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出古隆中(二) / 曾紀鑫
2022/06/29 00:30:00瀏覽452|回應0|推薦9

 

 

諸葛亮並非生於襄陽,而是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他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生於一個地方官吏世家,兄弟姊妹五人,父親時任太山郡丞。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比那貧苦百姓自然要強似百倍。

然而,災難與不幸卻像一把利劍殘酷地刺向一個幸福而平靜的家庭。諸葛亮約三歲時,母親病故;八歲那年,又遭父喪。一個好端端的家庭,只剩下了幾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於是,叔父諸葛玄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養育他們的重任。

諸葛亮十三歲那年,叔父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其時,兄長諸葛瑾已只身流亡江東投靠了孫權;叔父趕至江西赴任,諸葛亮兄妹四人只得離開山東,隨叔父諸葛玄入贛。可不多久,漢朝廷卻任命了朱皓為豫章新太守,以接替諸葛玄。

官職丟了,薪俸沒了,一大群幼小的子女環繞膝下。怎樣才能將他們哺育成人呢?被迫離任的諸葛玄茫然四顧,一時間仿佛陷入了走投無路的絕境。

突然,他想起了現正占據荊州的劉表,過去,他們倆也算得上是一對好朋友。只是時過境遷,也不知今日做了荊州牧的劉表會如何對待自己。管不了那麼多,活命要緊,只得厚著臉皮、拖兒帶女地上荊州去走一遭了。

當時,荊州的治所不在荊州古城,而在襄陽。襄陽位於漢水和唐白河的交彙處,南拊江漢,西屏川陝,為南北水陸重要通道。於是,諸葛玄挈婦將雛,一路風塵僕僕地從江西趕往襄陽投奔劉表。

在諸葛亮一行到來之前,作為東漢末年頗有名望的“八俊”之一劉表,已在刺史任上將荊州這塊廣袤而肥沃的地盤治理得有聲有色。他不僅掃平了治所內的土豪武裝,還與孫堅在襄陽打了一場史稱樊鄧之戰的惡仗。素以驍勇聞名的孫堅在戰鬥中中箭身亡,劉表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戰後荊州,與烽火頻頻的其他地方相比,這裡成了一塊戰爭的緩衝地帶,變得相對地平靜起來。劉表鼓勵農桑、休養生息、吸引人才、“起立學校,博求儒術”,招來了大批關西、兗、豫學士,就連在豫東打了敗仗的劉備,也投奔到劉表麾下。

就在這樣一種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中,諸葛玄一行來到襄陽。他們來得正是時候,自然受到了劉表的熱情接納。

於是,諸葛玄一家人、諸葛亮兄弟姊妹四人就在襄陽安頓下來,過了幾年頗為安逸的日子。

這期間,諸葛亮進入劉表設立在城南二裡之地的“學業堂”讀書。他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起早睡晚,學習非常刻苦。

盡管沒有確鑿的史料記載,但我們可以想見得到,兒時的諸葛亮,肯定受到了較為良好的啟蒙教育,也就是說,在進入學業堂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過著顛沛流離生活的諸葛亮根本沒有想到還能進入正規學堂進行系統學習,他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學習非常刻苦勤奮。

在此,我們有必要提及諸葛亮的學習內容。

學堂不是封閉的世外桃園,教育與政治、社會、時代息息相關。戰國時諸子百家爭鳴的自由活潑已隨六國的消亡變成後人們常待追憶、向往的黃金盛世不再復歸,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經過帝王的首肯與詔示,被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延及東漢,儒家經學更盛,成了士人們升官進爵的必由工具。據《後漢書》補注引《鎮南碑》記載,當時的荊襄,已是“鴻生巨儒,朝夕講論”,“古典畢集充於州閭”。由此可見,襄陽的儒學風氣已相當濃厚。而諸葛亮的業師,即為當時荊州的儒學代表人物司馬德操,一位功底頗深的古文經學家。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諸葛亮接受的只能是儒家教育。

當時的儒學,多少還具有一定的生命活力。統治者將它定於一尊,肯定有著一定的合理內涵。只是它被一代又一代統治者所利用,將它作為束縛自由、閹割人性的工具,才逐步走向僵化教條,變為一道約束中國知識份子的桎梏,成為名副其實的“儒教”。

儒學教育在諸葛亮身上打下的烙印相當深刻,他日後的入世進取、對劉備的忠貞不移、生活上的節制克欲等道德觀念與行為規範,都可視為此段學堂教育的結果。

好在諸葛亮在學業堂的時間不長,也更因為他有著遠大的理想與抱負,這才沒有被儒學束住手腳。否則,他極有可能成一個窮經皓首、尋章摘句的酸儒。即使從最好的正面角度設想,大不了就是一名“鴻生巨儒”。即使巨儒也罷,沒有多少發展創造、只會“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又有多大的意義與價值,對社會又能作出多大的貢獻與付出呢?

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發生作用,改變了諸葛亮的命運。

197年,也就是他進入學業堂後的第三年,叔父諸葛玄去世。

此時的諸葛亮一定十分悲傷,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跟著叔父東奔西走,飽經戰亂、流蕩之苦,一顆敏感的心靈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痛苦的打磨。剛在襄陽過了三年較為穩定的生活,沒想到自己一直依靠著的叔父又匆匆撒手人寰。命運於他,怎樣這般冷酷無情?

叔父之死,比失去父親更為傷心。畢竟,父親亡時他不到八歲,還不甚懂事,不知道什麼叫做悲傷;畢竟,這些年一直跟著叔父,他無微不至的關懷與諄諄不倦的教誨是他心頭的溫暖、寄托與支柱啊!

諸葛亮伏在叔父身上嚎啕大哭,他恨不得讓自己洶湧的淚水將這充滿了災難與痛苦的人世徹底淹沒。

在哀婉的哭聲中,諸葛亮變得成熟起來。

叔父走了,失去了基本生活來源,他變得無依無靠,再也不能繼續呆在學業堂就學讀書了;自己已經十七歲,到了自主自立的年齡,應擔負起自己的命運與未來才是。

十七歲,一個既自尊又脆弱的特殊年齡。

正是在這一年,諸葛亮決定不再寄人籬下仰人鼻息,他要憑借自己的勞動與本事,過一種自食其力的全新生活。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離開襄陽城,來到了城西約二十六華里的隆中村。

襄陽,是他人生的一個中轉站,是他進入古隆中的一道不可缺少的序幕。

只有進入隆中,一顆優良的種子才找到了合適的土壤,得到了充沛的水份。

(未完待續)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175418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