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遠征記實錄轉載三
2018/09/05 02:04:02瀏覽9|回應0|推薦0
遠征記實錄 

第一章 家鄉歲月(1916 - 1932)(三)



年初五的大清早五點半,漢輝話別了母親弟妹,來到村子西邊的一個叉路口,會見了梁儀和梁火炎,三人要同去百侯鎮找水客楊先生.
梁家遠征軍的第一股隊伍於是形成.三個同年紀的青年人,同懷著遠大的憧憬,從此別離山鄉,向南洋出征.
當漢輝再回頭時,那養育他近十五載的家園,已在初升的晨曦中漸行漸遠.
走了一個多時辰,三人來到清遠河邊(現今梅潭河),太陽早已升起,他們就找了個蔭涼處歇腳.望著河的對岸泛著光的水田,有農人趕著牛在犂田.這是春耕的時節,儀看得入神,稱道:“這裡的風景真不錯.”
梁漢輝說:火炎家那邊的景色還更好看哩.他家離大東鄉很近,遠遠可以看到那邊山腰的梯田.”火炎也說:我也去過大東,那裡的圍籠屋好大.”
三人歇了一會,又立刻趕路往百侯去.

近中午時,他們找到水客楊先生家.楊先生歡迎三人來到,又向他們介紹了他的兒子,並說此行他兒子也一道去暹羅.此時的梁家遠征軍,不止新添了一位成員,更有了一位精明的軍師.
在楊家,一夥人吃過中餐,楊先生即帶著四個青年人,走到河邊,搭上竹船.約一個多時辰,來到湖寮上岸,五人隨即走去三河壩.日落前,他們來到韓江邊的碼頭,搭上一隻大民船,與同行十餘人,逕往汕頭駛去.
民船在韓江快駛百餘里,船到潮州的竹篙山.一行人下了船,接著坐上往汕頭的火車(此鐵路抗戰時,為防日軍進攻被拆毀).近午夜時,火車抵達汕頭火車站,楊先生帶著四個青年人,安頓在附近的一家旅店.


汕頭,粵東,嶺南的通商大埠,也是眾多僑鄉出入的大門. 
在這朝氣蓬勃的城市,正值新春之日,一條新闢的護堤公路上,有輛囉哩卡車慢速奔馳,車上載著四位青年和一位中年人,正要駛往西堤的汕頭海關.他們都望著車外的海景,中年人指著遠方某處,敘說些這城巿的新發展.

不一會,來到一個有鐵軌的路口,囉哩慢了下來,等候一輛輕便車正要穿過公路.那露天板車上載著兩個人,後面一個工人正駛勁推著車子跑,還不停地大聲吆喝.囉哩裡的青年人見狀,也跟著那推車人一起吆喝.當兩車交互駛過路口,囉哩車裡的人都興致的笑談著剛才的一幕.笑談中,楊先生也把汕頭輕便車的來歷做了個介紹.原來這鐡道名汕樟鐵路,是十五年前,大埔百侯鄉親楊俊如集資所建,眾人聽了莫不感於有榮焉.
不久,囉哩駛到西堤碼頭,一行五人下了車,即去海關辦理出關登記.辦完了出關手續,已近午時,他們走出海關鐘樓,來到附近的一家潮州館子吃中餐.漢輝嚐了一道新鮮,這是他生來第一次吃蚵仔煎,美味令他稱讚不已.

