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9 三心
2010/03/20 23:33:42瀏覽775|回應2|推薦17
金剛經讀經淺得 49 三心--愛徒老師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上一段佛問须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須菩提答: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佛陀在這裡告訴我們,恒河沙是目前真實存在,但非永恆存在,意即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五眼與三心:前段所說五種眼,皆為「心」的作用,但人所知的心,尚非佛陀所說的真心(性),是故說諸心皆為非心。但要了解無相的真心(性)仍要透過妄心,故曰: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圓覺經云:「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眾生「覺性」本自具足,但在某一時空取了某些條件(父母),並受此一時空所有人文、自然條件的影響,而抓取了某些緣起聚散(例如文化價值觀),因此產生五蘊,常人以此為心眾生不知此為幻垢而住相生心,故執著於前世今生、三世因果,糾結在相互之間的是非對錯、恩怨情仇、欠債還錢的事件輪迴中,殊不知這些事件是因為「閻浮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而發生。眾生的心落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無止盡的時間洪流中而無法出離,故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但這些記憶、妄想、煩惱、業習,亦是菩提生處,所以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三心既然了不可得,那麼何者可得? 

心與性:惠能大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三心為何是妄心。佛陀說明了為何妄心非真心(性),因為妄心皆落外在事相上,故尚未懂不受時空限制的真心(性)。學佛行者在世間時,身受色身拘束,故落分段生死,執以為是。拘泥於過去世的,過去的人物已非;以為只有現在的,現在的念念亦留不住;寄望於未來的,未來卻是依現在而不定。若住外在事相,都不是真知生命是透過這些事件(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所遭遇的諸緣起)得成長。三心不可得而「真性」得,但真性的成長不離三心

願以此功德  回向法界諸含識

一念霜融悉清淨  同證無上道

隱士合十頂禮敬安祝福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dfreedom&aid=3871646

 回應文章

溥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無念為宗
2010/03/21 09:14

六祖惠能大師曰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就是五蘊裡的「想」,就是焦慮,就是憂鬱,就是躁鬱,一個比一個嚴重,一個比一個痛苦。一個念攀一個念,是嚴重的攀緣。是眾人痛苦的主要來源。念念相續不自知,還自以為在思考,還自以為在解決事情,其實是自尋煩惱。希望能解決繫縛的問題,想要能無縛,想要做到無住,想要無住生心,想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要先觀到「念」,察覺到一個個的念。末學的方法就在拙文「繞著心經轉」。「觀心亭」其實是「觀念亭」。

溥新合十六祖壇經心得偶記57. 無念為宗


俗子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現在的念念亦留不住;寄望於未來的,未來卻是依現在而不定。
2010/03/21 06:26
想太多會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