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出古隆中(三) / 曾紀鑫
2022/06/30 00:30:00瀏覽316|回應0|推薦7

 

 

隆中山因一山“隆然衝起”而得名。

諸葛亮隱居的隆中村,坐落在隆中山南麓。

於隆中村的自然環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描寫道:“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也算得上山青水秀、風景優美,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鳴;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矣。

當時,隆中屬荊州南陽郡鄧縣管轄。沿隆中山東行,不到四裡,即漢水南岸,乘船北渡,就是鄧縣縣城。而從隆中到荊州治所襄陽,快馬只需半個時辰,毛驢一個時辰,即使步行,二十多裡路程,也要不了多長時間。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隆中隱居,看中的正是它不近不遠的地理位置。

他並不想做一名真正的隱士,而是潛伏靜觀,以待天時。如果遁入名山大川,隱入白雲深處,過於遠離塵囂,就不能掌握人間信息,了解社會變革;若是太近,又不免流於浮華虛榮,達不到潛心隱志、冷靜思索的目的。他之所以態度堅決地離開襄陽,我以為其叔父諸葛玄之死,從某種意義上說不過是他找到的一個“借口”與“由頭”而已,還有比這表像更為深層的內在原因。以諸葛亮睿智、敏感的天資,他肯定不滿於儒學的專制與禁錮,感受到了襄陽城內奢靡浮華、醉生夢死的齷齪之風。

若是留戀襄陽的話,諸葛亮完全可以繼續在那裡生活下去。

要想使自己過得清醒一些、自由一些、深刻一些,他選擇了隆中。

剛到襄陽不久,諸葛亮的大姐就經叔父作主,嫁給了蒯祺。蒯家是襄陽最有勢力的大族之一,蒯祺曾任過房陵太守,家在今襄陽和宜城之間。不久,二姐又嫁給了當時最有聲望的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輾轉流落襄陽的姐弟四人,如今就剩得相依為命的兄弟兩人。於是,諸葛亮攜弟諸葛均一同走進了山青水秀的隆中村。

沒想到這一住就是十年。

家境貧困,兄弟倆因陋就簡,搭了一座草廬遮風蔽雨好在這些年的艱難生活造就了兄弟倆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並不以此為苦,反而充滿了一種獲得獨立後的自信、自足與自樂。

隱居隆中後,諸葛亮做的事情主要有三件:白天躬耕隴畝,晚上挑燈夜讀,閑暇之際拜會名士、結交朋友。

耕種收割對從未接觸過農活勞作的諸葛亮來說,無疑是相當沉重的。在襄陽隨便找點什麼活兒幹幹都可糊嘴討生活,為了磨煉自己造就自己,他的隱居隆中多少帶有一點自我放逐的意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諸葛亮肯定常常默念這背得滾瓜爛熟的孟子名言,以此激發、勉勵自己。

是的,如果一點農活之苦都吃不消,還侈談什麼胸懷大志、成就大業呢?

在襄陽求學時,諸葛亮便常常“抱膝長嘯”,對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等三名要好的學友說:“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反過來問他將來可做到什麼官職,諸葛亮笑而不言。他為何不予正面回答?那一笑之中包含著什麼內容?《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為我們記載了答案:“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原來,諸葛亮的志向與抱負遠大得很,他對一般的什麼刺史、郡守並不感興趣,要做,就做能夠拯衰復興、濟世救民像管仲、樂毅那樣的輔相。當時,學友反問,他不好傷他們的自尊,只有含蓄地笑笑作答。諸葛亮是否真的具有廓清寰宇所需的經天緯地之才?一般之人,都表示懷疑,只有幾位對他有著深刻了解的朋友才以為言之不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有著遠大的理想,並對自己實現理想的才智充滿了相當的自信。

