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原壯歌(二) / 曾紀鑫
2021/10/21 00:05:00瀏覽500|回應0|推薦1

 

 

由劉邦發明創造的以女人賄賂強敵、緩解國家危機的和親手段,從某種角度而言,越往後發展,便越是考驗著中原王朝的胸懷、氣度與自信。一部古代和親史,多發生在漢、唐、元、清等強盛開放的朝代,而宋朝、明代及戰亂分裂、國力衰退時期,則死要面子決不和親。

當然,與中原王朝和親的對方,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與相當的實力,這種實力,並不包括經濟、文化等方面,僅指軍事而言。此外,古代受交通條件的制約,距離也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路途過於遙遠,交往少而艱,則無和親之必要。

唐朝對吐蕃的和親,便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位於西藏高原的吐蕃部落,雖然在公元前1世紀就出現了第一代贊普(藏語,意為英武之王),但整個社會長期處於紛亂動蕩之中。直到7世紀初,第三十二代贊普朗日松贊征服鄰邦開拓疆土,接觸中原文化,不斷發展經濟,吐蕃社會才進入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然而,朗日松贊的改革遭到了部分守舊階層的強烈反對,629年,被叛臣下藥毒死。年僅十三歲的松贊干布繼位,接過父親未竟的事業,以其少有的雄才大略,最終完成了雪域高原的統一,然後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政措施:創立藏文,訂立法律,引進佛教,統一度量衡,建立職官制度與軍事組織,在中國西南地區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其鐵腕手段與卓越貢獻,在某種程度上堪比漢族之秦始皇。

吐蕃王朝的日異崛起,並未引起唐朝的高度重視。畢竟,唐朝與吐蕃是那麼遙遠,兩者之間,隔著一個遼闊的地域——吐谷渾。此時的大唐,兵強馬壯,經濟興盛,文化發達,特別是都城長安,氣勢宏偉,繁華無比,為異域各邦所景仰。唐太宗李世民不僅在中原各地享有崇高威望,也贏得了諸蕃的推崇,被尊為“天可汗”。於是,“絕域酋長,皆來朝貢。”因此,當仰慕中原文化的松贊干布於貞觀八年(625年)初派使者前來朝貢之時,以天下之大、舍我其誰的唐太宗也就將其視為一般的異族小邦,只是出於禮節,才遣人回訪慰問。當松贊干布再派使者入朝,“齎幣求婚”之時,唐太宗想也沒想,當即予以回絕。是呵,一個知之甚少的吐蕃異族,遣使回訪,就給你天大的面子了,還向大唐王朝求婚和親,也太有點得寸進尺了吧?

據《舊唐書•吐蕃傳》記載,使節返回吐蕃,向松贊干布彙報時說道:“天子遇我厚,幾得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遂不許,殆有以間我乎?”

回話對吐蕃使者而言,是個不大不小的考驗。如果實話實說,無異得罪了天朝大國,也說明自己無能,沒有很好地完成使命。於是將矛盾轉嫁他人:恰好遇上吐谷渾王前來,唐皇本來答應了的事情,卻節外生枝了,大概是吐谷渾王從中作梗、挑撥離間的緣故吧?使者的話說得相當婉轉,但潛台詞不言自明。唐太宗厚此薄彼,許以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王、衡陽公主嫁與突厥王子,卻拿吐蕃根本不當回事兒。通過這段“妄語”,我們可從另一側面見出吐蕃使者的聰明與機詐。

松贊干布聞言,自尊心受損,覺得自己在西方各族中的威望受挫,不禁怒不可遏。突厥離吐蕃遠了點,那就先拿夾在大唐與吐蕃之間的近鄰吐谷渾出口氣吧。於是,當即聯絡羊同部落進攻吐谷渾,將其趕到青海之北,又一鼓作氣攻破與吐谷渾關系親密的黨項、白蘭羌。再率二十萬大軍進軍唐朝松州,一邊遣使進貢金甲,說來迎娶公主,一邊對左右說“公主不至,我且深入”。隨後進攻松州,都督韓威輕敵,被松贊干布擊敗。一時間,周圍羌族全都背叛唐朝,投向吐蕃。

