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經濟】【學術管理】金融史觀(三)政策建議
2023/11/21 00:06:12瀏覽83190|回應68|推薦18

長期改革的方向

從前述美國的前車之鑒,我們可以總結中國應有的長期治理目標,在於强壯自身,尤其:

1) 發展全系列、全層次、全方位的實體產業鏈,在强力加速升級技術層次的同時,還要盡可能維持既有中低端產能的國際競爭力;

2) 追求合理成長,避免堆積顯性財政債務和隱性社會負債,後者包括貧富差距、環境剝削、文化腐朽、房地產炒作、階級固化、以及經濟虛擬化和金融化。

從上述治理方針,可以立即引申出幾個重要的執行方向:

一) 必須重視財政和經濟政策的可持續性:

美國的赤字消費,有美元霸權兜底,不但可以自由印鈔,還周期性地對外做潮汐式收割,每10年掠奪所得高達十萬億美元的數量級,即便如此,通脹危機只是被推遲,而不是徹底消解。所謂的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鼓吹無中生有的無限印鈔沒有負面後果,其實是盲人摸象、斷章取義,只看美國經濟在1980-2020年之間的風光榮景,既不在乎遲來但必不會缺席的滯漲終局,也無視中國欠缺建立全球金融殖民帝國的意願和條件。

然而若要限制赤字不可持續地擴大,首先就要先對GDP成長率定下合理可達的目標,切忌好高騖遠。對當前的中國而言,面對金融史觀下即將來臨的歷史轉折點,尤其有謹慎的必要。這裏有以下幾道逆風:

首先是中美脫鈎;這本質上是美國要把中國剔出外包放牧體系。中國將無可避免地損失若干市場份額和技術來源,從而壓低出口型產業成長,並推高研發成本。

其次中國在過去20多年過度追求高GDP成長率,使得政府、企業和家庭的總負債甚至超過美國水平,達到GDP的282%(對比美國的257%;來自JP Morgan研究報告,參見《How Much Debt Does China Have?》 )。擁有美元霸權的美國尚且無可持續,一旦新一輪危機爆發,中國當然有被連鎖引爆的危險,因此提早收拾整理財政賬目、盡可能縮減負債是應有的未雨綢繆之舉。

第三是國際資本定價,也就是利率,在美元超發的背景下,其實一直低於其自然公允水平,對投資和消費都有著廣汎、持續而顯著的刺激效應。現在美國終於面臨債務和通脹的雙重壓力,這個刺激機制不論過程細節如何,必然即將瓦解。因而中國必須準備面對40年未見的國際資金稀缺時代, 低質量成長將不再能夠滿足投資人所要求的報酬率,大水漫灌只會加大浪費。

綜合上述考慮,我們强烈建議國家徹底放棄恢復平均8%GDP年成長率的念想,改爲以平均5%作爲未來10年的長期目標。這代表著在若干全球經濟低迷的年份,中國必須接受4字頭的成長。

二) 必須將人力資源保留給實體產業,而不是虛擬服務和文書處理

美國在過去40多年的產業空洞化過程中,製造業勞動人口由1980年的1928萬人,佔總勞動力的18.1%,降至當前的1299萬人,占比只剩7.74%。這些藍領階級工作崗位,對應著沒有高等教育卻能過中產階級生活的家庭,原本是20世紀中期美國全盛時代的中堅力量。它們的消失,不但對社會造成天翻地覆的改變,尤其加劇貧富不均,而且與國家經濟的金融化、虛擬化互爲因果、相輔相成。

這些工作被外包了的勞動人口,運氣不好的只能陷入貧困,舉債度日;運氣好的,被吸收進入政府和企業的底層,大幅增快了官僚管理體系臃腫化的過程,進一步削弱其實體經濟的國際競爭力。與其配套的大學教育,自然也因之低級化、浮濫化。美國在1980年有170萬本科生畢業,到2023年已經成長為420萬人。這個過程導致精英學校和其他大學的素質落差急速加大,前者文憑的鍍金效應水漲船高,其招生程序也因而被腐化扭曲,越來越利用各種藉口(例如Affirmative Action肯定性行動)不以學生本身程度為標準,以便藉機圖利富人子弟,近年常春藤盟校的連串招生醜聞便源於此。

原本高等教育適度普及化有其價值,但過猶不及,中國無視在立國原則和經濟背景上的差異,讓高等教育浮濫化已遠超美國程度。2001年大學畢業生剛剛突破100萬人,到2019年突破800萬,四年至今居然又增加40%,達到1160萬人,於是立刻導致青年失業率在四年内從9.7%飆升到今年七月的21.3%,然後不再公開以躲避關注和檢討。

這裏真正的問題不只在於總數,也在於品質:那些畢業生增額的絕大多數,並不對應著實體經濟所需要的工程和醫療人才,而是只能填充政府和企業官僚管理體系底層的文書推手。在當前的中國,製造業勞工短缺、人口結構老齡化、家庭少子化、而且人工智能正要把文書寫作處理全面自動化,卻還將最主要的人力資源依照美國經濟虛擬化的邏輯來向低層白領工作大幅傾斜,無疑是極度愚蠢的自我傷害。

我們建議立刻中止大學擴招,並且對高等教育院校科系啓動全面效益評估,尤其著重於學科教學與學生水平是否與產業需求有合理嚴謹的配套,並針對新增的非工程/醫療系所做出精簡考量與計劃。

三) 必須全面提高運作和投資的效率

前面提到全球資金漫灌的時代即將告一段落,因此所有的大規模資金用戶都必然會被迫提高效率。這裏包括了政府、公營事業和民營事業三個方面,其中民營事業最爲簡單,主要由它們自己適應解決,政府能出手並且該出手的,在於對融資的管理。這又分股市和銀行貸款。對内綫交易、公關炒作和虛僞詐騙等等國内資本及特權勢力的金融掠奪,中國股市監管單位的管理嚴格程度甚至還遠低於已經被大資本腐蝕了50年的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亟待全面而徹底的整頓加强。至於浮濫借貸,剛剛有恆大集團的前車之鑒,必須吸取全方面的教訓,充分預期資本家的無恥無信,以避免再次面臨一地鷄毛的亂象。