農耕勞作磨煉了他的意志、強健了他的體魄,使他得以貼近大地、貼近自然,掌握中國農村的底層現狀,了解廣大民眾的生活疾苦。這對他日後的惜民力、反奢侈、倡節儉、講實際等品格和作風的形成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並且,他還在古樸聰慧的農民身上學到了許多在經卷上難以學到的知識,比如北伐中原時制作的木牛流馬,很可能就是對當時農村的一種運輸工具的改進,至少也與他在隆中時曾得到過某位能工巧匠的傳授技藝與啟發指點有關。

在隆中,諸葛亮對自己的要求相當嚴格,白天耕種,晚上則在一盞昏暗的油燈下捧卷閱讀。

搖動、跳躍的光亮將諸葛亮本來就顯得消瘦頎長的身影拉得更長,映照在泥糊的棚壁上,從這誇張而多少有點怪誕的影子身上,我們理解了《三國演義》中何以對他的描寫帶有一點“近似妖”的荒誕色彩,說到底,這只不過是對現實的一種折射反映而已。

諸葛亮手捧一本發黃的經卷,一會兒認真地看著,一會兒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一會兒握管揮毫、筆走龍蛇地寫下自己的獨特認識與心得感受……燈光越來越暗,發出了“嗶嗶剝剝”的聲響,他定睛一看,原來是燈芯結滿了豆大的燈花。他只得放下經卷,挑去燈花,並將燈芯往外撥了撥。屋內頓時變得亮堂起來,就又拾過書本,湊近油燈,再次進入了物我兩忘的神游境界……

多少次,他就這樣和衣伏在油燈旁不知不覺地睡了過去。

白天的勞作實在太累,晚上的閱讀太認真了,剛入隆中,諸葛亮的隱居生活多少帶有一種自虐的苛刻與嚴酷。

對此,諸葛亮曾著文道:“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操則不能治性。”他又說:“靜以修身,儉以養性。”

入靜去浮、精誠刻苦、腳踏實地、持之以恆,這就是諸葛亮端正的學習態度。就其學習方法而言,也顯得與眾不同,因他聰穎絕倫,常常一目十行,“獨觀其大略”,不搞繁瑣的考證,不做尋章摘句的雕蟲,而能從總體上對歷史、人物、學問予以把握。

這期間,諸葛亮的閱讀視野已超越了儒家經典狹窄範圍,廣泛涉獵了很多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書籍,並對道學、墨家、法家、黃老、兵家、縱橫家等諸子百家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在《論諸子》一文中寫道:“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殃長於禮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在對諸子之得失進行一番審慎的分析後,他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充分地吸取百家的合理養分。

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道學。道學有“道家”與“道教”之分,它們雖然都屬“道”的範疇,但各自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

道家以《老子》《莊子》為立身經典,往往獨自隱居在中國的窮鄉僻壤之間,奉行人格獨立、個性自由、順應自然、生活儉樸等准則,其生活方式即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道教則指形成於二世紀的一種宗教流派,其實踐與經典所載往往有別,提倡靜坐、煉丹,與獨立遁世的道家實踐相比較,更多的是依靠迷信和正規儀式,相信鬼神、畫符念咒,具有等級森嚴的組織。

無論是道家,還是道教,都在諸葛亮身上刻下了或深或淺的印痕。

諸葛亮在隆中身體力行的,正是道家所提倡、實踐的那種生活方式。他的感受與體驗,與老莊有著血脈相通的關系,因此,一旦道學進入他的視野,就如迷路的行人發現了一條暢通的歸途。

諸葛亮真有一種回家的良好感覺。捧讀道家經典,過著道家奉行的生活方式,接交的朋友也是當地知名的道學隱士如龐德公、黃承彥、司馬徽等人。

200年,也就是諸葛亮隱居隆中三年後,官渡之戰爆發,曹操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於是,荊益二州就成了曹操與孫權注目、爭奪、吞並的焦點。政治、軍事形勢的急劇變化猶如湧動的春潮奔卷而來,猛烈地衝刷著襄陽大地。一批英才便在這獨特而重要的政治環境中經受歷史的鍛造與打磨,日漸塑造成形,除了最為突出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外,還有龐統、徐庶、孟建、石韜、龐山民、崔州平等一批傑出的風雲人物。他們互相拜訪、頻繁交往、互通信息、集思廣益,交換政治見解、交流思想心得,相互切磋、相互砥礪、相得益彰。