面對如此騷擾,在戰爭中摔爬滾打過來的唐太宗李世民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他沉著應對,派出五萬步騎予以進討。先頭部隊抵達松州,乘夜突襲吐蕃軍營,斬殺一千多士兵,給松贊干布當即來了個下馬威。“至是弄贊始懼,引而去”,再次派遣使節,一為謝罪,二為求親,《舊唐書•吐蕃傳》以“固請”二字加以描述,說明態度之堅決,頗有點不屈不撓的味道。

松贊干布動武乃為和親,也算一片至誠。經過一番較量,唐太宗認識到偏處西南一隅的吐蕃王朝並不遙遠,原來就在近旁,竟對大唐王朝構成威脅,軍事力量實在不可小覷,出於安撫之策,思慮再三,也就答應了松贊干布的“固請”。

歷經六年波折,和親請求終於得到許可,松贊干布的願望實現了,同時說明吐蕃的軍事實力、文明開化獲得了大唐的認同,這可是一件極有面子的事情呵,對周邊地區及其他民族的影響,遠甚於武力的威懾與征討。貞觀十四年(640年)冬,松贊干布以甚為器重的大相祿東贊為正使,派出使者百來人,帶著黃金五千兩、金綠綾緞衣服、鑲嵌紅寶石的琉璃鎧甲等聘禮,前來長安,向唐朝正式求婚。

和親公主大多不是皇帝親生女,這也算得上一個公開的秘密。唐太宗對與吐蕃的首次和親十分重視,他雖然不可能將自己的親生女兒嫁往雪域,但與和親女之間的關系,其親疏遠近,也相當重要。一番考慮,他選中了自幼收養宮中、視同己出的一位十六歲宗室女,封文成公主,作為吐蕃末蒙(贊普之妻)。文成公主雖為宗室女,卻是以唐太宗女兒的身份嫁往吐蕃的,她既是和平的使者,也是大唐文明的像征。因自幼生長於唐室宮廷,受封的文成公主不僅擁有高貴的身份,並且飽讀詩書,有著頗高的文化修養,言談舉止合乎於情,止乎於禮,不失皇家閨秀應有的風範與韻味。

松贊干布求娶唐室公主歷時長,曲折多,以致留下了不少和親傳說,至今仍在西藏大地廣泛流傳,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五難求婚使”。當其時,除吐蕃外,還有印度法王、波斯財王、格薩軍王、美色市王等爭聘美麗聰慧的文成公主。各國使者齊聚西安等著回話,唐廷出了五道考題,唐太宗下旨,哪國使者順利解答,文成公主就嫁給哪國。這五道題目相當之難:以綾綢穿過綠松石的孔眼,辨別一百只雞的母子關系,一天之內吃完一百只羊、揉好一百張羊皮、喝掉一百壇酒不醉,夜晚入宮而不迷路,從二千五百名年輕美麗的女子中認出文成公主。所有使者中,唯有吐蕃大相祿東贊足智多端,機敏過人,全部答對,不辱王命。

當然,傳說只是傳說,有了唐太宗親口許親的鋪墊,其余的一切,不過是一些具體的儀式與過場罷了,斷不會生出如此誇張的難題與考驗。

經過一番充分准備,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丁醜日,一支長長的隊伍從西安出發,經鳳翔、秦州、河州迤邐前行,踏上了前往雪域吐蕃的和親之路。