中國公營事業佔有相當大的國家整體經濟份額,其風氣和效率因此尤爲重要。但國企主管的職級偏高,往往超過監管單位的主官,造成執行上的先天阻礙。建議國家盡可能壓低國企主管的級別,以方便監管,並可針對規模經濟效應(Economies of Scale)不特別顯著的產業進一步拆分(例如油氣業)。針對國企外銷可能過度内捲的弊病,可以視個別產業需要設立對外統籌銷售機構,這些對外銷售機構也可以用來管理戰略性物資的出口,例如石墨和稀土。

要提高政府自我運作的效率,則有幾個努力方向:首先是養成預先考慮負面因素、做好各種書面預案的風氣和慣例,以避免朝令夕改、政出多門。例如2022年8月Pelosi訪台前後,政府姿態口徑嚴重不一致,無謂地損傷了公信力。又如該年底的新冠政策變更,雖然是因應客觀局面突然改變的必要之舉,但顯然仍在事先可預期的範圍内,如果曾經做好詳細的預案,便不至於手足無措,類似退燒藥的儲備和分發可以有序進行。

其次是充分利用電子政務的革新,仔細檢討行政業務流程,追求統一明定,並且建立跨級抽查監督的管道,以減低組團貪腐的危害。對於大規模的投資決定,如果不涉及機密,應盡可能將決策流程和正反面論證做出簡潔明確的書面解釋以公開並留存,方便事後檢討;例如港珠澳大橋的流量估算嚴重失實,值得深究以杜絕類似的浪費。

但當前中國政府管理效率最低的重災區,還在於學術和科研;這是因爲在這兩方面,甚至不能說是監管不嚴,而是根本不存在監管。學術和科研的貪腐形式,與其他政務不同,主要不是侵占或受賄,而是造假誇大來詐取項目、竊佔職位、然後收割股市,因此當前的紀委和監委系統都無法發生太大作用。

中國的學術誠信和論文内涵,原本就遠遠不如美國,例如中美近年發表的AI論文數量比例為3:1,但ChatGPT卻依舊在美國出世,中國落後2-3年;偏偏大時代背景下的全球反殖民革命潮流和美國全力推行的中美脫鈎,都在凸顯高效率内部治理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而學術和科研正是中國產業升級和維持國際競爭力的絕對關鍵,所以本文進一步詳細探討於下。

四) 必須建立尊重誠信的學術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治理哲學,一直尊重理性和專業,但專業事實和行業權威其實是兩回事。尤其新世紀的中國學術界益發功利,早已不再普遍有幾代前老科研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早年遺留下來任由行内權威自決的體制,卻非常方便新一代的學閥和學術詐騙集團自由運作、獨占話語權,從而謀取職能和金錢上的私利。

另一方面,尖端研發先天就有很高的不確定性,造成監管上的極度困難。越是想要條例化、正規化,越是容易產生反作用。例如中國科研學術界是全世界要求出版論文最多最繁的,於是很自然的,每篇論文的實質内涵也就遠遠最低,造假誇大的問題也遠遠最為嚴重。因此政府的監管,除了放鬆揠苗助長的頻繁論文要求之外,只應該專注在最關鍵、最無爭議、最能明確定義的事項之上,也就是打假和立項。

中國科研學術界的造假問題,早已超過坍方的程度。每年都有良心人高調實名舉報造假,然後無一例外在發回單位自審之後,被定調為“誤會”,例如成果照片被修圖軟件改得面目全非以支持論文的虛構結論,居然也都算是“無意的誤用”。這些亂象已經發展到造假本身就是專業傳承的地步,例如先有裴鋼憑藉無外人能複製的成果做到中國科學院院士,被饒毅教授實名舉報多次無果,幾年下來反而是前者的後輩合作者憑藉同樣無法由外人複製的後續論文也紛紛評上了院士,多次造假醜聞完全不被考慮。

政府發展高科技的政策和投資,都由行内權威來決定方向。如果這些權威不是自己忙著造假、就是在為同僚遮掩,那麽指望他們推薦最有利國家而不是最有利自身的方案,當然是緣木求魚。因而整頓學術的最基本步驟,便在於嚴格打假。而且造假不同於誇大或空洞,可以簡單客觀認定,所以政府不必擔心如何確認專業事實,只須要建立一個專職打假的機構,平行或附屬於紀委或監委,但專門針對學術造假事件;一旦排除方便官官相護的現有機制,自然能還學術界一個清白。

此外我們也建議將專業權威的頭銜,例如院士,與行政、財務、和人事職權做徹底切割,也就是只作爲榮譽銜。當前的學術管理體系下,權威學閥可以用專業論斷來排斥政府監察,然後用職能權位來打擊學術上的挑戰。學術專業的真理必須通過公開對立的尖銳辯證才能求得;賦予學閥行政地位,在中國尊卑分明的傳統文化和政治體制下,基本保護放任他們自由扭曲真相,以科學之名行反科學之實,絕非國家社會之福。

五) 科研項目必須做嚴謹客觀的評估

另一個政府應該加强監管的重點方向,在於立項,尤其是基礎科研的立項。這裏有一個語義學上的歧義,常被學術詐騙集團利用,值得先行澄清:所謂的“基礎科研”,其實有兩個常被混肴的意思,首先是純粹的泛式(Paradigm)突破,無需也基本不會有任何實用可能;另一個本質上是有明確實用目的的應用科學,但因還不成熟所以成功與否不能確定的技術嘗試。然而在政府資助這件事上,這兩者卻剛好南轅北轍:前者既然是要突破既有泛式,那麽當然連大方向都不能事先確定,立項更無從談起,正確的策略是把最節約的資源撒在最廣汎的嘗試之上。對於後者,立項的先決議題自然應該在於其是否為達成特定實用目的的最佳可能方向。

