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4/05/09 新竹舊城區之旅(2之2)>新竹市影像博物館、百年建築新竹州廳(新竹市政府)、新竹市消防博物館、北大天主堂、百年建築新竹市美術館、新竹市二二八紀念碑、新竹第一街
2024/06/01 20:18:07瀏覽351|回應0|推薦17
我們今天的『新竹舊城區徒步旅行』,中午用過餐,繼續我們下午的行程。

下午的第一個景點,是「新竹市影像博物館」。原址啟用於昭和8年(1933年),當時名為「新竹市有樂館」,是全台灣第一座具有冷氣設備的戲院

「新竹市影像博物館」的建築外型,有古羅馬建築特色,又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牆面的裝飾花紋,乃是1933年保存至今,仍具韻味。

「新竹市有樂館」於二戰後改為「國民大戲院」,經營多年後,於民國80年(1991年),因不堪虧損而歇業。後於民國89年(2000年)整修後,以博物館的新姿態落成啟用,成為多功能的表演劇場。

開館時間為週二至週四的上午9:00到晚上5:00;週五至週日則到晚上9:00,免費參觀。

每週二及週四下午1:30,都有免費的電影欣賞。我們決定先轉到「新竹市政府」,回來再來欣賞,今天放映的是一部記錄片《愛別離苦》,時間長約77分鐘。放映的時間及片名,可上【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FB粉絲專頁】查詢。

逛完「新竹市政府」,再回來參觀,館內大廳的玄關櫥窗,是「國民戲院」時期的售票處,現行擺著兩台民國四十年代(1950年代)的「碳精棒放映機」

這兩台「碳精棒放映機」是在雲林虎尾老戲院的破銅爛鐵中所尋獲,移送至此展示。這種放映機,當然與現今的電子放映機迥異,需投注大量人工撥放。

凱文讀大學時所參加的社團,每年都會假借『電影義演』之名,行籌措社團基金之實。當時就是在新竹市區放映電影,不確定是否就是在此義演?畢竟已經是40多年前的往事了,當時就是用大黑盤膠捲及舊型放映機撥放的。

過去的放映機常有”斷片”的窘況,放映師須隨時留意播放的順暢性,遇到”斷片”的情形,便需要緊急更換影片膠卷(我們的電影義演,則是直接用膠帶連貼後續撥),加上放映環境不佳,當時的放映師的確是相當辛苦的工作。

玄關櫥窗內,還有過去戲院會印製當期上映電影的廣告單,稱為「電影本事」,如同現今部分戲院會看到的「酷卡」,主要是提供觀眾了解上映電影的劇情故事原型或情節大意,有時也會夾雜劇照、報導影評、演職員表等。

進到座位區內,目測約有200個座位,設備看起來相當新穎。

服務人員在向我們介紹戲院的特色。

這幅彩繪照,是某年新竹市的電影展後,一位畫家畫出當時參與的電影人士。服務人員讓我們猜猜看是誰,凱文猜到第一排的許不了、脫線,第二排的王滿嬌及朱延平導演,其他的就喊不出名字了,這題應該只適合上了年紀的民眾。

座位區的座位看起來都很大、很舒服。

我們就座準備欣賞今天的電影《愛別離苦》,順便吹吹冷氣、消消暑。

短暫先離開「新竹市影像博物館」到「新竹市政府」時,在中正路與中央路的路口,有座像碉堡的崗哨亭,沒看到說明牌,不確定它的歷史或典故來源。

崗哨亭的對面,就是「新竹市政府」。「新竹市政府」的主建築,乃是日本時代的「新竹州廳」,於大正14年(1925年)興建、次年(1926年)完成啟用,之後持續增建或改建,成為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政府」的正門廣場,有一座「新竹開拓二百八十週年紀念碑」,紀念碑是在民國61年(1972年),未分家前的新竹縣各界,為慶祝蔣總統連任而立,由當時的嚴家淦副總統於紀念碑正面上額親自題字。

紀念碑下端的紀念碑文,主旨為講述先民開闢新竹的過程。如果以1972年往前推溯280年,應為康熙30年(1691年)。

「新竹州廳」是一棟二層樓廳舍,是座百年建築,相較於原「台中州廳」及「台南州廳」,是唯一仍在使用中的市政府。建築主體以紅磚建造的和洋混合風格為主,正面入口處有雙柱設計的玄關門廊。

