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醫中之聖 (二) / 曾紀鑫
2017/01/14 07:58:54瀏覽222|回應0|推薦1

 

在此,我們有必要對中醫學的整體發展作一簡要回顧。

中醫之源,可以上溯至傳說中的遠古神農治病嘗百草。隨著醫療經驗的日漸積累,約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開始產生形成。此後,中醫學基本上保持著一種緩慢的發展態勢,既沒停滯中斷,也未陡然上升。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次較為全面的總結整理,即集大成的活動。

西漢時期是第一次中醫集大成時期,《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醫學著作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它標志著中醫理論走上了規範化、系統化的軌道。

西晉為第二次集大成時期,主要表現為王叔和總結脈學成就的《脈經》,皇甫謐整理的針灸學專著《甲乙經》及葛洪收集的醫方著述《玉函方》。

隋唐時期是中醫知識第三次集大成時期,主要成就有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大型方書《四海類聚方》、孫思邈與王燾整理的《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及皇家組織人力集體編撰的《新修本草》等。

北宋為第四次集大成時期,表現為大型方書和本草著作的修編,主要著述有《太平聖惠方》《聖濟中錄》與《證類本草》。

歷史的畫卷翻到明朝,中醫知識又面臨著一次新的也即第五次總結與集大成時期。

李時珍與同代醫人相比,他不僅敏銳地感受到了時代所賦予的嶄新課題,內心裡更有了一個隱隱的打算,准備承擔這一艱巨的重大任務。

當心頭第一次萌生此念時,他畢竟太年輕、太稚嫩,有一種力不從心之感。

然而,種子一旦萌芽,不管多麼柔弱稚嫩總會盡其所能地吸收地氣養料、承納陽光雨露,頑強地向上騰竄、生長!

於是,他開始了暗暗的積累與准備工作。在行醫中,他搜集民間單方,記下自己的治病經驗與心得;他研讀藥書,吸取前人經驗,不斷糾正謬誤,補充遺漏;他深入田頭、湖邊、山林,親自動手采集草藥,逐一弄清它們的獨特性能……

1552年,李時珍終於下定決心,一定要重新編寫一部新的“本草”。這一年,他剛好三十五歲。

本草,就是中藥。中藥的內容相當豐富,舉凡鳥獸蟲魚、金石草木,都可入藥。其中尤以草木類植物藥占據多數,故此又稱中藥為本草。於是,我國古代凡是論述藥物的醫學著作都以“本草”命名。

本草類書主要供醫人們翻閱、查找、對證,因此,一定要做到條例清楚,提綱挈領,綱目分明。於是,李時珍飽蘸墨汁,展開大幅稿紙,用力揮毫,為即將撰寫的醫書擬定一個題目——《本草綱目》。

 

 

立志雖已明確,但李時珍沒有倉促動筆,他仍在收集整理、積累醞釀。

李時珍在行醫的過程中,日子一長,他不僅名振蘄州,在荊楚一帶也頗有名氣。傳到武昌的楚王朱英火僉耳裡,適逢他的兒子患了重病,就把李時珍召去,為他兒子治病。李時珍略施醫技,手到病除。楚王甚為高興,就將他留下,任命為楚王府奉祠所的奉祠正,並以這個名義兼管良醫所。

李時珍心之所系,全在《本草綱目》一書,為此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與積累的良好機會。在楚王府裡,他發現了許多在蘄州鎮難以見到的珍貴書籍,不覺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一段時間,他飽覽了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孫思邈的《千金方》、掌禹錫的《圖經本草》等醫學典籍還讀了不少經史百家、方志類書、稗官野史,為以後的創作積累了各種豐富的材料。

這樣地過了幾年,到了1558年四十一歲的時候,因其醫術高明,李時珍又被楚王給推薦到北京皇宮任太醫院判。

在太醫院,李時珍常有機會出入壽藥房和御藥庫。這裡,堆放著各地進貢和國外進口的形形色色的藥材。他欣喜若狂,對它們不斷地比較、鑒別、研究。

當時的明皇朱厚熜,一味信奉方士仙丹,征求“不死藥”,追求“長生不老”,李時珍對此極為反感。一年後,就借故托病辭職回鄉了。

身不由己地奉召服務於楚王府與太醫院的這段時間,《本草綱目》的寫作計劃顯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他也由此而獲得了更多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准備工作更為充分。

回到蘄州,他在雨湖邊築了一間新居,以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藍本,根據自己的分類標准,開始了《本草綱目》的正式編撰工作。

有時,各家醫書說法互相矛盾,舛誤之處多多,弄不懂的地方也有不少。李時珍深感知識不夠,經驗不足,不得不時時停下手中的毛筆,穿上草鞋,背起藥筐,拿著藥鋤,帶上必要的藥書與紙張,在徒弟龐憲和兒子李建元的陪伴下,足跡再次遍及蘄州一帶的山山水水。

隨著研究與創作的不斷深入,許多藥物在蘄州一帶難以找到。為使《本草綱目》盡量充實、正確,不留遺憾,李時珍不得不遠離故鄉,多次外出旅行、考察、采藥。時間長達數年,範圍遍及大江南北。特別是在武當山一段的長時間旅行,收獲更是不小,並在那裡留下了不少生動感人的故事。

在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國度裡,曾經誕生過大批成千上萬學究與腐儒,他們以書齋為限、以考據為癖、以尋章摘句為樂,以雕蟲小技標榜,以書本印證書本為業……而李時珍與他們最大的區別與突出之處,就在於他的注重實踐,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融為一體!設想一下,如果這種治學風格形成傳統,彙成一股蔚為壯觀的潮水,千百年來不斷衝刷著我們腳下這塊板結的土地,那該出現一種多麼令人振奮的可喜局面啊!