詐騙集團利用語義學上的模糊,一方面要求重點投資、突出立項,另一方面卻又拿著“基礎科研”的招牌,堅決拒絕針對實用目的的性價比評估。結果十四五的國家基礎科研重點項目,居然普遍經不起正經的推敲。例如排在頭位的是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其被吹噓的潛在用途,在於前者能破解當前互聯網和加密貨幣所用的密碼,而後者能替代那些密碼;但實際上早就另外存在完美的替代技術,亦即後量子密碼(Post Quantum Cryptography),能夠完全抵抗任何量子計算的算法,不但價格低廉、使用方便、性能可靠,而且已經成熟,只需短暫試用。結果美國官方根本不理會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只花了一年就讓後量子密碼完成試用,正式在全國推行。反觀中國,屈服於中科大的游說力量,將所有的籌碼放在不靠譜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之上,原本領先美國的後量子密碼技術反而被棄之不顧。這正是科技管理徹底腐化的典型惡果,是當前嚴厲的國際形勢下所不應容許的。

另一個十四五重點項目是核聚變發電,比之量子計算更加不靠譜,連所需材料和粗略設計也根本不存在,行内人自己都反復公開承認30年内絕無可能實用,實際上則可以嚴謹論證永遠都無應用可能(參見前文《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然而同樣是在等離子所的游說之下,獨占了國家管理單位對新能源基礎科研的關注和資源,導致一個已經在試用階段的關鍵技術(指液流儲能電池)只拿到不足核聚變百分之一的資金,坐視電網儲能繼續做為全球推廣新能源的最嚴重短板,對國家經濟持續造成每年千億元以上的隱性傷害。

這些拿著基礎科研招牌來詐騙的團隊,不但腐蝕學術文化,造成人力財力時間上的浪費,更糟糕的是擠占資源,排擠對國家有真正重要價值的替代技術。有些居然還設立了附屬公關組織,例如中科大的“風雲之聲”,專門負責壟斷傳媒管道,壓制過濾批評聲浪,以方便在申請項目的同時,上市自己的公司,然後大肆搜刮。中科大自我炒作最力的潘建偉,就是先利用量子通信在股市收割一波韭菜,事後公司唯一的客戶發現毫無用處,營收歸零,於是才必須換上量子計算的新招牌來進行下一輪的收割。換句話説,不做客觀評估就幫助他立項的科研管理單位,其實是股市詐騙的共犯。

我們建議國家收緊基礎科研的立項和獎勵,要求每個項目必須先明確最終的實用目的,詳細列舉其他的替代性技術選項,最終解釋本技術的相對優越性,並著重論證時程進度上的承諾。這些解釋和論證應該公開進行並給予反對者充分評論的機會。立項並通過官媒吹捧過的重點投資如果爛尾了,就應該事後復審,若發現評審失職便必須追責;例如當年的漢芯是明顯而純粹的詐騙,但事後卻沒有任何人爲之負責,以致認可並推動假芯片的爛人院士,得以繼續把持國家半導體產業發展政策、扭曲其方向,造成可見的遲滯效應,至今其惡果仍在餘波蕩漾之中。此外因爲科研詐騙的大筆進賬在於股市,監管單位應該考慮嚴格限制學術界的創業股權所有人,如中科大和潘建偉,以及受他們雇傭的公關人員,不能在媒體上公開炒作,國家和公衆對項目的預期應以前述的立項評估文書爲準。

【後註一,2023/12/01】去年六月的《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如何管理資本》以及最近的這三篇《金融史觀》是集博客多年論證之大成的政策建言總結,而其中最核心的論點,正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和應循原則。

一個月前,政治局最高層舉辦了一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由總書記親自指導全新的政策方向。剛剛有人將公共論壇上出現的解讀轉發給我;一家之言,未可盡信,但其重點與過去幾個月的諸般改革舉動相符,值得大家參考。

1 本次會議叫做里程碑式的會議,對過去的評價不高、負面;金融不是核心是血脈。

2 本次會議最主要的改革就是黨管金融體制,組成中央金融委員會;管政策、管人事、管股權;各省成立金融委員會;以後不再保留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一些重要的職位不再需要留學經歷。

3 黨管金融的核心理論在於,本質上是黨的信用理論,信用債是黨的信用,最後是政治局兜底,要防止透支黨的信用。

4 黨管金融的政治性問題,不能出現“華爾街政治”,所以,廳局級以上領導幹部配偶等不允許從事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及從業等。

5 一行兩會權威不夠,黨管幹部,管住國有金融機構,關注金融腐敗。

6 現在不是降薪的問題,而是追薪,發出去的錢,還要追回來。

7 金融監理總局是超級監理機構,強化機構監理、行為監理、功能監理、穿透式監理、持續監理;兜底式監管,金監總局全覆蓋,不再是誰發牌照誰監管了。

8 金融監局下面設計稽查局,和司機機關配合;會參照證監會的稽查隊伍設定。

9 中央支持了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理可以分離的理論。

10 這次會議以後,明顯感覺到處置小型銀行不良資產等工作加快。

11 不能對標美國金融模式,要有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金融就是服務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為高科技服務,不鼓勵把金融業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地位,地方經濟也同樣;不鼓勵金融創新,很多地方都抹掉了金融科技的概念;中國不需要太多的金融中心城市,就是上海和香港;(記得之前您拒絕參加海南金融創新的會議,不過個人覺得上海和香港已根深蒂固,推到重來是不是會更好?尤其是海南對 標香港和新加坡個人所得稅15%封頂是否能更容易吸引資本和人才?答:金融變數太多,切忌高度競爭,否則不斷打破下限、全新花樣一時還看不出來。香港上海錢來得容易,用的只是基本的藏錢和詐欺,反而方便監督管理。

12 金融業發展不能高於實體經濟。

13 銀行業融資和服務仍然是我國金融資源分配和發展的主要方式。

14 中央地方金融格局大變化,解決地方之間爭取資源、監理能力不夠等問題;地方金融機構將嚴格審批,業務要嚴格限制在本地,不准風險外溢,監管更嚴格。

15 國營金融機構主導,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准入標準和監管要求;明確國有金融機構是主力軍。

