幫助她這讓她極為感激

也發覺到在沙維奇嚴峻的外表下也有一顆仁慈的心

沙維奇為她四處奔走努力為她跟各個單位周旋

維多利亞感動之餘情愫也不覺產生

只是這一次她不是為認同逃到沙維奇懷中了

因為她知道只有小孩子才能逃避現實

一個人長大後卻只能正視事實

所以她決定不再逃避接受自己英印混血兒的身份

不管如何 她還是有沙維奇的愛可以依靠著不是嗎?

 

 

 

再者 我對二十世紀印度獨立的歷史興趣始終不濃

不過卻沒有影響到我對以其為背景的電影<寶華尼車站>的嚮往

因為如同文首提到的 這部影片中有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女演員艾娃嘉娜

艾娃是1950年代影壇的天后大明星她是影史公認的大美人也是好萊塢的黑髮性感女神代表

當時的她正處於美貌的高峰豔光四射

艾娃娃五官深遂帶有異國風味 所以常飾演一些非白人或亞非人種的角色

(不知有人看過李奧納多2004年的電影"神鬼玩家"否 ?裡面凱特貝琴薩飾演的就是這位一代性感尤物)

很多影評戲迷都咸認為<寶華尼車站>是她一生中最佳的演出

等到我親眼欣賞完這部電影後也蠻認同這個說法的

艾娃將一個盤桓於英國印度人之間的混血兒其徬徨 痛苦 壓抑的心境表現的絲絲入扣

而在與派崔克 沙維奇爭論時那種情感的爆發力也令人印象深刻

在這部片中她的演技的確純熟無瑕

只是就像許多被當時電影公司塑造成性感象徵的美豔女星

艾娃原本也被視為花瓶不過<寶華尼車站>時期的她已開始被當作真正的演員

或許這也是她自己始料未及的吧

 


 

<寶華尼車站>那場強暴戲也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1950年代這種涉及性的場面往往會用些象徵性的畫面帶過

可是<寶華尼車站>卻拍得非常寫實

由於它是實景拍攝

而非像當時流行的攝影棚內演出更讓人有種身歷其境的聯想

當麥丹尼爾抓住維多利亞身體非禮時那會讓你有種好像是在強暴你的感覺

而當維多利亞拿到鐵棒猛往對方身體敲打時

則真實得好像在攻擊你的頭部背部似的

雖然早已習慣現代寫實的強暴場面

但<寶華尼>這段戲還是讓我看得心驚膽跳的

因為它讓人感覺不像在演戲而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上的事件

如果遇到像麥丹尼爾這種強暴者那必定是很可怕的

據說女主角艾娃嘉娜非常討厭這段情節

我從影評上看過她這樣說著她和飾演麥丹尼爾的演員是好友

但卻必須因為劇情演出這樣的情景而且還拍得非常真實

這給她留下了如夢魘般的恐懼感從此她便沒有再拍過有關任何強暴的鏡頭了

 

 

 

另外 電影中的暴動場面也很引人注意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人口繁多在<寶華尼車站>中

拍攝印人抗爭運動的場景一次就可以動員數千人以上

戲裡如此 那現實生活上的情形一定更驚人

光從電影就可以想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的局勢是如何混亂了

雖然故事中的寶華尼是位於印度境內

可是由於其政府要求劇本的批准權以及要徵收高價稅金

電影公司乾脆移到巴勒斯坦去拍攝了

兩國本來是一體的不過後來因為宗教問題無法解決

所以在獨立前就地決定理性分手變成兩個國家

因此外景的拍攝倒沒有什麼影響兩者都屬於大印度文化圈

如果不是看資料如此介紹我根本不曉得電影不是在印度拍的

 

 

 

不過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倒是注意到另一個問題

印度的種姓制度施行已達兩千年

除了主要的四個階級跟賤民之外又細分數百個分支 宛如盤根錯節

每個階層都有自己固定的地位職務與生活模式

雖然不公平 但婆羅門教的輪迴觀念讓印度民眾認為這是前生所造因果導致的宿命

所以被視為全世界最複雜的社會階級制度

但在<寶華尼車站>電影中(小說我不清楚)

