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6/03 15:08:08瀏覽1390|回應3|推薦17 | |
近日一句「很多孩子走了」在台灣引起廣泛爭議。對此,律師呂秋遠直言,這就是意圖讓父母們恐慌的謠言,並指出,沒有人說,不能評論孩子重症的數目是多是少,因為那本來就很主觀,但是,不要散布謠言,因為真的會有人信,而且很信。會造成一個充滿恐懼與仇恨的社會,而且是不明究理的恐懼與仇恨,那是最可怕的環境。
•參考新聞連結:呂秋遠:「很多孩子走了」就是謠言 (yahoo.com)
台灣有很多孩子,因為這波Omicron疫情而走了!這是謠言嗎?
當然不是,這是事實!
1.10個兒童死了,這是事實!
2.Omicron對兒童不友善(與新冠初始病毒株不同),這也是事實!
3.Omicron傳播速度快和突防能力強,這更是事實!
所以,基於以上這些事實,難道不應該提醒大家要對這波的Omicron疫情,感到"戒慎恐懼"嗎?
散布不實謠言,製造大眾"恐慌",這是不對的。 但如果是基於事實,警示大眾要知道"恐懼",這是合乎情理的。
至於,蔡英文總統說要"戒慎不恐懼",當成笑話聽聽就算了!
不懼何從戒慎? 缺少了對Omicron病毒的畏懼之心,恐將輕忽防疫而導致悲劇發生。 因此,要"戒慎恐懼但不慌亂",才是真的!
不過話說回來, 要國人"不慌亂"的前提是民進黨政府要能夠"真正地"超前部署,要防疫政策有防疫政策、要藥品有藥品、要口罩有口罩、要疫苗有疫苗、要快篩試劑有快篩試劑、要緊急呼吸器有緊急呼吸器、....。 政府一切都"胸有成竹"並做好準備,方能呼籲民眾"心中不慌"!
但是,民進黨政府從防疫政策、醫療藥品、口罩、疫苗、快篩試劑、緊急呼吸器、...等等,哪一項有"超前部署",讓國人放心過?
再談,恐懼是什麼?
它是一種人類及生物的心理活動狀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恐懼是人們正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是一種強烈壓抑的情緒體驗。恐懼,也就是「害怕」,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我們要知道,恐懼並沒有什麼不好。
很多時候會聽人說:「如果我沒有恐懼就好了。」甚至有一些話像「你這個膽小鬼」,好像膽小是不好的。其實,這些都是對「恐懼」這種情緒的誤會或者誤導。
恐懼是有它天生的功能的,如果不懂得恐懼,我們人類可能就少了生存的可能性。
比如我們看到蛇,會恐懼,會害怕,於是會躲開,這樣才能確保生命不受威脅。比如我們看到爆炸,會恐懼,於是會逃離,如此才能保障我們生存的機會。
所以,對當下發生的威脅如果你不恐懼──比如面對老虎你不恐懼,反而靠近牠,那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恐懼是對當下威脅的自然反應,當威脅解除時,恐懼自然會消失,恐懼並不會困擾我們的生活,相反地,它還會保障我們的生存。
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恐懼,甚至感謝恐懼。
《詩經.小雅.小旻》
結論: 一、不要散布謠言,但也請不要害怕說出事實。
二、面對"Omicron病毒"而心生恐懼,沒有不對。 但是"綠色網軍出征"和"民進黨政府箝制言論的查辦威脅"讓民眾心生恐懼,這才是不對的。
三、最可怕的環境,不是現今Omicron病毒橫行的台灣。 而是對民進黨政府防疫失敗感到"憤怒",卻又不敢明言的"恐懼"與"無奈"環境。
四、套句外交部長吳釗燮的話。
不用擔心觸怒民進黨政府, 他們因生氣而喊查辦,就代表你可能說對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