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10 01:48:54瀏覽4247|回應0|推薦2 | |
《玫瑰的名字》
我買的是皇冠新譯版本,兩年前就入手,但每回總到第七十頁左右阿德索走進教堂、花兩、三頁鉅細靡遺地描寫拱門上的雕刻時,就無以為繼。今年艾可先生去世,我才又將這找了出來,花了整整三個月時間才將書看完。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進入門檻有點高。第一是,人物名字超長,小弟我算是已經很習慣英語作品人名,但碰到一堆義大利、日爾曼、法國人名混在一起,還是覺得很苦手;第二是背景陌生,十四世紀初北義大利的修道院,作者的場景描寫極細膩,各種雕刻、手抄本的泥金畫飾等等,小弟我在歐洲也逛過許多教堂修道院(基本上我每到一村就會去那裡的教堂坐一下,和在台灣逢廟必拜差不多),也在聖加崙修道院中看過手抄本,但對書中很多場景仍無法想像,與故事也就有了個距離;第三是譯筆卡卡的,讀起來不夠流暢。
不過跨過這門檻後一切就豁然開朗,詭異的謀殺,宗教的辯論,中世紀修道院獨有的氛圍,宗教政治鬥爭的壓力,是一本很特別的小說。
故事發生在1327年,「亞維農教廷」時代,教廷和帝國之間仍為了誰是俗世的最高統治者爭執不斷。先說帝國,13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七世過世,帝國陷入內亂,七名選帝侯在同一天選出兩名皇帝,一邊是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公爵的腓特烈,另一邊是盧森堡家族、巴伐利亞公爵的路易,內戰進行到1322年以路易勝利做收,是為神羅皇帝路易四世。
教廷方面,1302年,教宗克勉五世拒絕前往羅馬,他留在法國影響範圍的亞維農(他是法國人,原波爾多主教),開始了亞維農教廷時代,從此之後,教廷事務便受到巴黎的法國國王的影響。繼任的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同樣是法國人,他一方面留在亞維農享受法王的庇護,一方面又主張教廷才是神聖羅馬帝國世俗事務最高的統治者。這不可避免地與新皇帝路易四世起了衝突,1324年若望二十二世直接開除路易四世的教籍。
不過這已經不是一百多年前皇帝還要去跟教宗懺悔的年代了,路易四世根本不理會亞維農教廷,他依傳統行軍到羅馬,從羅馬貴族手中接過神羅皇帝的皇冠(本來應該是要由教宗加冕)。而且他手上還有一個對付教宗的武器,13世紀興起的行乞修會。
方濟會是中世紀天主教改革的一支宗派,他們主張「基督貧窮論」,修士不應該有任何財產,才能最接近基督的旨意。義大利人聖方濟在13世紀初創立這個修會,規模快速擴大到超過三萬人,隨著時間發展,方濟會中也出現分支,部分「屬靈會」支派堅持極度貧窮論,抨擊教廷擁有的大量財產,1311年,亞維農教廷宣告屬靈會為異端並加以迫害,神羅皇帝則是就將屬靈會納入麾下,做為對抗教廷的精神武器。這讓方濟會總會相當為難,最初他們與教廷合作,把幾個屬靈會的修士送去亞維農受刑,但後來再度確認「基督貧窮」的理論底線,使屬靈會重納入體系中。
和教廷、帝國、修會同時的還有俗世的宗徒運動,在《玫瑰的名字》中最重要的就多奇諾弟兄,他不是修士,是北義大利的信仰領袖,聚眾數千人,宣揚貧窮觀念,反對教廷,他和他的徒眾佔領一處山地,打劫屠殺不服其教義的村鎮,在1307年被一支十字軍所消滅。
《玫瑰的名字》故事便是發生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那年若望二十二世召見方濟會總會長米克雷,但方濟會的人怕這是個鴻門宴,建議米克雷以路易四世使節團的身份前往,並且讓皇帝使節團與教宗使節團先在一個中立的第三方會面,也就是故事中的修道院,那是間位在義大利北部的本篤會修道院,本篤會強調隱修和勞動,所以和教廷、和皇帝沒有衝突,也因此會有巨大的圖書館,和一堆整天抄書的修士(因為抄書也算勞動)。
故事的偵探威廉是個方濟會修士,是路易四世身旁的所謂「帝國神學家」,他做為皇帝使節團的先遣隊來到修道院,卻發現修道院裡發生離奇的連續殺人事件,院長擔心教廷使節團會藉機發揮,使法國的武力介入談判,因此希望威廉可以盡速找出兇手。
我想有這些基本的背景認識會比較容易融入故事。《玫瑰的名字》不僅「背景」設定是中世紀,連「內涵」都是中世紀,大量篇幅用在神學辯論上,例如「基督是曾擁有財產」、「基督是否發笑」、「天主的真意是否透過詭異的泥金繪所傳達」等等,對二十一世紀、非義語的異教徒來說並不親切,但命案的真相又隱藏在這些辯論之後,因此讀者著實要花點功夫。
推理部分也是很「中世紀」,修道院一定到處都是密道、如迷宮般的圖書館、令人產生幻覺的自動防禦機制、匪夷所思的殺人手法,放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我們就不會太計較那些詭計的可行性,就像我們讀武俠小說時不會在意在寶藏上塗毒藥,幾百年後竟還可以令人瘋狂一樣。
一本相當特別的作品,歷史的深度強過推理的精彩,或許我會試著去北義找看看有沒有那座被燒毀的修道院的遺跡。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