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出古隆中(一) / 曾紀鑫
2022/06/28 22:27:24瀏覽356|回應0|推薦6

 

 

一部《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描寫幾乎達到了完美的程度。他不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道德的楷模,集忠貞、信義、堅韌、睿智、機敏、勤勉、清廉於一身。作者將自己心中的價值觀念與理想追求寄托在他的身上,並對其外在形像也進行了一番精心的塑造,描寫為手執羽扇、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一副道風仙骨、飄逸瀟灑的名士形像。

盡管《三國演義》有魯迅所說的“狀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之嫌,但對諸葛亮外表形像的設計與規範卻相當准確到位。

據晉代裴啟《語林》記載:“諸葛武侯與宣皇在渭濱將戰,宣皇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皇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

諸葛亮的形像通過對手之口加以敘說,令人感到更加真實。

而羅貫中,正是以這些史料與事實為依據,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獨特形像。

諸葛亮具有千古不衰的動人魅力,除了智慧超人、道德堅貞等內在的人格因素外,我以為與他的衣著打扮、名士“派頭”等外在形像也有著極為重要的關聯,一副自在自如、自然自信的飄逸灑脫與那些畏手畏腳、呆板迂腐的傳統儒生形成鮮明對照。當我們打開漫漫的歷史畫卷,翻到三國一頁時,諸葛亮的形像便如一股神奇而奪目的光芒,突然閃耀在我們眼前,那發黃的長幅紙卷也因此而增添了幾分亮色。

如果沒有羽扇、綸巾、鶴氅這些富有像征意義的載體,諸葛亮再聰明、再智慧、再道德、再忠廉,恐怕也難以達到今日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程度。

那麼,諸葛亮何以形成了一副與傳統儒生迥然有別的具有道風仙骨的名士形像?

這與他獨特的人生追求與生活閱歷相關,具體而言,是襄陽隆中十年隱居生活改造了他、塑造了他,從而結出了一顆神奇的果實。

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而出山,那年正好二十七歲;令人感到非常巧合的是,二十七年後,諸葛亮北伐中原而卒,享年五十四歲。

因此,以諸葛亮走出隆中為界,我們可以將他的生命歷程一分為二。

於個體生命而言,二十七歲的年齡,其生理、心理皆已進入成熟的季節。剛一成熟,就被劉備的“火眼金睛”看中而“摘取”。於是,一直被失意、失敗的糾纏與追趕弄得疲於奔命的劉備從此奠定了鼎立三國的基礎,由名不符實的“皇叔”搖身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帝。而諸葛亮這顆掩映在萬綠叢中的果子也似乎是為了劉備這位明主而懸掛在蔥蘢的枝頭,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隱士成為一名光耀千秋的“天下第一相”。

走出古隆中,是諸葛亮經過一番認真權衡後的重大選擇,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轉折與契機。

只有走出古隆中,諸葛亮的遠大抱負與人生價值才得以實現,生命才以一種全新的形式步入燦爛與輝煌。

然而,如果沒有古隆中,沒有一段不長不短、躬耕南陽的隱居生活,也就沒有諸葛亮的聞達,那麼,歷史人物的長廊中將因此而少卻一個熠熠閃光的獨特形像。

是古隆中的自然環境與文化氛圍,浸潤了諸葛亮的心智、養育了他的才智、確立了他的品德、塑造了他的人格、成就了他的輝煌。

即使走出以後,諸葛亮的政治意識、軍事行動、言行舉止仍不知不覺地受著“隆中意識”的左右與影響。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諸葛亮的十年隆中生活,不僅決定了他的人生基礎與政治生命,也決定了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重要人物的命運走向以及蜀國的興盛衰弱。

那麼,且讓我們隨著諸葛亮的人生足跡,一步一步地走向襄陽,走進古隆中,看看這塊風水寶地是怎樣融於諸葛亮的血肉之中,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未完待續)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17541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