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25 17:59:12瀏覽11248|回應0|推薦12 | |
凱文今天要參加「雄獅旅行社」推出的「阿里山火車-森林導覽列車一日遊」的行程,由嘉義至奮起湖來回。
↓這組行程,有三種選擇,可以選擇只搭『上行(嘉義->奮起湖)』,也可以只搭『下行(奮起湖->嘉義)』,凱文選擇的,則是嘉義<->奮起湖來回的行程,期間會停留幾個車站,下車後會有導覽。早上就在「嘉義火車站」報到。
↓「嘉義火車站」是台鐵百年車站之一,啟用於1902年。車站內有一面紀念台鐵駐警李承翰英勇殉職的紀念碑,李承翰於民國108年(2019年)於火車上處理補票糾紛,遭旅客以預藏的兇刀刺中要害,仍奮勇壓制兇嫌,最後因失血過多殉職。當時李承翰即於「嘉義火車站」上車處理而遇害。
↓回到我們的行程。凱文一早先去「嘉義公園」逛了一圈,回來正好趕上09:15的報到。報到後才發現,只有凱文與另一位遊客是獨立報名的,其餘要搭這班車的,都是「雄獅旅行社」的團體行程遊客。報到領了相關資料後進月台。
↓「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共設有20座車站,因天災毀損,目前「十字路車站」與「神木車站」間並未開放通行。我們今天的行程,從「嘉義」出發後,會於「樟腦寮車站」及「梨園寮車站」停靠,最後到達「奮起湖車站」;回程從「奮起湖車站」出發,會停靠「交力坪車站」及「竹崎車站」,再回到「嘉義」。(翻攝自阿里山林鐵官網)
↓這是今天預計的行程表(翻攝自雄獅官網)。因為是「阿里山林鐵」配合「雄獅旅行社」所開的專車,因此與一般「阿里山林鐵」於各車站只停靠幾分鐘上下車不同,我們這班車並非站站都停;而停留的幾站,都有比較充裕的停留時間可以導覽及參觀。
↓「阿里山森林鐵路」又稱「阿里山林業鐵路」,走的是窄軌,與台鐵走的寬軌不同。起站「嘉義車站」與「嘉義火車站」共站,而且,早期這裡也是「台糖鐵路」的「嘉義站(已廢止)」,是台灣第一座『三鐵共構』的車站。
「阿里山森林鐵路」於【日治時代】為了運送山上砍伐下來的木材而建,大正元年(1912年)起,由嘉義站開始陸續分段通車(嘉義還曾因此稱為「木都」)。後來成為山地居民上、下山及運輸生活物資的主要工具,又因發展觀光,延伸至目前阿里山地區,全長約71.6公里,為世上著名的登山鐵路之一,也是亞洲最高的窄軌登山鐵道。
↓因為高山鐵路的珍貴,「阿里山林鐵」還與日本、印度、瑞士、英國、斯洛伐克等國的登山鐵路成為『姊妹鐵道Sister Railways』(相關連結)。我們就曾在瑞士-策馬特的火車站看到這個令人驚喜的臺鐵與阿里山林鐵的招牌(相關連結)。
↓這是我們今天要搭的列車,是「阿里山林鐵」第七代的柴油機車頭,共有五節車廂。很特別的是機車頭竟然是在後頭,後來詢問過導覽員,「阿里山林鐵」的機車頭永遠都是朝著「嘉義車站」的方向。
↓車廂有「雄獅旅遊」的標籤,很像以前去瑞士搭高山景觀的頭等車廂,旅行社包下車廂後,「瑞士國鐵」特別於車廂外貼上旅行社的名稱,有一種虛榮感。
↓遊客陸續上車,凱文被編在第5車廂,其實就是最前面的車廂。左邊這一位,是我們這個車廂的專業導覽員鍾先生,全程都有耳機導覽。