16 加速處置小金融機構風險;政府發債,注資,清理不合格股東,清理不良資產,注入優質資產等;中小銀行改革化險給了路線圖。

17 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穩健化解存量,嚴格限制新增;透過展期、借新換舊、置換等方式;中央這次下決心了,要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鼓勵地方政府賣資產;不只是支付債務,還要支付隱形債務,工程款、薪資等。

18 把地方融資平台分類管理,高債務的省份只能接新還舊,不能新增;防範道德風險。

19 央行透過緊急貸款對地方政府難以償還的提供緊急性的流動性支持,但最長期限不得超過兩年,僅用於“緊急事項”。

20 對城投債有要求,地方政府,尤其是縣一級,發不債了,需要出具說明。

21 繼續金融反貪。

22 網路平台金融業務沒有明確;沒有再提金融科技,現在提的是「科技金融」和「數位金融」;科技金融一詞內涵豐富,包括引導及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機構及創業投資等各類資本;AI技術發展、監理政策完善、業務轉型、資本市場促進,我國金融科技應該有新發展。

【後註二,2023/12/24】前天上《龍行天下》節目(參見《23.12.22【觀點│龍行天下】中國、美國與ECFA》)科普了正文的部分論述,其中包括美國資本市場的浪費。剛好Hyperloop One壽終正寢(參見《Once buzzy startup Hyperloop One to shutter after its sci-fi transit project failed to get much momentum》),灰飛烟滅的5億美元主要來自Dubai,始作俑者Elon Musk反而賺了,完美地示範了掌控全球金融投資體系的美方如何從極端愚蠢的“長生仙丹”式科技方案一樣可以獲取暴利。

相對之下,中國本土的詐騙集團就只能騙自己國人的錢了。以下是IEEE反思量子計算的一篇文章(參見《Quantum Computing’s Hard, Cold Reality Check / Hype is everywhere, skeptics sa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re still far away》);這裏可怕的地方在於這類專業討論的譯文,在中國是被嚴密封鎖的。運用政治力量,完全封鎖技術討論的人,真的可能是中國的“科技脊梁”嗎?

【後註三,2023/12/24】《龍行天下》節目中還提及了《bloomberg》針對中國政府將半導體產業研發的管理重任交給華爲的一篇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此找到原文:《China Secretly Transforms Huawei into Most Powerful Chip War Weapon》。因爲有付費墻,我把最重要的那張圖轉載於下,供大家參考:

【後註四,2023/12/28】今天在閲讀中國工業發展歷史相關議題的時候,注意到1980年代改開初期,先行的深圳蛇口工業園區門口曾有一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對此後40年的中國工業技術文化有深遠影響。這個效率就是要搶時間的觀念,在當時無疑是切合時代需求的,但它其實並不具有普世性和永恆性,因爲它有一個重要的隱性前提,亦即正確的技術方向事先已由別人反復驗證,所以前路確定,無須選擇,只要兩條腿努力就行。現在中國的科技產業層次基本達到世界先進,未來發展方向已經無可借鏡,如果繼續無腦地聽信資本公關炒作,反而會加速衝下懸崖;換句話說,動手動腿之前,必須先用上眼睛和腦子,否則被詐騙集團搜刮,是沒有外國中央銀行和投資人來代爲買單的。

【後註五,2024/03/05】李强總理在全國人大做政府工作報告時,定下“5%左右”為2024年的GDP成長目標(參見《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只有700字》);雖然不是博客所建議的4.8%那般明確地以長遠深刻發展為重,但亦相差不遠,“左右”兩字尤其值得玩味。

【後註六,2024/05/12】本周留言欄48樓討論到中國智庫和社科學術界的水準,我們隨手就有當日的一個案例可供示範,但這個問題當然不局限於個別人員,而是整個行業的普遍現象。要支持上述這個更强力的論斷,同樣在近日就可以找到明確的證據,這裏我指的是美國援助烏克蘭的610億美元法案通過衆議院一事:回顧今年3月,又一名共和黨衆議員忽然提前離職(參見《The ‘Great Resignation’ continues as yet another GOP rep exits》);如同留言欄已經討論的,這絕非正常人事變動,因爲衆議員任期很短、只有兩年,歷史上須要及早離職的議員不多,而且一般只會提前宣佈,依舊留任幾個月至選舉後。本届衆議院的政黨席次差別很小,離職議員更加應該尊重黨的大局需要,然而過去幾個月卻一連有幾個共和黨議員急著離職,而且都是立即生效,以致共和黨在衆議院的權力架構岌岌可危。這裏相關的美國國會議事法規標準是“過半數”,而當前的所謂半數是217席,在3月22日之後,議長Mike Johnson手裏剛好只剩217個人頭,一個冗餘都沒有;換句話説,再有一名議員被策反,他就將徹底失去多數黨地位。所以我一看到那條新聞就立刻預測(在3月23日的學術座談會中討論),因Mike Johnson的堅決反對阻撓而卡在衆議院多時的援烏法案將會有變數,不到一個月後果然如此。這裏讀者應該特別注意的,不在於事先只有我一個人看出端倪,畢竟博客示範如何以嚴謹的邏輯辯證分析對世事做出人力可及極限的正確預測,已經有過千百次,到了例行公事的地步;而在於四月援烏法案正式通過之後,華語智庫和網紅學者連作爲事後諸葛亮的馬後炮都放不好,普遍忽略Johnson做出180°政策轉向這條表層新聞幕後,當事人在軍工利益集團公開碾壓性威逼之下的無力和無奈,以及本届衆議院共和黨民粹派已在大選前七個半月被釜底抽薪、徹底閹割的事實(爲了避免事情鬧大,成爲大選議題,建制派見好就收,沒有真正推翻多數黨地位,發力拿捏得相當精準)。

