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協談故事與啟示
2023/03/18 00:13:23瀏覽60|回應0|推薦0

     曾經協談過一位年輕的馬國小姐,她劈哩啪啦地說起自己曾經跟父母的緊張關係,她好像念著稿子一樣把這一年來的事件,詳詳細細讀給我聽,可見她不是第一次來線協談,將近半個小時的互動後,我深深感到每個人對所遇到的感受,以及跟過去的想像連結,編織成一己主要的生命網。

       受(vedanā)的巴利文並不是指感情,而是純粹對某種體驗的感受;這感受可以是樂、苦、或捨,當我們「體驗」到境界時,受幾乎浸泡其中,然後發動想一起工作;想(saññā)開始體會目標的品質,並自動給上印記,日後經歷相同目標時就會喚起記憶,或者認出以前已體會過的目標;所以古德將其比喻如木匠在各種木材上標記,方便認出它們的種類。

    但是心的作用是很快速的,沒有定力根本看不到它在玩什麼把戲,所以我們常常也和個案一樣,把父母或善友的建議,當作單一的壓抑,把自己的受看作牢不可破,其實真的是如此嗎?如果沒有仔細省察,很難警覺到念頭一動就是妄念,如果發動言語或行為時,已經是習慣在主導了,覺察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沒照見受想的無自性,就注定經歷同樣的故事

(圖:Forest)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7862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