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7 凡夫之外別有天
2020/09/15 15:38:37瀏覽150|回應0|推薦6

1-7凡夫情見

(原文)衆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衆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語譯)大眾聽了五祖的吩咐後退下,彼此互相討論說:『其實我們大家也不必去澄靜心思,費盡心力地作偈子,即使呈了偈子給和尚看,又會有甚麼用呢神秀上座現在是我們的教授師,一定是他中選。如果我們輕率冒昧地去作偈子,只是枉費心力罷了。』眾人聽完這些話以後,全都止息了作偈子的想法,大家都說:『我們以後就依止神秀上座,何必多此一舉去作偈子呢

  神秀心裡在想:『他們都不呈偈,都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所以我必須作偈呈送給和尚看如果我不呈偈,和尚怎會知道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呢我呈偈的動機,如果是為了求法,那就是善的如果是為了求得祖位,那就是一種惡行,這和一般貪圖聖位的凡夫心又有甚麼不同呢?但如果我不呈偈請和尚印證,終究也不能得法。這件事實在是教人為難教人為難啊

(說明)眾人紛紛議論不用呈偈,只管依止神秀上座即可,這無疑就是透露出凡夫怯弱的個性,這個普遍的現象正好與惠能「唯求作佛」的氣概形成對比,惠能沒有向一般人的猶豫不決,更沒有依賴他人的態度這也再次說明「願力」的可貴,惠能有清淨願力,將自己的身心去體驗法,但是凡夫雖有

希求,但是沒有真正實行,所以當面臨考驗的時候,就把希望寄託在神秀的身上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5068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