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05 11:32:45瀏覽1886|回應7|推薦17 | |
我有時候很認真在想:一個人升上高位後,是不是都忘了自己在奮鬥
努力時所抱有的夢想與抱負,以及曾經遭遇的困境,完完全全忘記了 民生疾苦,所有的手段只為了自己的更上一步? 先談談杜老爺的書包前背吧!(苦笑) 稍微有腦袋的人應該都能瞭解,問題從來不是書包背哪比較不會影響 孩童發育的問題,而是如何減輕書包內的重量。這就好像一條魚不好 吃,你不去檢討魚本身的新鮮度與肉質,反而去檢討這條魚應該要換 別的煮法,這個論點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 現在台灣的教育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台灣的高等深造教育;另 一部份則是專業教育部分。現在的台灣已經不需要再延長國民教育年 限,當年的台灣之所以要延伸九年國教,是因為當時的台灣主力擺在 製造與加工,因此需要大量的基本人力素質,而從事這些行業單靠小 學是絕對不充足的,因此才需要將國民教育延伸到九年;而現在的台 灣踏入全球化競爭市場,最活躍的高科技研發與金融兩個行業都急需 高等人力素質投入,將專利研究與技術往更高的層次推進,而現在的 台灣卻廣開高等教育之門,將一群素質不是那樣高的人員掛上大學生 之名,但本質上呢?這群人根本不具備大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力,於是 便變成現在的大學高中化,研究所成為就業基本學歷,跟十年前的台 灣相比,不過是高中生變成大學生,研究生變成大學生,如此而已。 台灣的基本教育不該是在這些旁枝末節上著眼,該通盤檢討的是學生 為學的態度。台灣的教學一直只是告訴學生學習的手段與方式,卻從 來不告訴學生就算離開學校該如何繼續充實自己,保持終生學習以不 被這個社會淘汰,因此學生對學習大多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因為多 數父母認為除了書本外的知識大多無用、除去能讓孩子進入好學校的 知識都可棄之,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上當然興趣缺缺,因為並不是每 個人都對特定的科目有天分,當他無法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時,學習 自然成為苦差事。 台灣這幾年非常不尊重專業,也將專業與高收入職業劃上等號。但大 多數父母似乎還無法理解適才適性,一眛地告訴孩子高收入的行業才 是好行業。大致上來說這是沒有錯的,但「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 樑壓斷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從事那樣的工作,台灣也不需要 滿街都是張忠謀與郭台銘,但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那樣的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並沒有錯,但錯的是他們無法在確認 自己的孩子無法成龍成鳳後還硬逼著孩子成為那樣的人,那只是增添 雙方的痛苦。 台灣現在該做的除了基本教育制度與學習觀念的改革外,高素質人力 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此外,如何將已具有一定素質的人力(例 如專科生及過剩的大學生)加以輔導轉型,因各自興趣與專長輔導轉 從事其他專業,培養成為適才適所的中產階級,這一方面可參考德國 的職業教育。 這時候一定有人提出疑問:大前研一不是已經提出M型社會的概念?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培養廣大稱職的中產階級幹部?但請大家看看北歐 及西方先進國家,當真已經沒有中產階級的舞台了嗎?其實是有的, 只是這幾年企業化以及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加速了貧富差距,但這部 份我認為是政府在教育與就業政策上尚未做出適當的應變與調整,中 產階級依然擁有其廣大的需求其重要性,只是關鍵在於你是否擁有真 正屬於自己的專業與核心價值。專業與核心能力並非金字塔尖端的人 才必須具備,只要你還生存在這個社會,你也必須擁有。 教育是百年大計,並非兒戲。看見政府高層及杜老爺對教育看法如此 反覆,朝令夕改有如兒戲,除了憂心國家的未來,對於當今台灣缺乏 競爭力及遠見的政策,也不感到意外了。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