歷史上中央決策高層除李克强任期後段做過輕微短暫的咨詢,對智庫界相對蔑視,幾乎當成籠裏養著的倉鼠,亦即不作實際生產任務的期許,基本只有觀賞性價值。所以中國智庫行業亟需奮發圖强,努力提升研究水平,而不是只寫陳腔濫調、甚至做敵方宣傳的復讀機,然後靠著拉關係走後門來玩弄自我營銷,與媒體利益集團沆瀣一氣、欺世盜名。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ngyuanWang&aid=180084901

 回應文章 頁/共 7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MAXWELL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06 00:27

我之前也长期浏览过李建秋的文章,本着博客求真的原则,拿名气取人一直都是博客摒弃的,李建秋也并没有都顺着他的读者的意思发言,比如之前李建秋认为现阶段国内的生产力不足以支撑取消996,他认为996可以但是得给够加班费然后给读者产生了冲突;还有22年他认为疫情防控,动态清零难以持续,然后也是评论区吵了起来,我记得当时有人指责他是右倾,投降主义。不过刘李建秋平常发文的风格其实也是根据一些国外的报道,国外的事件,国外政府/政客的所作所为进行评析,我不知道他是否有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这些国家常驻过,但是我也注意到当李建秋谈论国外的时候,很少很少有人拿他是否有在这些国家常驻过来抨击他的观点,他评论区的人大部分都不会觉得他这样有什么问题。比如他之前写文章

《加拿大算是毁了》(https://zhuanlan.zhihu.com/p/32008783?from_voters_page=true)也是根据媒体报道里的特鲁多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来。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4-06 05:02 回覆:
這些名嘴其實就是主流媒體的剪貼機和復讀機,其思維層位遠遜於任何認真讀過博客的讀者,完全沒有讓我親自回復的價值,所以才有《讀者須知》第6條。警告一次。

Niets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05 08:14

@酱爆洋白菜

还是不用麻烦王先生去wrestle with pigs。这些所谓的“大V”多如牛毛,而且根本不在乎事实或是逻辑。他们在乎的只有流量(广告)。

这种事还是我们读者去代劳吧。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4-06 05:06 回覆:
前面那個讀者沒有足夠的博客閲讀歷史(參見《讀者須知》第9條規則;其實第6條也適用),留言已經被刪。不過你說的對,名嘴層次的吵鬧,還是請讀者代勞;有關蔡正元資歷的真相,必須是歐美金融從業人員才會知曉,所以值得我破例親自解釋。

乌鹊南飞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03 22:02
gensler作为一个老高盛人,而且和币圈过从甚密,居然能如此地为国服务,上台之后一反外界预期,大举打击加密货币,真是不可思议。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4-08 03:45 回覆:
最早的共產黨人,多出自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羅斯福也選擇背叛自己的階級,才能締造美國世紀。底層階級雖然是社會主義和理性政策的真正受益者,但因爲教育程度和生活壓力等因素,很難自覺自發地理解金融資本危害世界的真相,就是專門針對他們做教化也極端困難,歷史上主要依靠政治動員。博客作爲體制外的聲音,當然沒有政治動員的能量,所以只能反復强調,與侵占公益的政商精英利益集團做鬥爭,主要責任在於有良心的知識精英。

AbzX5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03 12:23

后记: 问了国内金融行业的人, 注意到以下几点

1. 监管机构: "投行"一词在国内一般指券商, 所以投行业务应该是证监会主管. 这次机构改革成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 合并了银监会, 保监会, 负责监管除了证券业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 也就是说, 证监会并不在新成立的机构内. 所以金融监督管理局实际上并没有资格宣布开放所有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 涉及外资投行的开放, 怎么也应该是由证监会来宣布, 所以非常蹊跷.

2. 监管现状: 国内的OTC衍生最多只有业务指引, 牌照, 合格参与者限制等管理措施, 但是具体合成出哪一种衍生品去卖, 监管没有这么细. 而且一旦真给了存续期限制, 价格范围限制之类非常细的指引, 就等于直接告诉市场某个价位监管机构认为是止损位, 就没人买了, 所以不可能发指引. OTC衍生在国内也没有每日的保证金结算, 只有到线发函. 结论就是, 几乎没有监管.

3. 内外差异: 国外的企业的CEO为了当季的财报好看, 需要在数字上动手脚. 而刚买好金融衍生品可以帮忙调这些数据指标. 这样一来, 投行赚了钱, CEO有了业绩, 粉饰财报后股价上涨, 董事会也高兴, 大家都得发了财. 国内企业暂时还没有这么大的市值管理需求, 所以销售并不多.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4-06 04:44 回覆:
1.這一點值得深入觀察研究。不過即使沒有Investment Banking,光是Commercial Banking也會用到一些衍生品,尤其是方便轉移資產的那些。此外,我在《龍行天下》節目中也提過,問題的核心不在於引進外國金融機構,而在於其反映了對高等金融的迷信。
2.全世界的OTC衍生品都是無法實際監管的。
3.但是引進“國外先進經驗”之後,就很難説了;畢竟連對Harvard捐款來為小孩入學開路,以及創立大學以傳播市場萬能歪論,都有財閥取經過了。