這支龐大的隊伍不僅包括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大相祿東贊一行,還有唐朝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率領的送親隊伍,他們帶著大唐賜予的豐厚嫁妝。皇帝嫁女,本來就十分風光,加之唐朝又是那樣的繁華強盛,唐太宗是周邊少數民族敬仰的天可汗,陪嫁更是貴重無比。除不可缺少的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外,還有藥材、香料、醫療器械,特別是吐蕃沒有的谷物、水果、茶葉、蔬菜種子,這些種子(包括蠶種),後來都扎根吐蕃造福藏民。此外,帶去的尚有大批諸子經典、佛教聖卷、醫學論著、蔔筮典籍、工程技術、天文歷法等漢文書籍。與文成公主同行的,除使女、奴婢、侍衛外,還有一批文士、醫師、樂師、工匠、技師等專業人員。其中一支樂隊帶去的樂器,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雨滄桑,仍有幾件逃過劫難,作為稀世珍寶,分別收藏在大昭寺、西藏博物館、民族博物館內。

陪同文成公主前往西藏的,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規模龐大的文化使團、科技使團。歷史將證明,以此為契機,中原文化、中華文明對吐蕃相對落後的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改造、推動與促進作用。

與文成公主一同迎請回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木雕,原物為印度送給大唐的禮物,自然也在這支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之列,它被供奉在一輛木輪車上,由兩名力士牽引前行。

佛祖等身像共有三座,為釋迦牟尼修行得道後應教徒要求所建,分別是八歲、十二歲、十五歲三個年齡段與真身大小一致的塑像,依據佛祖母記憶中的形像塑造,並由釋迦牟尼本人親自開光。

從某種角度而言,這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顯得尤為珍貴。《西藏王統記》述及此次和親時,特別提及這尊雕像:“唐主遂以文成公主出降,並賜覺阿釋迦像及豐厚奩儀而遣往吐蕃。”

唐太宗以這尊稱得上國寶的十二歲佛祖等身像作為陪嫁轉贈吐蕃,除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外,可能與松贊干布的另一女人——墀尊公主有關。

中原皇帝尚有三宮六院,吐蕃贊普肯定不會只有一個女人。迎娶文成公主之前,松贊干布已有四個妻子——三位藏族女子,一位墀尊公主。墀尊公主為尼泊爾國王親生兒女,於貞觀九年嫁到吐蕃,也就是說,贊普與她已有六年婚齡。松贊干布對這位尼泊爾公主十分珍愛,三位藏族妻子都沒有王妃稱號,而唯獨封給了墀尊公主。六年前,尼泊爾國王以八歲釋迦牟尼等身像作為寶貝女兒的嫁妝,已被墀尊公主帶到了吐蕃,供奉如儀。這樣一來,國力、氣度、威望、信義遠甚於尼泊爾的大唐自然不能示弱於人,十二歲釋迦牟尼等身像成為文成公主的陪嫁之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文成公主有輦輿、馬匹、駱駝、騾子等龐大的隊伍作陪,其規模遠甚於漢朝出塞和親的王昭君。雖然都為中原盛世王朝的和親女子,都由長安出發,抵達的目的地都為邊塞苦寒之地,但高原苦寒比草原荒漠更為惡劣,除了不斷呼嘯的颼颼冷風、沒有止境的荒涼大地,文成公主還得面對缺氧、頭疼、惡心、嘔吐等嚴重的高原生理反應。與生於荊楚山野鄉村的王昭君不同,文成公主在皇宮的溫室中長大,何曾受過如此艱辛磨難?

前往吐蕃和親,嫁給松贊干布,唐太宗選擇了她,歷史選擇了她,這,於文成公主而言,並無半點自由選擇的余地。越往前行,滿眼越是異鄉風物。身不由己,不得不行,離鄉漸遠,不禁頻頻回首,戀戀不舍。對此,《西藏王統記》作了真實記錄。當唐太宗告知文成公主“汝當往為吐蕃王妃”時,她回道:“無有佛法,土地貧瘠,道路遙遠,難與父母兄弟相見,兒不欲往。”父王雲:“汝必當去,勿作是語。贊普有大神通變化,具足法力……”在父皇的開導下,文成公主心有所感,思有所悟,揮淚作別。沿途行來,又有吐蕃大相祿東贊等人為她高歌,對即將抵達的吐蕃大地,對即將嫁與的夫君贊普極盡誇耀頌揚:“吐蕃藏地,吉祥如意。眾寶所成,贊普宮中,神作人主。松贊干布,大悲觀音。神武英俊,見者傾慕。以教治邦,人民奉法,諸臣僕從,歌唱升平。出佛慧日,擎功德燈。山產諸樹,土地廣博,五谷悉備,滋生無隙。金銀銅鐵,眾寶具足。牛馬繁殖,安樂如是……”文成公主的憂懷愁緒,在使節的寬慰下,漸漸有所緩解。

