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7 23:34:21瀏覽6002|回應15|推薦108 | |
從慕谷慕魚往文蘭村的路斷了,只好帶著教官繞回台九丙進村,一向應該叮叮咚咚打鐵聲盈耳的村子安靜到只有幾聲零落的犬吠;銅蘭鐵店的恩馬已72歲,在虛掩的房裡背對著門午寐,我清了清嗓子輕輕喊了兩聲把他幽幽喚醒.... 由於長年辛苦打鐵以至恩馬的腰必定纏上束帶,現在年紀大了,天氣熱就無法再如此吃力的工作,鐵鋪慢慢交給兒子經營 初訪銅門買的是一尺山刀~山刀分兩種:刀背較直的是海岸阿美和蘭嶼達悟族用來殺魚的利器;我在台東和蘭嶼生活上用的就是類似這樣稍短且直的尖刀.... 從背鰭下刀,捱著魚骨,將刀身前後滑動即可將完整的魚肉片下,另一面亦是同樣刀法,如此足以處理大如鰆魚(吐魠)旗魚、鮪魚或鯊魚(要先燙皮刷掉硬如鐵砂的外皮層才下得了刀)殺這種極大或一般的魚(飛魚、鯖魚、赤尾、鰹魚和鬼頭刀...)都能得心應手 除此兩族靠海吃海之外,其他原住民用的山刀多呈彎弧狀,有木柄和中空鐵柄之分:中空鐵柄山刀是便於套上長棍用以刺死中槍或掉入陷阱仍做困獸之鬥的兇猛野獸;而嵌上檜木獸角的刀用在生活與工作:劈荊斬棘、削竹剖籐、切割山豬、山羌、飛鼠及野鹿.... 獵刀則用來砍伐與建屋、捍衛獵場、宣示領地主權,遇到瘟疫或收成不順時為了驅趕霉運也會持刀出草;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等族的男人必遵循GAGA出草馘首後才有紋面的榮譽象徵,如此較容易娶到好妻子(女子需會織布才得紋面),死後也才能以此印記登上彩虹橋與祖靈相會。 昔時紋面 (TATTOO) 的工具: 排釘、針釘、木槌與竹刮
凡出過草的刀必將死者的一撮頭髮繫在刀鞘尾端,傳說會得亡靈庇佑而更加勇猛~此恰恰與漢文化思維完全相反! (這是恩馬的祖父用的山刀,殘留的人髮在末梢,這樣的刀有兩把!) 據說霧社賽德克族馬赫坡社的莫那魯道~他的刀是整排茂密的人髮,幾成一柄拂塵 早年,太魯閣族人亦是從霧社的春陽部落翻越奇萊北峰來到花蓮:北望立霧溪,南眺木瓜溪,族人選擇了前者;後來人數繁衍漸多,部份族人才遷到現在木瓜溪畔的銅門 「一把刀、一把鹽,就可以在山裡生活 」 太魯閣族依然有著泰雅強悍的族性,生性內向,父系氏族、核心家庭為主,其佩刀像彎月,又稱為彩虹刀!
銅門山刀利刃,厚實,樸拙!由於原民生活型態因時代改變,原已沒落的冶鐵鑄刀工藝亦順勢轉型成觀光性質;今日的山刀更將原汁原味的泰雅(太魯閣)的圖騰刻在刀鞘上,刀柄纏以樹籐、銅絲或編織彩繩,兼顧實用美觀與收藏價值。 每每握起相隨已久的刀,彷彿山風在耳邊呼嘯,實實在在感受到屬於山林曠野如雲豹蟄伏隱沒、如馭風奔馳的爆發力量~我因此鍾愛至今。儘管市面上目不暇給又充滿設計感的進口刀具琳琅滿目,更有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材質,都無改於我對銅門刀獨特的情感! 「銅蘭鐵店」有銅門刀王的稱號,是當地最古老的鐵鋪,冶鐵鑄刀的技術已傳承到第四代,全台灣約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原住民各族的傳統獵刀都來自銅門和文蘭社區 我家的廚房沒有剁刀~那是太吵的噪音!是市場豬販和餃子店用的! 在蘭嶼,舉凡船屋落成、飛魚祭或是婚慶 ....一把刀從頭到尾貫穿全場完全不必換工具:以利刃先切斷頸動脈放血、熊熊火把燒盡獸毛、淋水以草束沖刷外體、拉到廣場空地再逐一切開皮層、脂肪層、肌肉層和腹膜,拉出所有臟腑....餘後,只從關節處下刀,割斷筋脈軟骨組織即可輕易分離禽畜肢體。 使刀何需用蠻力? 彼時的我...肯定不是你在blog上所認知”嬌滴滴”的meow!欺人的表相和文字啊! 我願意在什麼人當中就作什麼人..... 我不以此自高,更不以此自卑....不管處在什麼光景,我最懷念、最喜歡的還是部落。 喜歡我原民朋友那真誠敞開的雙臂:我愛這一切不拐彎抹角的真心實意、沒有門面客套和充滿虛謊敷衍的空話~我實在聽不懂也聽不來更不耐煩這勞什子的人和事! 可這些經營手腕在都市、在職場、在人情往來交際上真是永遠受用啊!我偏不愛、不學!自知演技不太好,做不到神所吩咐:溫馴如鴿,靈巧似蛇。 都市裡住得煩且心底生厭時,久不久我一定回到原鄉,光著腳踩在土地上,如此就連上了電源~像病危需要電擊方得重新恢復勃勃的心跳:任習習山風與清泉包圍、星月交輝中耳邊尤有蛙鳴鳥叫與蟲聲唧唧。傾聽溪流潺潺亙古沖刷、切割、彩繪成了美麗的花紋水石、智者沉穩詼諧的話語和專屬於山林間的秘密約定....這些都使我重新得到復甦的力量,也才有勇氣屏氣凝神,再度持刀上另一種型態的戰場....接受不要失去太多真我的....磨損消耗。 註1:1896年12月駐守新城分遣隊的日本兵凌辱輪暴太魯閣族少女,引起族人的憤慨報復而將13名日軍全數殲滅,史稱”新城事件”--- 從此展開歷時18年的反日霸權行動,成為後來的”太魯閣事件”。 大正3年(1914)5月,由台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親自督軍,以兩萬精銳發動大規模的征伐以對付僅3000名可戰壯丁的太魯閣族,族人歷經兩個月苦戰,最後仍在彈盡援絕下被迫繳械投降。 註2:太魯閣族分佈於花蓮縣秀林、萬榮、卓溪鄉一帶的山區、人口近25,000人(資料標準2009年3月)。原來被認定為泰雅族賽德克亞族東賽德克群,於民國93年(2004)一月聲請正名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