AbzX5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3/30 02:38
先生好, 您在龙行天下解释, 交易所内的衍生品都是有保证金的, 风险为人所熟知, 但是场外则不是,请问场外衍生品是否有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如果没有这些保障,那怎么能保证你的一旦灾难性的风险发生,交易对手真的有能力守约赔付而不至于潜在的风险杠杆高到自己破产,甚至把整个金融系统搞破产都不够赔?境内企业做买方,买了外资的OTC衍生品,比如cds,真要他赔了他会不会干脆破产耍赖不赔?我以交premium的形式给它,那它实质上是否能成为方便我资本外逃的工具?反过来如果境内机构做卖方,那他们是否可以耍花招弄些不良的买家,顺势把雷埋入境内?
不需要医生处方的药也叫OTC,但OTC衍生品购买不是不用医生处方,而是副作用毒到一般医生都不敢开才对。虽然先生不喜重复啰嗦,但是考虑到听众的水平和金融议题的专业性复杂性,还请在金融议题上适当破例了。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4-03 05:47 回覆:
OTC衍生品的安全保障?完全不存在的;買保險(CDS,Credit Default Swap)的話,保險公司一起倒。如何避免系統性崩潰?別做夢了,只能事後讓國家來兜,如同現在恆大的爛攤子。是否方便資本外逃?和太陽是否發光的答案一樣。CDS賠不出來是否破產了事?那當然,2008年就有好幾個嚴重案例,最有名的是AIG和GE Capital。是否幫助美方對他國埋雷?OTC衍生品作爲金融殖民帝國的多用途工具,那只不過其中的小小一項附帶功能罷了,參見高盛為希臘的做賬服務。
過去三年來,我曾幾次提到Gary Gensler作爲Biden治下的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是40年未見的良心監管人,推動了一系列體制和法規改革,並全面加强對金融行業監督。最近這一年,他主推的兩項重點改革分別是(1)禁止Bitcoin的衍生品;(2)强迫最常用的OTC衍生品改入交易所。很明顯的,他的思路邏輯和博客基本相符,然而在今日的美國,正確的政策卻注定不可能有成果。2024年1月,SEC忽然扭轉立場,不做任何解釋,無條件批准Bitcoin ETF上市,顯然是上級在幕後强力政治施壓的結果;我個人覺得應該是Biden直接下令,並沒有Yellen的深度參與。至於OTC入交易所的法案,在國會爭吵數月之後,已經不再有人提起,很可能正在無疾而終的被遺忘過程之中。“I ha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Time to retire?
美國的衍生品圖利昂撒和猶太財閥,出了事卻由全球所有美元用戶共同買單;如果只算賬目利潤,還可以説對美國自己划算。中國的衍生品只有一小部分利潤留給國内金殖,買單的卻是100%己方國民,這筆帳怎麽算都不通,除非那一小撮金殖剛好就是決策圈,優化的是他們自己的私利。

MAXWELL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3/21 18:18
那份报告下载需要花钱,我把它存到云盘里,方便其他读者参阅。https://mega.nz/file/zN1nCYCJ#oCsjhBByWCjGp_noK12sg-fGYM-Tp_CgHsHVq2VQ7Ac

MAXWELL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3/21 18:05
      我看到中国社科院之前发表的《2018年中国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SiteID=14&ID=9231427)里总报告《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第二十三页提到: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我国也加大了研发投入,但是由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科研产出与投入不匹配。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推 进。 一是,项目经费投入方面的改革。 从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国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即国家级的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 “明星” 科学家或 者 “圈内人” 所把持,而真正潜心科研又没有关系的年轻科研人员往往得不到较多的经费支持, 而项目立项后往往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项目的产出效率,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出不了高水平的成果。 因此, 我们建议可以将主持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过去的以 “前端立项投入” 为主改为以 “采购已有科研成果” 为主, 激励科研人员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专心搞科研。 二是,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和科技奖励体制。 科技评价体系 是科研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由于科学研究活动是由具有博弈行为的人参与的 特殊复杂系统, 对其进行具体管理与评价, 不应当以 “数量化”、 “一刀切” 、 “投票法” 或 “行政化” 等简单做法来决定。 具体而言, 对基础研究成果应该依据其学术价值或对科技发展所起的实质性推动作用,由公认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团体来评价;而对应用性研究成果应该考察其实际应用效果和推广情况, 通 过市场机制等来进行评判。 一项奖励的权威性不应该取决于组织评审部门的行 政级别或职能大小, 奖励也不宜过多过滥。 三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应逐步 实施去行政化改革, 回归学术本位。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行政化趋 向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 高校行政化存 在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对优秀人才的培养, 制约了我国高校的发展, 同时容易导致学术腐败。 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改革,逐步去除官本位,回归学术本位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动力。

      因为我也不在学术圈,所以无法判断《蓝皮书》的提议是否都合理,但是至少体制内是有人注意到科研管理的沉疴。我只能试着归纳一下:其实博主的观点归根到底就是提高研发效率,提高效费比,减少浪费。“假未来科技“是果,因就是出在科研管理上,包含上面提到的缺乏严格的监管机构和科学的评估机制,还有我之前引述过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在《中国学术诚信问题的两个史无前例》里提到的缺乏专门的调查处理学术不端的机构。我之前注意到博主的观点有一个容易被混淆的地方,就是把基础科研和大工程项目混为一谈,基础科研先天就无法强求实用价值,所以在各个方向都进行适度的投入是没有问题的,博主也并没有反对“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第一壁材料”“氚自持”“熔盐堆”作为基础科研项目,博主一直呼吁的是上马大工程之前对项目的可行性和最终的应用价值进行完整的评估,详细列举其他的替代性技术选项,最终解释本技术的相对优越性,并着重论证时程进度上的承诺。这些解释和论证应该公开进行并给予反对者充分评论的机会。立项并通过官媒吹捧过的重点投资如果烂尾了,就应该事后复审,若发现评审失职便必须追责。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3-22 02:25 回覆:
是的,你的觀察到位,那篇科研管理的改革建言十分中肯,只要再補充博客所建議的分辨基礎科研和大工程項目,就是很好的改革藍圖。然而從2018年出版至今,6年來波瀾不興,反映的正是既得利益者的盤根錯節以及學術文化的持續腐敗。
中國當前所面臨的危機,實際上正是我反復提過的霸權交替過程,也就是美國金融殖民帝國的垂死一擊,而其核心如同俄國過去三年所承受的,是金融經濟層面的全方位打擊,分為扼殺市場、技術和資金三方面。博客所討論的中方應對方案,雖然在戰術上要求積極主動,但在戰略層面其實非常保守自持,主旨是健全自身、持續發展,只不過爲了健全自身,營銷和研發固然應該交給企業去搞,政府卻必須提供好的發展環境條件,亦即必須開拓市場、疏導科研、和管理融資,正對應著博客近年的三大議題:國際政略縱橫、科研學術管理、和金融政策方向。很不幸的,在這三者中,除了第一項可以拿個A-或B+之外,後兩者都是零分。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3/14 09:20
今天看到一則訊息蔡正元在電視節目上批評王孟源不懂金融,支持中國金融業開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hsXy_hAGs

幾年就看過蔡正元跟台灣建商勾結在一起剝削台灣老百姓忽悠大眾,這種人也有資格做統派還常上台灣政論節目,之前看到他發言支持以色列而不是巴勒斯坦只是後來民意風向轉了才改變說法,政治上的投機主義者,如果王博士不懂金融怎麼做到華爾街銀行經理,和美國金融霸權連結和開放越深中國老百姓被吸血越多連溫鐵軍也認為金融應該要脫鉤,貿易上往來就好.