除了英國 印度跟混血兒三種分別外  完全沒有著墨到此點

或許可以將這種明顯階層的現象解釋為在那個混亂局勢的年代被民族高昂的情緒掩蓋住了

所有人民均拋棄成見只為了讓印度儘速獨立

可是英國兩百年的統治還是注入許多西方的觀念

諸如社會平等 性別平等  選擇職業的自由等等

所以獨立之後 這些被視為人類天生應有的自然權利都被寫入了憲法

可是印度種性制度的觀念太根深柢固了

到現在仍無法有效的改變民眾這些想法

這讓他們在統一之後又要為另一項目標而奮鬥

此外 宗教在印度人民生活上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如果你讀過南亞的歷史一定可以發現古印度的文學 藝術 科學等等

很多都是會了宏揚神祇而發展起來的

只是我發現<寶華尼車站>也未涉及這個領域

在電影中 所以人民均只是為了解放印度這個偉大目標而努力

 


 

至於電影中的政治觀點除了脫離英國統治這個比較偏向民族主義的主題外

有關共黨的支線是很引人注意的一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身為共產主義龍頭的蘇俄便開始努力擴張其勢力

全球都有它的信徒跟黨羽為了解放當地的國家或地區而賣命

二戰後更是他們的迅速擴充期東歐 中國大陸 北韓皆赤化成社會主義國家

身為蘇俄鄰國的印度當然也是共黨致力發展勢力的一個區域

可是他們選擇的方法--諸如暴力滲透 暗殺等等--似乎都給人一種負面的感覺

片中的達費就是一個例子

第三國際的發展剛好和歐美民主與資本主義的傳統相違背

身為此時西方世界領導人的美國

當然要起身捍衛自由權利扼止社會主義的發展跟紅禍的漫延

於是美蘇便啟開了著名的冷戰並將世界分成兩大集團

美國在50年代極力掃除國內共黨成員同情者或者是有左傾傾向的份子

但印度既不屬於前者也不隸於後者 卻周旋於兩大陣營之間

維持自身的獨立位置發展自己的經濟 無須被美蘇集團所左右

成為"第三世界"的主要成員之一

可是電影既是好萊塢的產品當然對共黨的活動不可能有好評

在片中只要涉及相關的情節幾乎都是負面的

不過冷戰時代的電影本來就常有這種特色也無可厚非

但從這裡倒可以看出二戰後世界混亂局勢的一個縮影

 

 

 

在<寶華尼車站>拍完之後據說因為成本超越與進度落後

加上試映後的結果跟電檢上的限制

電影公司為讓它趕快上映  所以刪去了許多有趣的鏡頭

諸如一些表現印度民族特色的情節一項情色場面

還有維多利亞使用一支沙維奇浸入威士忌裡牙刷帶有性暗示的鏡頭

喬治庫克導演說米高梅公司重新照它們的意思--但是以一種比較無趣的方式--將電影重新剪輯

所以最後<寶華尼車站>變成一部以回想與旁白不斷解釋又解釋維多利亞在種族認同上爭扎的影片

依我的看法 它在結局上倒是弱了一些

如果它能在末尾拉長一些加上沙維奇回想的鏡頭

配上一些因火車移動被拋在後面的印度景色

或許能使這部有著時代史詩氛圍的電影更加氣勢磅礡

不過它的主題配樂倒是非常有民族風味

我對<寶華尼車站>這部電影第一個印象就是它的音樂

那是一種掺雜了苦痛愉悅 悲鳴 沉思 悟道的樂音 彷彿是印度千年宿命的聲音

藉著樂器自然地流露而出

雖然我不清楚電影音樂指導用了什麼印度樂器

不過這卻是<寶華尼車站>令我印象極為深刻的因素之一

 

 

 

現在異國婚姻普遍混血兒比比皆是 加上大家觀念改變

能以包容的心態來看待這些融合了兩個族群血液的族群

說不定還很羨慕這種擁有兩種民族特徵外表的五官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  其實已很難體會以前那種混血兒的悲慘處境了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將心比心試著從歷史的角度去感受彼時他們的心境

算一算維多利亞要是真實人物的話現在年紀應該也八十出頭了

如果她看見現在對混血兒的開放觀念的話

是否會感到生不逢時呢?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