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Inside Out
2015/08/03 23:14:38瀏覽239|回應0|推薦19

女兒是個不愛看電影的孩子,這是當媽沒想過的事。這些年來,每趟提議進戲院,她多是反對。觀察所得,女兒的哭點底,只要情節比較傷感,不難引出眼淚。因為容易投入故事,看電影對她來說確實有壓力;也難怪她盡量避免。

年初知道迪士尼影業將發行Inside Out這動畫片,已經趨之若鶩。跟女兒談起電影故事,一如以往,表示沒有興趣。對於女兒沒有興趣的事,當媽的甚少勉強。另一方面,只要當媽認定於孩子有益,亦不會輕易放棄。Inside Out這故事,說的是情緒如何操縱人的行為,是一個能夠啟發女兒的題材,相信有助我家丫頭成長。最後,當媽的把故事包裝成一個有關Feelings的故事,並告訴女兒每個人也有情感,認識情感就是認識自己,女兒才半推半就地答應跟我一起看。

華人社會,對於人的情感有不少說法,其中佛教視七情為「喜、怒、憂、懼、愛、憎、欲」主張以平常心過活,盡量避免過度上落。又有中醫學把七情看成「喜、怒、憂、思、悲、恐、驚」,建議必須平衡,免得因錯亂而生病。某程度上,把情緒視為要小心處理的問題。美國製作的Inside Out香港譯「玩轉腦朋友」;它嘗試解釋情緒、記憶和性格如何相互影響。這三種抽象的東西本來深奧難透,電影把一切變成實體,並以故事形式說明,老少咸宜!

故事把人的情感簡化成5種,分別是Joy(喜樂)、Anger(憤怒)、Sadness(憂愁)、Disgust(憎惡)和Fear(恐懼);每種情感均化為一個有形的人物,周旋在一11歲女孩的腦海中,影響她的性格行為。主角自出娘胎,生活中埋下了很多歡樂的記憶,結果形成誠實開朗、愛家又友善的性格。順理成章,Joy(喜樂)成為了她思維中的「主席」,遇事時往往以樂觀態度面對。女孩搬家前後的日子,當中因為Joy和Sadness跌入長期記憶體當中而未能掌管孩子的行為,因而引發出一連串情緒問題。一向樂觀的女孩一下子變得憤世嫉俗,連戴行為也開始出現叉子。環境變遷,讓她失落,甚至要離家出走。說得有點像孩子踏入青長期,受賀爾蒙衝擊的情況。只是,故事結局讓觀眾看到,孩子成長期間,除了樂觀的正能量,原來憂愁的經驗,也能教人成長。獨自經歷過失敗傷心,女孩在淚水中得到被家人關懷鼓勵的經驗,可以說是成長必經的路。這一點,很值得處處要保護孩子的家長反思。

整場電影,女兒哭點有幾。事實上,當看到代表女主角童年回憶的Bingbong犧牲自己的一段,當媽的也哭了!在人的一生中,到底需要遺忘多少曾經精彩的片段,方能活至姥姥呢?Bingbong的消失,成就了喜樂的繼續存在,看起來是很有價值。然,回首過往,忘掉的童年幼稚惹笑片段,是否真的能夠換得將來的快樂機遇?

看罷電影,女兒豎起姆指表示欣賞;並拋下一句:Thank you for bringing me to see this movie! 當媽的甚是安慰。同時亦感謝女兒「冒險」陪伴媽媽看這電影,當媽的知道,不是為了討好娘親,這丫頭絕對可以不看Inside Out。這種母女在電影院中同哭同笑的記憶,也許不會留在這丫頭的心裡很久,畢竟她的前路漫長,將來必有很多不同的人跟她一起看電影。到時,如此經歷恐怕只是自己細味人生的主要部分。是的,這世上從來只有父母對孩子牽腸掛肚,不能釋懷。為人子女的在家中吸收足夠養份,便得震翅高飛,為他們的未來奮鬥;這亦是所謂的薪火相傳。

趁女兒還願意聽媽媽意見,馬上給她灌輸所有情緒均無對錯,卻得好好控制的觀念。我們遇事可以憤怒,因為那是本能反應,但我們不能讓憤怒牽著自己行動,因為那會引起錯判,繼而產生問題。女兒表示明白,並嘗試舉證說:Disgust is not all bad. She can make Anger angry and then use him to solve problem. She used Anger to make a hole and let Joy and Sadness back to the control centre! 的確,憎惡會惹來憤怒,但同時又能讓我們解除危難。這丫頭算是看懂了一些情節。當我們說起Bingbong,彼此都承認他的消失實在教人傷心。但當媽的向她保證,人能夠遺忘記憶,卻改變不了歷史。有朝一日,她可能會忘記媽媽愛她的片段,但卻不會抹煞媽媽愛她的事實,因為確實存在過的必會留下影響,就如Bingbong最終造就了女孩的終生喜樂。這道理希望女兒將來會懂,更希望自己謹記!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DML353&aid=2708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