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化性談-前言
2009/05/13 21:35:33瀏覽3162|回應0|推薦5

化性談─前言.王鳳儀講話

  「化性談」是從王鳳儀言行錄中,擇錄化除氣稟性之講話,編輯而成的一本小冊子。

  王鳳儀善人沒有讀過書,自幼為人傭工,因為篤行倫常道,自誠而明,三十五歲「黑夜見白日」明心見性。善人三十八歲,父逝世,廬墓三載,守墓至百日,大徹大悟。

  明瞭道是人人固有的,因受「氣稟所拘、物欲所蔽。」才不知「道」了。因之講述化除氣稟性之道。

  正如釋迦佛夜覩明星明道時所言: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着,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足證「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王善人由於實踐道德而明道,因之他講的道,字字珠璣,語語法要,均為由經驗中得來之訣竅。

  如能每日誦讀,身體勵行,不但成道,還能成佛。敬希讀者,切勿等閒視之。        
                                    
                                                       鄭宜時/編者

贅談「化性談」

  鄭君宜時繼述其尊人子東前輩所傳熱河王公鳳儀淑世化人之道於台灣,善信爭相助印其書,流通所及,已遠屆海外各地。

  其中規模弘大,篇幅浩繁者,厥為萬國道德總會〈王公為該會重要創始人,至今仍為會眾崇思信仰之對象〉出版之「儀聖全書」〈儀聖者,萬國道德會同仁對王公之尊稱也,近則遠近之通稱矣〉。

  會友及社會人士多視為經典而尊崇之。惟是書與先後刊出之「王鳳儀言行錄」、「儀聖言行錄」等,或敘述繁駁,或簡富言廣,攜帶閱讀,均有不便,以是,鄭君摘精擷華,乃有「化性談」袖珍小冊之作,萬國道德總會廣為印贈,以饗大眾。

  來如居士,早年依止鳳儀公門下,盡習其學,而與當時演講同事及今在台信仰一如與辦會耆宿,咸皆洞悉公之學術純出孔孟遺緒,儒家道統,而於接人施教,指導修為之際,方便隨緣。亦時采佛、道名相及義理,甚至耶、回諸說,嘗予引用。

  公既不屬於佛門,更未入於道教,其於宗教之態度,允稱不偏不倚,上法乎天,下覺乎人,中天下而立,獨來孤往,而又道眷無量者也!公之貽世,猶日月焉,固非近有刊物誤說公為某「道」之教主者所可妄誣之也!余聞常與來如居士暨諸有道,研討儀聖鳳儀公於人性來源,人生過程,性命歸趨之發明,一致認為有其貫串之系統,豐富之內容,而其菁華與功效代端乃在於「化性」。

  先哲於化性二字提出甚早,舉其要而言,談性者,如易經首倡:「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論語略云:「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禮記中庸則伸言:「天命之謂性」,「自誠明謂之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孟子以心性為說,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三代以下,論性之文多得不勝枚舉〉。

  談性者,如列子說「生」說「化」,以之形容宇宙萬有變化之多端。

  莊子有謂:「與時俱化」,「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以此導於自我之提昇,但皆不曾逕言「化性」之事。

  然則其誰予言之哉?曰:與孟子同道而異說之儒家大師──荀子也!

  荀子曰:「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於性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

  從而可知,荀子之意蓋謂人類本性並無所謂仁義禮智,凡一切足以為善致德之性行,全賴聖人用後天教育功夫使其〈性〉發生變化而得之者。於是,後世儒者「變化氣質」之說起,並由此而產生亦儒亦禪之「新儒學」,談「理」論「道」,去人生實用之聖學日遠,而距荀子化性之旨,更幾乎南其轅而北其轍矣!

  天下之奇人奇事自古多矣,而人奇事尤奇者,儀聖王公鳳儀也。公以一幼年失學,略勝不識之無之鄉農,竟於盡孝行道,仗義救友〈效羊角哀捨命全交〉之餘,突然明乎本心,見徹自性,發揚倫理哲學〈經書咸通要領,創新機〉教人化性焉。公於「化性」,不惟有具體之理論,抑更有其特效之方法。

  孔子對性格教育早有親得之體驗,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亦有因人施教者,即應進之者進之,應退之者退之,此殆孔子「化性」之教,特略而不詳耳。

  鳳儀公則采人性〈此指荀子性惡論之性,公稱稟性,順俗而名之也〉區分法,除別以「天性」、「稟性」、「習性」外,更配以陰陽五行,所謂化者,即變化偏於五行陰質之稟性也。而變化─化性─之法,固有多門:盡倫、務本、讀書、學道、聽講…無非化性機率與動原之所在。「五行」,古已有其學說,上自帝王政統,下至平民生活,皆可歸屬於五行;五行之用廣矣。但用之於分析人性,變化性情,使人由化性而撥陰反陽,轉愚成智,超凡入聖,妙用無窮者,則只有儀聖能之。

  儀聖教人化性,尚有「問性」〈即各人偏缺五行中某一行,而以喚出五常之德為其補足之。〉實為獨創、不共之法門。自昔追隨儀聖學道踐德,由修身、齊家、乃至貢獻社會,不下百萬信徒之中,得化性之成果者甚多。由化性又可進而得「開性」之至境。所謂開性,即等於佛家之開悟或見性;凡一旦開性多具非常之智能,甚或相同於密宗之神通;此乃化性功效境界不可思議者矣!

  來如居士講道,概本乎昔日所得於鳳儀公之「化性」及「三界分清」、「五行圓轉」與「四大界定位」等學統,而參之以佛、道之理,儒學之宗,體用圓通而近更推介「化性談」門人致感謝之誠,居士特轉摘其資以助印「化性談」,囑為之序,余亦曾忝及鳳儀公門牆之末而毫無成就者,謹秉所知略贅蕪說,尾續宜時先生清製之後,序則非所敢承也。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四月于紉蘭 敬贅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dfreedom&aid=2942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