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交換玩具
2014/06/07 07:00:04瀏覽229|回應1|推薦23

女兒學校發起收集舊玩具行動,鼓勵同學捐出家中玩具;收集以後,老師會重新分配,讓每個同學也能在捨棄的過程中得到一件「新」玩具。進而教育他們循環再用的好處。

為了響應,當媽的要女兒選出要捐的玩具;結果引發出「選擇困難症」!女兒先選了一個早已被打入冷宮的兔娃娃,拿在手上思前想後,感到不捨,結果決定另選一個。明顯地,這丫頭在將要失去的過程中,找到了再愛的理由;不捨把兔娃娃送出去!當媽的見況並無阻止,只是輕輕的教她易地而處,想想如果班中最愛兔子的同學能夠得到這兔娃娃,感覺將會如何?當媽的知道,割愛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情操,勉強不來。但希望借此讓女兒明白,若捐贈時想的是接收者的心情,捐出去的可能便會不一樣,當中的義意也會變得不同。這趟活動主題是循環再用,有著為「廢物」重新找價值的理念,故當媽的不反對孩子選出她真心想掉棄的玩具去捐。事實上,只要玩具沒有破爛,孩子不難因為有新鮮感而愛上別人的舊玩具。

在香港長大的人,大概習慣購買全新的東西,就是放在成衣店的服裝,一般試上身後,仍會堅持店員另找一件從未開封的去買;可見大家對「簇新」的執意。在外國生活多年,發現西方並無給客人賣「新」衣的習慣,一般店員會把新衣開封掛好,客人挑選試身後,喜歡的便買下來;不喜歡的話店員會重新掛好放上架。此外,西方人對物品的價值觀也不單以物品的新舊程度作為指標,他們更會以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釐定價值。換句話說,顧客並不會執意於衣物的新舊。事實上,不少慈善團體以售賣捐出來的二手衣飾作收入來源;此舉為「人棄我取」又加上了一層義意。

娘親那個年代,生活清苦,差不多每個人生下來就懂得珍惜所有,那怕只是丁點物資。當社會還未有如今的富庶,物盡其用乃是普遍生活態度;所有衣物,除非破爛不堪,一般都不捨棄掉。隨著經濟環境改善,講究潮流和方便,結果讓成驚人的資源浪費;處理「廢物」更成了不少政府的沉重負擔。西方國家中,英國並不算是環保先鋒,但近年在推廣環保概念上,確是多下了很多功夫。當媽的高興看到女兒從學校教育中提升環保意識,無論經濟狀況如何,浪費都不值鼓勵。自少學會循環再用的技巧,最終受優惠的不單是自己,還有很多將來的世代;也可以說是對整個地球負責任的一種。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DML353&aid=13935897

 回應文章

童空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6/07 18:07
說得真是太有道理了,好讚的機會教育~
My Daughter, my Love(MDML353) 於 2014-06-09 04:43 回覆:
但願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能夠養孩子找到光明前途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