這裡的資料能證明我不是在亂說,全是建商的政治獻金
https://www.readr.tw/project/political-contribution/explore?name=%E8%94%A1%E6%AD%A3%E5%85%83&ordinal=8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3-21 11:23 回覆:
一個做資本走狗的民科,不值得理會。
至於實際議題的辯證,博客早有完整的邏輯推論過程和認知架構,也就沒有必要再回應已被反復徹底駁斥批判過的歪論。當然,網絡上多的是連基本中文閲讀能力都沒有的噴子,例如幾個月前我在留言欄批評熔鹽堆上集裝箱船的時候,因爲正文裏已經做過相關論證,就直接寫結論,結果被噴說“妄下論斷”。前天再寫【後注】時,就特別為外行讀者方便而囉嗦一些,重複了一次歷史細節,居然還是有人把德國研究高溫氣冷堆21年、清華接棒35年對照熔鹽堆2年一步到位總結為“王孟源的邏輯是西方搞不定,中國就不行”,這正是博客一再提過的笨蛋峰思維,是最沒有資格對公共治理事務做評論的群體;畢竟參與公共討論應該以求真為先,遵守邏輯辯證規則,不搞狡辯術,這些人卻連基本閲讀理解和邏輯認知能力都沒有,只能說網民的愚蠢沒有下限。他們非要損害公益、任性亂噴,理性知識份子除了忽視之外,沒有更好的應對。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3-28 10:13 回覆:
如同博客多年來反復强調的,辯證人的頭銜與辯證的優劣沒有直接邏輯因果關係,正題的是非對錯應該取決於正文裏的論證,因而我對蔡正元的履歷原本一點興趣也沒有,更不想拿來做文章。然而偶然看到有愚蠢的網民不遵守基本邏輯辯證規則,以蔡正元曾經當過大銀行的“副總裁“為根據,宣稱他因而是壓倒博客的“金融權威”;這原本也應該一笑置之,但“副總裁”剛好是一個極其容易引發誤解的假頭銜,那個網民不但表現了愚蠢的平方(亦即迷信權威,而那個所謂的權威卻是假的),而且反映了一個常見的假大空認知誤區。我在此科普一下金融機構的内部人事組織,以方便讀者日後避免被誤導。
首先,“總裁”在大陸是“President”的翻譯(台灣翻為“總經理”),的確可以有副手,“Vice President”在金融界很常見,問題也正出在它太過常見了。這是因爲頭銜不值錢,與其給加薪,老闆寧可放任頭銜膨脹,滿足雇員的虛榮;而President是19世紀之前就沿用下來的老頭銜,在歐美這樣延續百年以上的企業文化中,自然出現副總滿街走的現象,像Intel就有1000多個VP,其上還有Senior VP和Executive VP,而只有EVP才是真正的高管。
金融業比一般企業還要功利,所以頭銜膨脹也更快更徹底,VP早已淪爲PhD和MBA(限名校,MBA尤其如此)剛進門的基層階級,相當於“科員”。像80年代的花旗銀行這種大而不强的金融機構,VP有上萬個。然而七八年前《觀察者網》在報導美國某銀行高管拜訪北京的時候,居然為陪同的一名中國籍VP大吹大擂,說他剛畢業就被慧眼識英雄,拔擢為“副總”。實際上他的職位完全不驚人,能動員媒體幫他吹噓才暗示著强大的官二代身份。
那麽投行的人事官階是什麽樣的結構呢?每家都可能不太一樣,這裏我列舉最典型的:在VP之下,還有“Associate”和更低的“Analyst”,但在核心的交易廳裏,本科畢業的正式交易員一般在任職兩年後表現合格就升VP,資深之後成爲沒有下屬的Director(後勤和零售部門的Director主任則是有下屬的,但在交易廳只當作資深科員,好處是可以長久工作,“副總裁”如果五年還升不上去,就可能必須另謀出路了,參考蔡正元在花旗的任期),如果高升、有了管理權責就叫Executive Director,再往上的小部門(“Desk”)頭頭則是Managing Director;所以VP比MD低了三級,是後者的下屬的下屬的資淺助手。在Managing Director之上,基本不再進階,只用官職來區分,例如我在UBS的直屬老闆是股票交易部門總管(Head of Equity Trading),在Credit Suisse是自營交易部門總管(Head of Proprietary Trading),但和我一樣都是Managing Director;他們的直屬老闆就是總裁了。原則上總裁和他的直屬下屬才能算入高管,而會去思考戰略性議題的只有總裁的智囊團;我在UBS剛好是老闆的智囊,而他又是總裁的親信智囊,所以例外地在普通Managing Director級別就負責籌謀策劃關乎整個金融行業的議題。
我百度了蔡正元的履歷,並沒有看到“副總裁”的經歷,事實上他不但沒有拿到經濟學博士(在這一點上他至少比另一個也姓蔡的台灣政客要誠實;不過單憑台灣的MBA和美國的經濟學碩士,要直接進投行當VP有點勉强,30多年前或許靠點運氣有可能吧,也可能他先當了一陣子的Associate),僅有的金融相關資歷也只有“花旗銀行金融業務主管”和”寶華銀行常務董事”,前者不可能達到戰略性級別(因爲花旗銀行的高管都是歷史上有名有姓的,而且有平均30年以上的工作資歷;蔡正元在1994年就回臺從政,短短幾年金融資歷,做到VP已經頂天了),後者明顯是政治任命。不過那個為他加冠的網民不像是完全空穴來風,蔡可能在過往節目中提到他曾任副總,如果他真的提起可以簡單預見必然對絕大多數聽衆引發實質誤解的VP頭銜,卻又不去特別澄清其真實含義,那麽依舊是有意識的主動性誤導行爲。
總之,蔡正元這個“金融權威”,任何在歐美金融機構任職過的人,都可以一眼看出是假的。至於他是否有意欺騙冒充,要視他是否曾經自己拿“副總裁”頭銜出來顯擺而定。