為表達自己的真誠美意,松贊干布將位於青海南部的柏海作為迎親之地。

文成公主一行沿唐蕃古道前往柏海,這條道路雖然經過漢人前代君王特別是隋煬帝的大力開發,但仍坎坷難走。數條湍急的河流,得趕在隆冬的枯水季節才能順利通過。經青海南道前往柏海,漫漫兩千多裡長路,一派荒涼,盛夏時節仍降冰霜,沿途見不到人煙,有時連飲水也沒有,只好啃冰吃雪。一路行來,雖無什麼大的危險與懸念,但也歷經艱辛,留下了不少動人的故事與傳說。和親大使李道宗抵達柏海後不由得感慨萬端地說道:“柏海近河源,古未有至者。”自古沒有人到達,此話雖然誇張了一點,卻也道出了此路的曠古奇荒與遙遠難行。

松贊干布在柏海大興土木,築館建城,然後親自從藏南趕來迎接文成公主。《舊唐書•吐蕃傳》寫道:“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松贊干布對送親使李道宗行女婿禮,對文成公主及隨行人員美麗的服飾贊美不已,仰慕之余,不禁畏畏縮縮,自慚形穢。

禮部尚書李道宗為唐太宗族弟,任命他為和親大使由唐太宗欽點,也是有唐一代所有和親大使中官爵職位最高的一位,加之松贊干布初一見面,就把他當成了岳父而拜行子婿之禮(兩國交往,按常理,贊普以君王之尊,該由李道宗行君臣之禮),因此,便有人視文成公主為李道宗的親生女兒。有文字記載,文成公主原名李雪雁,生父江夏王李道宗,但沒有充分的史料依據作支撐,僅為推測想像而已。

自從得知將要遠嫁異邦,文成公主知道,這是父皇交付的一樁與朝廷、民族有關的大事。她是大唐的像征,是中原文化的傳播使者,是漢藏之間的橋梁紐帶,稚嫩肩頭托舉著的,是大唐與民眾的重任,而個人的愛情、婚姻、幸福等,則想得少之少。然而,當她親眼見到松贊干布時,壓抑著藏於內心深處的所有惶惑、疑慮不禁渙然冰釋。哦,原來這位陌生的吐蕃君王並非想像中如怪獸般的青面獠牙,也不是步履蹣跚的年邁老者,而是一位二十五歲的英俊青年,猶如雪域高原的陽光,明朗亮堂。

長期浸潤泱泱中華文明古風的文成公主,身上透出一股令人心儀的美麗聰慧與高雅氣質,松贊干布不由自主地被她深深吸引。回到藏南,他專築一城、新修宮室供文成公主居住,不僅對她言聽計從下令改變藏人陋習,還主動學習先進的中華文明,尚漢禮,穿唐服,習儒典。《新唐書•吐蕃傳》寫道,松贊干布“歸國,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為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遂立宮室以居。公主惡國人赭面,弄贊下令國中禁之。自褫氈罽,襲紈綃,為華風。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

當文成公主感受著夫君松贊干布的溫柔與體貼時,二八少女心中,悄然湧出一股甜蜜的愛意。隨著生活日久,交往愈深,愛意的波濤蕩漾開來,不期而至的幸福,頓時溢滿她的心胸。

 

(未完待續)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169654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