建築主體正面寬廣,左右對稱精緻,一樓有拱形外牆,二樓上方有兩個小塔樓(三樓),整排的日式黑瓦斜屋頂;後方不遠處,就是「東門城護城河」。

「新竹市政府」建築,不論是主體牆柱,或是廣場地板,都是以紅磚築構,相當迷人;整體狀況保存得相當好,已於民國87年(1998年)被列為【國定古蹟】

入口處粗壯的石柱上,還掛著【中華民國臺灣省新竹市政府】的金色招牌。

二樓及三樓(小塔樓)的配置圖,「市長室」就在二樓正中央處。

一進到一樓大廳,就可以感受到洋式的拱廊及羅馬式石柱,十分氣派;還有復古的燈飾,又顯得典雅。

一樓各行政處室的辦公室長廊,有挑高的白色拱門。

還有整排日式建築常見的、容易上下拉動啟閉的木構長窗『平衡錘上下拉窗』,採光特好,往外可以有好景觀。

木構長窗的最上面可以單獨拉起,強化通風功能。

日本時代常見的磨石子復古樓梯,通常也是高級宅第或官方建築才會有此設計。

一樓大廳有一櫥窗,擺放著新竹市政府近年來的城市交流成果。

與日本岡山市締結『姊妹市』20周年(2003年簽盟)的交流。

今(2024)年,日本福岡縣大牟田市的「中央獅子會」拜訪新竹市政府致贈的禮物。

去(2023)年,新竹市政府赴『姊妹市』美國加州庫比蒂諾市(Cupertino)考察時的留影。

剛剛從外部看到的外牆拱形窗戶,這回從裡往外看的場景。

我們到的時候,還沒下午1點,還是市政府員工們的休息時間,整座市政府靜悄悄的,連來洽公的民眾都沒看到半個,顛覆了凱文的印象及認知。

接著要從大廳正對面的樓梯往二樓走,非常有古典風味的一座樓梯。

二樓樓梯正上方就是市長辦公室。

樓梯轉角的石柱非常經典。

市長室門口有警衛看著,我們就不要造成警衛先生的困擾了。

揣摩市長走出市長室,看到正前方的景觀。

在國定古蹟的辦公室內上班,頗感幸福,連廁所都『古色古香』呢!

我們離開「新竹市政府」,先回到「新竹市影像博物館」,接著轉往就在市政府對面的「新竹市消防博物館」。這裡原本是新竹市消防局的辦公處所,是全國首座的消防博物館,目前已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可惜,「消防博物館」目前正整修中,預計休館至民國114年(2025年)年底。

依照「消防博物館」官網顯示,博物館內的展示品及活動相當豐富多元:
1樓,展示早期的消防車、救災器材,還有滅火/火場逃生/地震的體驗區;
2樓,展示心肺復甦術(CPR)訓練區、消防人員出勤時之滑杆、互動式電腦、消防器材及宣導品、多媒體放映、動態救災模型等;
3~6樓,則展示各種防災資訊及鐘樓之特色介紹。

「消防博物館」的建築物,興建完工於昭和17年(1942年),是現今全台保存最完善的早期消防建築物,地上2樓、鐘樓6樓高,是當時全新竹最高的建築

「消防博物館」旁邊還有一口古井。

此古井地下水,是早期消防救災用的水源。隨著年代的演進,自來水公司普設消防栓後,古井逐漸功成身退,因本身極具文化資產價值,故保留至今。

古井旁邊,則是古早的「汲水幫浦」。

消防栓、汲水幫浦、古井,依序排列於「消防博物館」旁,形成特殊的景觀。

也離「新竹市政府」不遠,位於中正路和北大路口的「聖母聖心主教座堂(北大天主堂)」。「北大天主堂」落成於民國46年(1957年),乃經當時的主教費濟時神父規劃,創建,過去曾是一處軍事用地(日本時代為日本憲兵隊分隊)。