薛丁格的貓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上篇留言誤將張維為教授打成張維迎,本篇已更正,非常抱歉~
2024/01/28 10:10
信心~宣傳~
一、中方是否擔心期初就把目標訂得較低,有傷"信心"?縱然"信心"只是虛的、抽象的,但時至今日,金融資本對經濟的影響已不容小覷,於是官僚們又出現"妥協"或"誤判"?(但個人是覺得再吹泡沫不只得不償失,而是沒有得只有失)。
二、另關於信心的部分,與宣傳能力有很大關係,中方宣傳能力的薄弱,正好給了內部反改革勢力與外部顛覆勢力很好的切入口,更往往使政策的施行出現父子騎驢的窘境。中方想要事半功倍,宣傳能力的提升實在刻不容緩,博客也呼籲多年,甚至包含建構自己的統計資料庫,但我僅在一年多前張維為教授的節目中,聽聞某學者提出類似的呼籲,之後就再也沒有相關訊息,似乎多數專家學者仍未意識到這問題的重要。
三、從本次台灣領導人的選舉結果,也許可以對宣傳戰帶來一點啟發,儘管柯文哲最後敗選,但過程中,他在遭遇藍綠傳統媒體的”極度打壓”下,最終還能取得2成5以上的得票,表現其實不俗。除了高通膨+瘋炒房+低薪給台灣基層(年輕人為甚)極大的痛苦外,大量自媒體工作者的貢獻絕對不容小覷。關於中國的”金融政策”與”科技管理”,前者是官方論述能力不夠,後者更是官方噤聲,但只要博客中的自媒體朋友肯多多發聲,效果其實相當大,特別是經濟、金融領域,博客的論述既已於高層目標一致,相關論述就沒有被封鎖的危險。
四、最後,針對其他留言中曾提到"痛苦指數"一事,分享一個有點心酸又有點有趣的例子:因長期鋪天蓋地的洗腦 ,大體而言,台灣年輕人是絕無統一意願的(南部當年更有台語諺語: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而綠媒不會放過任何酸中黑中的機會,於是這一年來,常會看到台媒有關嘲笑中國房價下跌的新聞,沒想到,底下留言卻多是:「那很好啊」、「不然要像台灣?空屋率上升房價也上升?」、「終於找到想統一的理由了」。綜合MG、小米、OPPO、華為(曾經)在台灣的熱賣可以想見,中國自身堅定不移地強化自身,是對內完整、對外昂首的唯一解方。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1-29 02:17 回覆:
1.統計造假,才是摧毀信心和公信力的元凶。
2.中國經濟以實業為基,還是不要想著矇騙大衆為善;畢竟沒有美國的全球殖民搜刮所得來安撫悠悠之口。
3.柯文哲是典型的“清廉救世主”(參見前文《民主體制下的救世主情結》),是兩大主要政黨都肆意貪腐多年之後必然會有的現象。他個人清廉與否我不置評,但他的政黨自從一年前地方選舉中意外崛起之後,在其他兩黨内鬥中失利的傳統土豪貪腐勢力大批加盟,很快將舊有團隊清洗一空,這一點我有幕後信息可以確認。
4.金融立國的美國,以濫發貨幣為財富之源,在強行去全球化、以致國際經貿秩序混亂的過程中,失業率自然比通脹率容易壓制;參考Biden的三萬億美元緊急財政支出。實業立國的中國,則剛好相反;當工業產品過多而無法全部外銷時,自然產生通縮和失業。台灣作爲美系殖民帝國的附庸,兩者都吃虧是理所當然。

criteria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1/26 13:16
最近中国各地的2023年GDP总量和2024年预期目标已经出炉,权重较大的省份对2024年的预期大都在5%甚至5.5%以上,一些权重较小且地方债问题更大的省份甚至将目标定到8%,对全国人大能否理性下调GDP成长预期到4.8%有十分负面的影响,这是对总理财政管理能力的考验。各省同步调高2024年成长预期,很大可能是预期将1万亿中央债投入到假大空的‘金融创新’中,而不是认真解决自己省内的地方债务以及隐形债务。这类问题也许需要更加严厉的地方财政监督和收拢地方财政权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王孟源(MengyuanWang) 於 2024-01-27 08:37 回覆:
唉,GDP成長率目標訂得過高,除了扭曲財經金融政策之外,當然也有鼓勵統計造假的作用。
公共治理向來與權力階級的私利有基本矛盾,所以越是誠實公開越能排除利益集團的干擾和吸血、真正推進公益,這也是爲什麽博客堅持的求真原則特別適用於論證所有公共事務的基本原因。相信“水至清則無魚”和“政治常態”等等歪論、認爲我對事實、邏輯和真相有“潔癖”的人,其實是在為國家社會的吸血蟲打掩護,推動政府的腐化。可惜官僚體系提拔出來的,通常近墨者黑,能出污泥而不染的必然是極少數,但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往往靠的就是少數幾個有政治潔癖的賢臣,例如明朝仁宣之治就主要來自皇帝對戶部尚書夏原吉的信任重用,蜀漢能以一州之地力抗中原强權數十年,也是因爲一連串的主政者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呂義全都是簡樸廉潔之輩,一旦劉禪親政就崩潰了。
雍正解決訊息通達問題,依賴直接與衆多地方親信以密信聯係,在極端複雜的現代社會已不可能複製,國家的統計單位必須上傳精確、誠實、可靠的數據,這是我們倡議解決學術/科技管理的假大空問題時,應該一並推動的改革。
頁/共 7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