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08 15:46:55瀏覽4138|回應4|推薦19 | |
評論也可很(類)「論文」,格式要求不拘,但論文的某些要求,寫評論應遵守,才不致有雞同鴨講的情形。所以,本文要再次強調「操作型定義」的重要性,並以此探討兩岸防疫「動態清零」和「動態共存」之別。
一、「操作型定義」:
1.以爬山為例,常會聽人問「山頂到了沒?」,總有人回說:「快到了」。可是走著走著,又走過了千山萬水,但是目的地怎麼還是那麼遠。此時,那些一直在問「快到了沒?」的人,心裡總是犯嘀咕地,不斷埋怨那些說「快到了」的人,真是騙子啊! 其實,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概念」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有人對「快到了」的認知是10分鐘,有人是1小時。
2.同理可證,如今台灣因為民進黨政府防疫政策之改變,所引起的諸般社會亂象與爭議,皆源自於此。
3.請問,台灣的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有為「與病毒共存」下一個明確的「操作型定義」嗎?
如果你認為是「有」,那麼請告訴大家,要與病毒共存到甚麼程度?共存到甚麼時候? 或者是更嚴肅一點,要與病毒共存到死多少人?
如果你認為「沒有」,那麼大家無所適從,是要怎麼個「與病毒共存」法?
4.這有需要醫生來告訴你:"與病毒共存絕非簡單之事"嗎? 答案:當然是不需要! 在「朝令夕改」和「昨非今是」的民進黨雙標政府執政下,台灣民眾沒被搞到精神分裂就已經是萬幸了!「與病毒共存」,談何容易?
二、「文獻探討」: 要了解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防疫政策差異。首先,你得先了解兩岸對於新冠病毒的「定位」!
1.在「中國大陸」: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根據傳染病危害程度,法定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甲類(一號病)是鼠疫,甲類(二號病)是霍亂,甲類(三號病)天花曾被稱為「三號病」,但因1989年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之前天花已被消滅,故未被列入甲類傳染病名錄。 •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雖然是法定乙類傳染病,但「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簡稱「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
2.在「台灣」:依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所規範之以下法定傳染病。 •第一類:24小時內報告,應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如:天花、鼠疫、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狂犬病...等。 •第二類:24小時內報告,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如:白喉、登革熱、小兒麻痺症/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瘧疾、麻疹、霍亂、炭疽病...等。 •第三類:一週內通報,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如:百日咳、破傷風、日本腦炎、結核病(除多重抗藥性結核病外)...等。 •第四類: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及規定方式為之。如:皰疹B病毒感染症、肉毒桿菌中毒、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等。 •第五類: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及規定方式為之。如:伊波拉病毒感染、新型A型流感(包含H1N1流感、H7N9流感)、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等。 •其他:如社區型MRSA、肺吸蟲感染症、沙門氏菌感染症、頭蝨感染症...等。
三、「防疫方法」: 復根據兩岸各自對於新冠病毒的「定位」,所制訂出的防疫政策也隨之有所不同。
1.在「中國大陸」:以將新冠病毒定位為「乙類法定傳染病」,但須「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簡稱「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的中國大陸來說。 不管是以前的全域「靜態清零管理」,和目前的「動態清零管理」,重點不在於「靜態」或者是「動態」,而是在「清零」!
亦即,中國大陸早在一開始,就將與新冠病毒的關係,定位為「誓不兩立」,所以堅持緊抓「清零」的基調。
2.在「台灣」:將新冠病毒定位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所採取的管理策略是「依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及規定方式為之...」。
唉!這說明了政府愛怎樣、想怎樣「防疫」都可以。 一切以英、美「馬首是瞻」的台灣防疫政策,根本就缺乏自己的「適性考量」。所以, 時而要「清零」、時而要「共存」。 時而要「反篩」、時而要「普篩」。 時而要「封城」、時而要「躺平」。 亦即,台灣對新冠病毒的"法定關係"「定位變化模糊」,當然也就無所謂「超前部署」! 台灣的醫療體系、保險體系、公衛體系、公務體系、公司體系乃至於社會人民,都將在民進黨政府比「新冠病毒變異」更快的「政策變異錯亂」壓力之下,一次又一次地被「凌遲」和面臨「崩潰」。
結論: 一、書你有讀,但讀到「哪裡」去了?
是讀進腦袋裡?還是讀到了背上? 否則,怎麼連「操作型定義」都說不清楚?最好是敢跟我說,醫科的做研究和實驗都不用下「操作型定義」!
二、書你有看,但「良心」和「真相」你有嗎?
奉勸綠醫們別動不動就嗆大家,疫苗原文報告你看得懂嗎?你知道我是某某醫科畢業的嗎?回去好好看書......什麼的? 套一句電影台詞:書你有看,但「良心」和「真相」你有嗎?
三、「良心」與「真相」何處尋?
盡在本文裡,謝謝!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