「北大天主堂」有哥德式的建築風格,立面左右對稱、宏偉聳立的兩座尖塔(高90呎),為新竹重要的地標。入口的上方,還有精緻的彩繪玻璃,據說夜間螢光燦爛,更顯輝煌。

「北大天主堂」有英文的彌撒時間,也有兒童的彌撒時間,自然也是新竹人的信仰中心。

轉到離「新竹市政府」也不遠的「新竹美術館」。本棟建築建於大正14年(1925年),當時為「新竹街役場」,昭和5年(1930年)改為「新竹市役所」,功能都類似現在的「新竹市政府」,已有百年歷史。

二戰後,這裡一度成為「新竹市戶政事務所」,民國90年(2001年)被公告為【市定古蹟】。經整修後,民國96年(2007年)改為「新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民國105年(2016年)再轉型為「新竹市美術館」,成為當代藝術展覽空間。

「新竹市美術館」有著紅磚外牆及傳統長方形直立窗,大門外有羅馬式的拱門;拱門上的中央有緞帶冠環石雕,兩旁則有對稱的七連環垂帶及花葉紋飾,相當有特色;屋頂是日式的傳統黑屋瓦,還有通風採光兼具的「老虎窗」。

「新竹市美術館」有不定期的藝術展覽,今天(5/9)展出的是《美的榮耀》畫展。

木造拱型大門。

開放時間為每天09:00~17:00 (週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新竹市美術館」的歷史沿革及建築演進介紹。

現行「新竹市美術館」的運作簡介及館舍宗旨。

建築特色及圖片介紹。

一樓展區有七位新竹在地作家的創作,可以在展間的座位區閱讀他們的書籍。

準備上二樓《美的榮耀》畫展的展區了。這座樓梯,若與「新竹州廳(新竹市政府)」的樓梯相比,著實遜色許多。研判是原本建築上二樓的樓梯已毀,而改搭此沒有古蹟價值的鐵梯替代,顯得有些突兀。

新竹美術百年發展及本次《美的榮耀》畫展源起的介紹。

新竹在地的畫家之作,有不少是新竹幾個景點、古蹟等的寫實畫作。

八位出身新竹的畫家介紹,其中的李澤藩畫家,是【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的父親。

「新竹市美術館」的後側外觀。

「新竹市美術館」的旁邊,靠近「護城河親水公園」處,有一座造型特殊的「新竹市二二八紀念碑」。這座落成於民國90年(2001年)的紀念碑,顧名思義,當然是為了紀念「二二八事件」而設立的。

紀念碑旁的「迎曦橋(舊稱「旭橋」)」,是當年「二二八事件」死傷最慘重的現場,紀念碑因此設立於此。事件當時正逢木棉花開花的月份(3月2日),因此紀念碑下有一面玻璃,上面刻著黎子松先生所撰寫的新詩《南方的木棉花》。

紀念碑高約14.4公尺,材質為鋼構融合玻璃管柱,以三根管柱代表各族群共融並立;管柱指向事發地點「旭橋」,柱頂彎曲象徵著向受害者致意。

我們隨後到「新竹城隍廟」附近買了「竹塹餅」,回程,經過中央路一排九連棟的紅磚街屋,精緻典雅的兩層樓建築;其中位於平和街口的這間,是光復初期新竹城內最早設立的茶行之一「泉香茶行」,紅磚上有『清光緒六年』的字樣。

「泉香茶行」原本經營雜貨店,創辦於清光緒6年(1880年)。大正6年(1917年)改建,而後開始經營「泉香茶行」。「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於2014年出刊的《停泊棧》雜誌,有「泉香茶行」老闆徐慶元老先生及茶行的故事。

經過這條位於新竹市東區東前街36巷的「新竹第一街(暗街仔)」,這是新竹平原開墾的起點。

依據《新竹縣誌》記載,開墾竹塹(古新竹)的第一人,是來自福建泉州、帶著180餘位親族、鄉民進入竹塹開墾的王世傑,時間約為康熙30年(1691年)。當時便是以「暗街仔」為核心,開墾新竹平原,因此被稱為「新竹第一街」。

回到「新竹火車站」,天色已晚,準備搭車回家。


一整天的『新竹舊城區徒步旅行』,收穫滿滿。真心感覺新竹市是一個文化豐富的宜居城市,是一個進步的城市,有機會還要常到新竹走走。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vin218&aid=18067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