吃過飯,一行人在西堤碼頭轉了一圈,見處處懸掛著扁幅標語,寫著打倒日本鬼子,抗議日本發動一二八攻擊淞滬事件.之後,楊先生帶四青年來到四永一升平,這是汕頭熱鬧的巿區,他們又逛了廣發百貨公司,在二樓的哈哈鏡前,各人都盡興的對鏡表演一番,又藉機添了些日用品.
傍晚時,楊先生先找到一家旅店,讓各人歇了腳之後,他又帶著四個青年來到至平路的龍鳯茶莊.這是當時汕頭三大茶莊之首,它的門面寬敞,店內前廳有一噴水池,池中竪一圓柱,柱上浮雕一對龍凰,神態逼真.入夜時,明亮燈光照著,吸引許多遊人及顧客駐足圍觀.一行人欣賞過噴泉景色,又沿大廳左右兩側,觀賞牆上多幅大山水畫,其中有半數署名梁留生.片刻後,五個人隨跑堂入座進餐. 
餐前,楊先生邀來了茶莊老闆,介紹給四個青年人.原來他就是畫家梁留生,年紀三十左右,是來自梅縣的鄉親,正好該日當值來店領班.

他感謝楊先生多年來的光顧,遂以茶代酒向楊先生致敬,並祝眾親友海外事業鴻圖大展,楊先生也帶領向梁留生回敬,並請他代向其家父問安.餐畢,五人一行返旅店就寢.
隔天,一行五人登上太古公司的廣州輪,從汕頭啓航駛向暹羅.


時空迅速的移換,在最後一聲氣笛長鳴時,汕頭港岸就漸漸淡成了一條缐,東北季風掀起外海的大浪,終於把四個依依不捨的青年人,送進了船艙. 
梁家遠征軍在這長征的首途,開始接受第一道海上磨練.
此時的船艙,有人臉色發青,有人在翻胃打嗝,接著就聽到此起彼落的嘔吐聲.四個青年人之中,已有三個倒了下來,只有漢輝還直立不搖,幫著楊先生一起照顧同伴.
用餐時間,漢輝扶著小楊,苦撐來到餐廳,其他兩人已無法動彈,躺在艙裡,拒絕進食.到了餐桌旁坐下,小楊只能把頭趴在桌上的雙手裡.同桌上,有另一位水客藍先生跟他的兩位從客. 廚子打來一渾一素兩盤菜,彼此互邀開動吃飯.一面吃著飯,楊先生和藍先生各把自己人互相做了介紹.小楊看著漢輝替他乘來的飯,雙眼無神,毫無食慾.

楊先生對小楊說:“人是鐵,飯是鋼,不吃飯怎麼能走遠路.”小楊此時那能聽得進他爸的勸說,頭趴在桌旁,不說一句話.楊先生又說:“你看文宗多行,他不但能吃,還能幫忙做事,你要多跟文宗學習.”
吃過飯,漢輝又扶著小楊回大艙內休息.

隨後的幾天,時有風浪略平靜之際,漢輝總會幫助三位同伴,設法去進食.楊先生告訴他們,不要怕吐,即使吐了,也要繼續再吃.楊先生不時地稱讚漢輝,他倆也因不暈船,而有更多機會互相交談.楊先生見漢輝為人熱心誠懇,也願意把自己的家世及經歷講給漢輝聽.


原來楊先生的父親,是在光緒十年,被汕頭德記的掮客拐走,裝進紅頭船去馬來亞.當了幾年的豬仔後,又逃回百侯鄉下,重歸務農日子.楊先生長大後,知道自己身世,並不以為恥,也晌往海外生活,跟著在暹羅的潮汕人走碼頭,做起了水客這門行業,幫了不少家鄉友人,及在暹羅打拚的鄉親,處理招募人力及錢幣匯兌.每年總要跑幾趟船.在外見多識廣,誠信為人,頗為鄉親友人敬重.
梁家遠征軍出征的首途,有軍師楊先生的引導,前途可期.而此前.梁家遠征軍的五位少年軍, 三男,盧錫任,聶長運司文禮,及二女張鳯君和郭漢書,已在各自的家鄉上了小學,循序成長.
海上航行七八日,楊軍師所領的一行人安抵曼谷外海,準備登岸.


                照片四 : 廣東省大埔縣客家梯田及圍屋(取自大埔縣觀音山旅遊文化開發公司網頁)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ylwj&aid=115043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