↓凱文是獨立報名的,旅行社就安排凱文坐在第一個位子,加上機車頭在後頭,正好方便觀察駕駛室內裝,並能直視前方的風景,真是賺到了。
↓這是這次行程的乘車證書、明信片及紀念車票。
↓小火車於09:30準時從海拔30公尺的嘉義站出發,車速約在20~30公里緩慢而行。一開始都緊鄰著民家行駛,很快地就開始進入田野,經過一大片中南部常見到的鳳梨田,鳳梨正要進入成熟期。
↓火車陸續經過「車庫園區(火車維護場所)」及「北門站(整修中)」,接著經過「鹿麻產火車站」,這裡有四棟建築物,分別是1號的「煙樓」、2號的「火車站主體」、3號的「站長室」及4號的「廁所」。
↓經過「竹崎鄉」,左方看到的是「竹崎市集」,「花旗木」正盛開粉紅花朵中,更遠處則是著名的「竹崎親水公園」。而由於有不少山坡地形,且多竹林而稱為「竹崎」,沿途也的確陸續看到好幾件竹編藝術作品。
↓在接近「竹崎車站」時,導覽員向大家說明車務人員(替代役)手中拿的這副圓弧形線圈。原來「阿里山林鐵」全程除車站外,都是單線軌道、雙向通行,因此控制上、下行就非常重要,同時間只能有一列火車行駛於單一區域軌道上。
↓「竹崎車站」到了,列車以極慢的速度通過,通過時,車務人員便與車站服務人員互換手中的圓弧形線圈,做為確認可通行的依據。交換時,也會附上資訊交換及通知事項,例如:幾K到幾K間有施工、哪個地區天氣惡劣等,稱為「通券交接」。
↓過了「竹崎車站」後,經過這段『三角換線』路段,當有需要調換車頭方向時,便是利用這裡的軌道轉向的。台鐵『山線』的「成功站」與『海線』的「追分站」之間,也有這樣一段造型類似的連接道。
↓「竹崎車站」前,基本上都算是平地路段,過了「竹崎車站」後,火車開始爬坡,沿途經過不少竹林,而我們這個車廂是最前面一節(第5節),因此常可看到火車曲折蜿蜒行進的美景。
↓經過了「木履寮車站」。「木履寮」又稱「木屐寮」,早期這裡盛產鵝掌柴(江某),而鵝掌柴的木材質地輕軟密緻,是製作木屐的好材料,而得名「木屐寮」。
↓凱文得"地利"之便,常可透過駕駛室的玻璃,透視觀察列車行駛的風景。
↓明顯可以感受已經爬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遠眺嘉義市郊的風景,只可惜今天的霧霾稍重,視野略受影響。眼前看到的樹木,都還是「熱帶林」的植物。
↓前方即將抵達我們今天的第一個停靠站「樟腦寮車站」。
↓「樟腦寮車站」到了,這裡過去以出產樟樹及樟腦油而得名。
↓「阿里山林鐵」沿線許多小站,因為沒有設置月台,因此上下車須走這個活動的鐵梯,考驗駕駛員停車定位的功力呢!
↓「樟腦寮車站」介於「木履寮車站」與「獨立山車站」間,海拔543公尺,我們已經上升超過500公尺了。
↓「樟腦寮車站」旁邊有幾戶人家,有賣在地的肉粽,還有上阿里山沿途常會看到的山粉圓、野生愛玉、芥末(山葵)醬等,對了,還有草仔粿。
↓導覽員帶我們先沿著鐵軌往前面走(這是特定包車導覽團體經過特許才有的活動)。因為平日的「阿里山林鐵」早上只有一班『上行車』,已在我們前面先開出,而且沒有『下行車』,因此,可以讓我們的導覽行程行走鐵軌。
↓我們要經過編號第20號橋(「樟腦寮鐵橋」),橋的長度及海拔都不是重點,而在於橋的高度。
