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實力•定力•張力 / 唐寶洪
2016/12/01 05:42:25瀏覽158|回應0|推薦0

——讀曾紀鑫新著《歷史的張力》隨感



九州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歷史的張力•重尋11位英雄之路》,一書,敘寫、讀解了古往今來的11位歷史人物。其中,有百姓耳熟能詳的智慧化身諸葛亮,有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有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有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有茶聖陸羽,有“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的朱熹,有七下西洋的鄭和,有民國海軍總長薩鎮冰,有因《多余的話》而被誤解、曲解乃至死後多年還被暴骨揚灰的英烈瞿秋白,有肩負和親使命的王昭君、文成公主。全書共22萬字,彰顯了作者的實力與定力,展示了歷史和英雄的張力。

筆者與該書作者曾紀鑫交往十多年,交契殊深,我對他的印像是:淡泊並主動遠離仕途,潛心閱讀與創作,一個極為純粹的文人,一個可親可敬、創作實力雄厚、淡定從容舉重若輕的“在場”寫作者。迄今為止,他出版了文化歷史散文《千秋家國夢》《歷史的刀鋒》《千古大變局》,長篇小說《楚莊紀事》《風流的駝哥》,長篇歷史人物傳記《大明雄風•俞大猷傳》等專著二十多部,多次進入全國熱書排行榜,其作品被選刊、圖書選載、連載乃至入選面向21世紀課程《大學語文》教材。眾多評論文章裡,把曾紀鑫稱為實力派作家、學者型作家,可謂定位精准。

正是因有強勁的創作實力,紀鑫在創作《歷史的張力》時,表現出相當強的定力,既淡定從容,又舉重若輕。有些作者在寫人物傳記時,是“跪”著寫作的,往往對傳主有所拔高,原因不外乎有如下幾種:為尊者諱,竭力渲染傳文的豐功偉績,而刻意隱瞞傳主的缺陷與不足,文過飾非;出於功利,屈從權貴,為權貴樹碑立傳,用虛假的文字編造出高大上的人物和事件,手中之筆成了造神的器具;屈從孔方兄,為金錢而碼字,按傳主的意志,不惜欺騙讀者欺騙生活,淋漓盡致地狀寫傳主的所謂“正能量”。難能可貴的是,紀鑫骨子裡的正直與良知,支撐著他“站立”寫作的姿態。無論是以往出版的《歷史的刀鋒》《千古大變局》等著作,還是新近出版的這本《歷史的張力》,他對傳主都予以客觀、冷靜、深入、深刻的觀察,保持了足夠的定力,真實地寫“人”,而不是造“神”。

為創作《歷史的張力》一書,曾紀鑫除大量閱讀、考辨相關史料、評述外,還前往這些歷史人物的故居、墓葬、紀念館以及相關遺址,探究古跡,感悟歷史,揭示真相,以點帶面,探尋價值,闡釋意義……這種“歷史的在場性”寫作,使得他筆下的人物,極富彈性與張力。

《歷史的張力》一書所寫的11位歷史人物,無疑都是英雄,是一座座高峰。透過字裡行間,我看見深明大義的王昭君,面對艱難而痛苦的抉擇,以其個性的喪失、個體的壓抑為代價,忍受深悲巨痛,彌平華夏、匈奴之間的對抗與衝突;在《文成公主:高原壯歌》一文中,松贊干布死後,文成公主有三次回歸故裡的機會,但她都放棄了,能回而不回,思歸而不歸,文成公主的心靈在思念與決絕、牽掛與拋舍的兩極間,承受著痛楚的撕扯,該是多麼的堅強與堅韌呵,而她作出的獨特貢獻決非刀劍之力所能達到……

在閱讀《歷史的張力》一書中,我的目光和思索穿越歷史的時空,恍惚中,浸潤茶韻的陸羽裹著仙風道骨向我走來,拎得起、放得下充滿正直與良知的薩鎮冰在我腦海復活,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的李時珍那遠眺的目光與嚴峻的面容生動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假若沒有觸及歷史人物因時代、環境、文化、制度、心理、認識等方面的限制而造成的缺陷,沒有撞擊歷史深處那怵目驚心的創口,歷史及英雄的張力要麼縮水要麼偏離真相。閱讀《歷史的張力》,讀者可以領悟瞿秋白《多余的話》之冷靜剖析、真實坦誠,是對正統、虛偽、假崇高、偽道學的反撥與解構,觸及民族心理積澱的深層符碼,將某些人心靈的陰暗燭照無遺;李自成作為農民起義領袖的代表,是極為典型的“半截子英雄”;作為賢臣名士楷模與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其“隆中意識”決定了他人生格局與成就的大小;鄭和下西洋無論規模多麼巨大,無論航程多遠,只能是大明帝國恩威並重、揚威海外的虛榮心滿足,缺乏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開放胸襟與開拓意識;腐朽昏聵的清王朝猶如一座年久失修呼啦啦行將傾塌的古老大廈,林則徐無論怎麼補救,也改變不了歷史的走向;朱熹的理學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諸子學說,道路只會越走越窄,對中華民族的桎梏與戕害有目共睹……

人”字由一撇一捺組成,一撇一捺,構建了人的站立、不倒與偉大。曾紀鑫在敘寫、讀解這11位歷史人物時,特別留意他們所處時代、環境的局限,以及為了掙脫局限與束縛做出的種種努力。惟其如此,作者筆下的歷史人物,更為血肉豐滿,更其立體多維,也更加可敬可信。

不停地閱讀行走,不斷地思辨探索,曾紀鑫這種切入歷史的方式及在場性寫作,不僅打上了一定的時代烙印與個人色彩,也決定了一個作家的價值取向與作品質量。

 

 

(《歷史的張力•重尋11位英雄之路》,曾紀鑫著,九州出版社20167月第1版)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836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