可惜的是,像李時珍這樣的學者不過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的漫漫長空裡閃爍著的幾顆為數極少的星辰,它們的光亮實在是太微弱了。

一邊嚴謹著述,一邊外出奔波、考察驗證兩者貫穿著李時珍創作《本草綱目》之始終。他披閱了八百多家著作,深入北京、河南、湖廣、江西、江蘇、安徽等地考察,訪問了成千上萬群眾。直到五十多歲了,他還是那麼精神飽滿地行走在祖國的名山大川間,向農民、獵人、樵夫、漁民求教,向大自然尋找正確答案。即使回到家中,他也要親自栽培、炮炙藥物,對比野生、家蒔的異同;掌握播種時間、收獲季節對藥效的影響;弄清土壤、施肥、灌溉等因素對藥物生長的作用;研究炮炙的不同方法、工序繁簡、時間長短、配料不同對藥用的改變;他還對礦物藥親自煉制,曾將鉛煉成胡粉、黃丹、密陀僧、鉛霜等多種化合物……李時珍將這些反復驗證的實踐經驗一一寫入《本草綱目》,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該書的系統、豐富、完整與正確、有效、實用。

初稿完成後,李時珍又作了三次較大的修改,直到1578年,《本草綱目》才最後定稿。此時,李時珍已是一位六十一歲、白發蒼蒼的老人了。若從三十五歲那年揮毫寫下“本草綱目”四個大字算起,這部醫書,整整耗去了他二十七年時間。後半輩子光陰,二十七年心血,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個浸透紙背的密密麻麻的墨跡。

李時珍一生勤奮,著述很多,見於文史記載的,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瀕湖醫案》《集簡方》《五髒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白花蛇傳》等,但大多現已失傳。目前完整保留下來的只有《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三書。

《本草綱目》自1596年問世以來,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它在中國世代相傳,共有六十多種版本。並以英、德、法、日、俄等多種文字的全譯本、節譯本,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對東西方醫學界、生物學界、礦物學界、文化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本草綱目》一經問世,即將中國本草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水平,醫學界研究本草學蔚為成風,使得本草學臻於一門成熟的獨立科學。

1956年,郭沫若為李時珍墓碑題詞時恰如其分地評價道:“醫中之聖,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說明,廣羅博采,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

《本草綱目》最早傳到日本、朝鮮、越南、印度等地,被視為藥物學寶典;後來通過傳教士和駐華使館人員傳入西方,受到西方科學家的普遍重視。生物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稱贊《本草綱目》為“1596年出版的中國百科全書”,並在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的變異》一書中引用了有關《本草綱目》的資料。

鑒於《本草綱目》長期享譽世界並為東西方學者所共同推崇,世界和平理事會在1951年的維也納會議上,一致決議將李時珍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永遠紀念。

那麼,《本草綱目》何以具有如此長久的魅力?它究竟包含了哪些方面的科學內容?

《本草綱目》分為五十二卷,約一百九十多萬字。全書正文收錄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每種藥物都有詳盡的釋名、集解、氣味、主治等解說,大多藥物後面還附有歷代經驗藥方,共計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個。此外,該書還選介了四十一部歷代諸家本草,從一些醫藥名著中摘錄有關藥物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列舉了各種疾病的名稱和治療這些疾病的主要藥物種類,附有圖示三卷共一千一百六十幅。

《本草綱目》的科學成就,主要體現在中醫學方面。它建立了本草新體系,內容全面,論述系統,增加了新藥,糾正了錯誤,發展了藥性理論;它既論藥又論醫,是一部醫藥結合的寶典,創立、發展了新的醫學理論與思想,貢獻了大量臨床醫療經驗。《本草綱目》實為歷代研究中醫學、中藥學及中國醫學史、藥學史的必讀書目。

同時,《本草綱目》也是一部古代百科全書。

它運用了通常達變的辯證思維方法,體現了李時珍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反映了16世紀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成就。無論研究哲學,還是宗教、民俗,都可從中發現有用的資料。

它記載的十六部六十類中藥,包括了無機物、有機物、動物、植物共一千多個品種。李時珍在分析、論述這些藥物時,涉及了動植物的生態、生長環境、培植繁育方法和礦物的特性、產地、采制手段等許多科學知識。它對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地質學、物候學及農林牧漁生產技術、冶煉技術具有研究價值。

它對每一種藥物的歷史淵源、主要產地、發現過程、貿易交流等方面,都作了詳細記載,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如歷史、地理、文字學、訓詁學等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

難怪《本草綱目》初版時,當時的文壇領袖王世貞即在序言中稱贊此書“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又說打開此書“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備悉。”可見此書一出,即光采灼灼,使有識之人、有學之士、方家學者為之傾倒。

                                                                                                                                                                                                                                                     (未完待續)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8858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