於是,除躬耕隴畝的剪影外,我們還看見了諸葛亮在隆中、襄陽及其他名士隱居的魚粱州、白沙州等地或悠閑散步、或匆匆奔走、或策驢而行、或鞭馬如風的多姿身影。

隆中,是諸葛亮潛心養志之地;襄陽,是他眺望中國、全局在胸的“橋頭堡”;魚粱州、白沙州等地,既是他求知的營養之源,也是他驗證才華、砥礪思想、錘煉磨打的淬火所在。

在諸葛亮交往、接觸的隱士中,對他影響最大的當數龐德公。龐德公是諸葛亮二姐的公公,他在當地有著很高的威望與影響,可視為襄陽地區名士、隱士集團的自然首領。劉表曾多次請他出來做官,都遭拒絕。龐德公有“知人之鑒”,品評人物,頗具權威。他瞧不起儒生,認為他們不過是一些迂腐的庸才,而真正的有用之才是那些懂得時務的良才。諸葛亮尊重他,常到他的住所城東魚粱州登門求教;龐德公深知諸葛亮,對他頗為器重。在概括、評價當地人才時,他稱朋友司馬德操為“水境”,侄兒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則為“臥龍”。臥龍者——一條蓄精養銳、等待觀望的真龍,時機一到,可就要升空騰飛、遨游八極、攪動九州了。

在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日子裡,值得一提的還有他的婚姻。

對此,《襄陽記》曾有所記載:

 

黃承彥者,高爽開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亮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發,而才甚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裡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我們只要稍加分析,就會發現一些隱藏在這段文字背後的內涵。

黃承彥乃一有名有才之士,主動提出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諸葛亮,說明他相當看重佩服諸葛亮。黃承彥看中的不僅有他的才華,還有他遠大的未來,更看中了他的德行,覺得他是一個可以托付之人。不然的話,他是不會隨隨便便將女兒許諾於人的。“醜女”一詞,從黃承彥口中說出,我們還以為是自謙之詞,但見後面所敘鄉人對諸葛亮婚配的嘲笑,我們方知他娶的媳婦的確是一醜女,恐怕還不是一般的醜呢,不然的話,時人就不會把“孔明擇婦”作為告誡他人的一個典型例證了。

身高八尺、有才有貌的諸葛亮想娶一個漂亮的妻子並非難事,可他怎就娶了一個奇醜無比的女人為妻呢?於他來說,恐怕也是作了一番反復權衡的。黃承彥為沔南名士,與其女兒結婚可得到他的真心教誨與全力幫助;黃氏乃劉表後妻蔡氏、妻舅蔡瑁的外甥女,與她結成姻緣,不僅可與劉表攀親,還可與襄陽豪族、當權派蔡瑁建立關系,可以奠立一定的社會基礎;再則,黃氏雖不美,但“才堪相配”,得一賢內助,對自己日後功業將會大有幫助。

民間曾有傳說,說黃承彥家藏傳世兵書,諸葛亮意欲借閱。但黃家規定,兵書不能借與外人。為了讀得兵書,諸葛亮只得與黃氏結為連理。而黃承彥,也就將祖傳兵書作為女兒的嫁妝全數送與了諸葛亮。

歷史分析與民間傳說,兩者互為印證,它們都說明了一點,諸葛亮之所以迎娶醜女黃氏,動機與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更好地成就大業,實現自己心中遠大的理想與抱負。

諸葛亮是一講求實際之人,他注重的是藏在外表後面的實質性東西,深邃且遠大的目光所凝聚的焦點唯有未來二字!

其實,在一個三宮六院、三妻四妾的中國封建社會裡,妻子外表美不美並無多大關系。妻貌不美,自有其他途徑補償,不僅可以納妾,還可尋花問柳。諸葛亮自然不會出入那藏污納垢的煙花柳巷,但後來納妾,卻是不爭的事實。

 

(未完待續)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175418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