↓「樟腦寮鐵橋」於民國97年(2008年)因地層滑動,路基掏空,重建過後於民國100年(2011年)完工通車。橋墩共有10根橋柱,都是先打樁入岩盤5公尺後再立柱,因為地處偏僻,重機具沒辦法進來,幾乎都是透過人工下去挖(少部分炸藥),困難度極高,是這座「樟腦寮鐵橋」珍貴處。
↓從橋上往對面望過去,是列為【台灣小百岳】的「獨立山」。紅色箭頭處,是我們晚點開車後,會經過的環山路段。而從「樟腦寮車站」道「獨立山車站」這段,是我們這次行程中最大的亮點。
↓這段路要從編號【2號隧道】開到【12號隧道】,海拔落差約200公尺,採『螺旋線式』地爬升,以增加長度、減少陡度,形成很複雜的線路圖。(翻攝自阿里山林鐵官網)
↓放大來看,由下而上,列車先採『馬蹄形順時針』方向繞三圈,再採『反8字』方向駛出,技術工法真是巧奪天工的曠世設計,令人驚嘆!(翻攝自阿里山林鐵官網)
↓從橋上往下望,是高約100公尺的斷崖,可以想像當初建造這座橋的驚險與艱辛。
↓橋的盡頭就是【2號隧道】,待會兒就是要從這裡進去,開始螺旋狀的爬升。
↓各車廂的導覽員及導遊充當攝影師,幫大家留下倩影。
↓凱文也順勢留下紀念。
↓「樟腦寮車站」是一座特殊的『折返式車站』,火車必須先從左方的軌道駛過來,並繼續前行,而後再倒退由右方的軌道進入車站,而且要人工先下來切換「轉轍器」,控制軌道切換後再行駛。
↓這裡的鐵軌枕木也很特別,下方共用的是鐵製枕木,右線是舊式的木頭枕木,左線則是新式的水泥枕木,形成『三合一枕木鐵道』的特殊景象。
↓我們的(上行)列車,是從左側較低的軌道駛過來,再往右側較高的軌道倒退進入「樟腦寮車站」。晚點會再從右側的「樟腦寮車站」開出來,繼續上行。
↓又走回車站。
↓「樟腦寮車站」這裡,是「獨立山步道」的起點。「獨立山步道」大致上就是環繞在「樟腦寮車站」與「獨立山車站」間的步道,全長約3.5公里,有部分路段還與鐵道並行,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到黑色虛線的鐵道蜿蜒的行進方向,一定要再找個機會來爬爬看。
↓前方階梯上去,便是往「獨立山步道」的入口。
↓車站附近有攤商販售各種農產品,我們的行程也有包含品嚐「草仔粿」,旅行社正洽買中。「草仔粿」餡料有蘿蔔絲、香菇、肉末等,都是每天新鮮手工製作,滋味還不錯。
↓導覽員帶著我們走一小段鐵道旁的步道,遠方山頭林立。
↓「樟腦寮」原本的樟樹,在日治時期幾乎都被日本人砍光了,火車旁邊的一排樟樹,是光復後新種的,讓遊客可以回味當年台灣樟腦王國的盛況,聊勝於無。
↓小站得天獨厚,植物生長得很好,左上的「燈籠花(風鈴花)」、右上的「黃蝦花」正盛開中;還有左下的「咖啡樹」,不知道有沒有收成?符合經濟效益嗎?右下則是在中高海拔地區常見到的「十大功勞」。
↓「樟腦寮車站」遺世獨立,尤其平日遊客不多,慢慢走,可以享受它的清淨祥和。
↓我們在「樟腦寮」待了半小時多後上車繼續上行,經過「樟腦寮鐵橋」,再從火車上往下探望深谷。
↓接著從【2號隧道】開到【12號隧道】,火車經過『螺旋線式』的爬升,繞三圈再『反8字』駛出(其實人在列車上無法明確感受到),約10分鐘,來到海拔743公尺的「獨立山車站」,與「樟腦寮車站」海拔落差剛好200公尺。
↓「獨立山車站」平日出沒的遊客不多,卻看到有一位遊客在車站內,是在等車嗎?我們的專車不停靠此戰;上行的車班早已過去,下行的車班要下午才會來呀!或許只是爬「獨立山步道」上來,在這裡休息的吧?
