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報導物價不斷上漲,外食族每個月得多花新台幣一百八十四元,但大家薪水文風不動。 有鑒於此,台北市長郝龍斌建議政府今年應該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來調整基本工資,改善勞工的生活品質。 個人認為基本工資不是不能調漲,但對付上漲物價,調漲基本工資未必是最好的辦法,建議政府應該謹慎應對。
華盛頓州的法定最低時薪每小時$9.32美元已經在美國數一數二,而最近西雅圖市則有市議員及社運人士推動將最低時薪提高到每小時十五美元,上漲幅度高達61%,為此媒體有很多文章探討這樣做的利弊。 一個說法是政府可以用法律或行政命令提高基本工資,但商店及業主可能認定特定勞工的工作不值得這樣高的工資,而結束營業,遷移工廠或採用電腦機器取代原來雇用的員工。 富比士雜誌的一篇文章就指出歐洲的麥當勞推動使用觸摸螢幕來接受顧客點餐。 原先政策希望改善勞工生活品質,但結果反而可能讓部分勞工失去了工作,這一點政府必須小心。 就像聯合報報導日本政府修改「勞動契約法」,明定約聘員工任滿五年可提出申請轉為正職,結果反而造成約聘人員做了五年就被會社甩掉一樣。
另一個可能副作用則是物價上漲幅度比調漲的工資還多。 基本工資調漲,餐廳及速食業者便利商店成本提高,理論上幅度沒有工資調整的多,因為工資只是成本的一部分。 事實上業者可能表示此時價格調整必須有更高幅度,因為已經這麼多年沒調整過,這次這個最後一根稻草不得不一次調足。 社會大眾可能有類似心理,不太受工資影響的夜市老闆也會說「我不得不漲」,結果是物價上漲的比調高的工資還多,得不償失。
升斗小民也許不知道各種指數,但面對日常生活蔬果食品的上漲壓力,能有郝市長這樣的父母官關心呼籲,也算一種小確幸。 不過物價上漲有很多的可能因素,通貨膨脹,供需失調等都有可能。 一味使用調漲基本工資來對付,可能帶來更糟的副作用,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