↓繼續往前,在導覽員的提點下,拍到了這張難得的照片。海拔800公尺以下稱為「熱帶林」,800~1800公尺稱為「暖帶林」,1800公尺以上稱為「溫帶林」。這裡正好是「熱帶林」與「暖帶林」的交界處,代表我們的海拔已經來到800公尺以上了。
↓來到了我們的第二個停靠站「梨園寮車站」,目前此車站定位為『招呼站』,並未設立站務人員,而且是一個開車無法到達的車站。
↓「梨園寮車站」海拔904公尺,介於「獨立山車站」與「交力坪車站」之間。
↓列車剛剛就是先通過這個「第15號隧道」才到站的。
↓隧道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確,我們主要是看隧道旁邊的這一座木雕作品。設計師試圖構築一處等候夜晚來臨的「月之台」,如同日本動畫《となりのトトロ》下雨場景中,龍貓頭上的蜂斗菜葉,有著與芋葉、竹葉相同柔韌、輕盈的特色。
↓每年4~5月的傍晚,大量的螢火蟲會在這裡出現,「梨園寮車站」旁邊這個隧道口,便會閃耀光芒,宛如『螢河鐵道』。
↓可惜我們是白天來的,下次有機會傍晚來,定能沉浸在這如夢似幻的美景中。
↓凱文在軌道旁注意到了這塊紅白各半的石樁,納悶著它的用途。
↓經詢問駕駛員,原來「阿里山林鐵」不像台鐵幾乎全程自動化,這裡很多都還是人工控管的,而且沒有月台,這個石樁就是讓駕駛員控制靠站時不能逾越的界線。
↓我們只在「梨園寮車站」停留約15分鐘,便準備上車繼續前行了。
↓就在駛離「梨園寮車站」不遠處的右方,有一片看起來荒蕪的草地上插著一塊小小的牌子「見晴台」。原來這裡是「梨園寮車站」最具歷史價值的景點,日治時期的日本昭和太子及後來的先總統蔣介石都曾在此停留賞景,據說可以眺望嘉南平原,欣賞日出、雲海美景。不過,前方已荒煙蔓草,景觀有限了。
↓海拔進入「暖帶林」,兩旁開始出現茶園,這就是傳說中的「阿里山茶」吧?
↓列車又經過下一個車站「交力坪車站」,這裡的海拔是997公尺。
↓「交力坪車站」是沿線各車站中少數比較有人氣的車站之一,我們預計下午的『下行』行程才會在這裡停靠。
↓又在指導員的提點下,拍到了左側的這個難得的「海拔1000公尺」標示牌。
↓再經過「水社寮車站」,海拔1186公尺了,是我們『上行』行程終點站「奮起湖車站」前經過的最後一個車站。
↓「水社寮車站」原名「水車寮車站」,據說日治時期這裡種了許多漆樹,日本人依水車運作的原理,利用水力和木杵重複搗壓來提煉漆膠,因而得名。車站附近有少許住家及商店,還有民宿。我們經過時,還有不少遊客與我們打招呼。
↓海拔越來越高,越能感受層層山巒的壯麗。
↓在群山峻嶺間,竟有兩條超長的電纜線跨越山頭,蔚為奇觀。
↓經過將近3小時的行程,我們終於來到行程的終點站「奮起湖車站」。
↓下了車,已經中午12:30。「奮起湖」並沒有湖,而是地形像是四面高、中間低的湖,又像一個閩南語說的「畚箕」,因此舊名為「畚箕湖」。
↓「奮起湖」海拔1403公尺,是「阿里山林鐵」沿線最熱鬧的村落,附近的景點相當多,我們要在這裡停留90分鐘。
↓一下車,各車廂的服務人員忙著招呼團客。
↓「跟我來」,我們要隨著旅行社人員去吃飯了。
↓畢竟是山區,地形高低起伏在所難免。循著階梯往下,經過「老街」。
↓難得「老街」沒什麼遊客,都去吃飯了嗎?
↓商店街倒是不少人潮,沿途看到許多在地名產、美食。可以想像這裡假日擁擠的狀況。
↓到了旅行社這次幫我們安排的餐廳,我們中午就是要吃著名的「奮起湖便當」,門口就有一個大的便當盒當招牌。
↓以前搭「阿里山林鐵」上阿里山,每到「奮起湖車站」都正值中午時分,遊客便會買在月台兜售的便當果腹。不料,「阿里山公路」1982年通車後,遊客到阿里山多以公路取代鐵路,奮起湖的人氣盪至谷底。後經照片中的林先生努力將「奮起湖便當」成功打進7-11銷售,才重新打響「奮起湖便當」的名號。
↓店裡面有好幾種便當可以選擇,凱文憑旅行社發放的便當券,領了一個便當。
↓就在這個散客用餐處享用午餐。
↓內容還不錯,飽餐一頓後,備好體力,準備走訪奮起湖各個景點及下午的行程。凱文後來上火車後才發現,忘了到旅行社指定的另一家店領取愛玉冰,無緣享用,可惜了。
※※※
【雄獅旅行社-阿里山火車|森林導覽列車半日遊/一日遊】:官網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