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05 23:13:41瀏覽802|回應2|推薦0 | |
1. 當政府沒能力辦學校時,鼓勵民間興學,政府給予適當補助,是有道理的。 不過當學校太多了,政府還補助,就是在圖利。 2. 政府不該補助私校,而是應該補助學生 發放任何的補助,不應該以學校為單位。 有的學校招生少,有的學校招的學生多。 有的學校辦學很認真,有的學校根本只是在拿補助而已。 應該是類似教育劵的方式。 政府補助想唸書的人,讓他們自由選擇學校,以市場,來決定那個私校能夠拿到補助。 這個對辦的好的私校,是最大的鼓勵。 不過錢只能用在唸書上,所以資金的發放的方式是給學校,不直接給學生。 不過資金的補助的方式,則是以學生的人頭作為依據。 - 其實更好的方式,是發獎助學金。 發教育補助金或是教育劵不是平等的發放,而是只發放給最多2/3的學生,不適合念書的人,又鼓勵他念書,資源浪費,又浪費生命,可以用取消補助或者減少補助的方式,自然淘汰。 3. 對私校最大的輔助,就是減少公立的學校的數量 如果民間可以辦的,政府還搶著辦,其實是與民爭利。 政府辦的學校,應該要有特殊意義。 研究型的大學,所需的資金龐大,應該政府辦。 特別的學科,訓練專門的人才的學校,沒有私人願意辦的學校,應該政府辦。 軍校、警察學校就有這樣的性質。 譬如台灣要培養特殊語言人才,台灣要保留傳統工藝,台灣要發展特定產業,台灣法醫不夠,這些學校應該應該政府辦,而且對就學的學生還要獎勵。 這些學校,如果私人願意辦,也可以考慮,不過又要監管,防止掛羊頭賣狗肉的情形,政府辦比較合適。 4. 台灣的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政治介入資源分配 大學多不是主要的問題 大學太多,理論上市場應該會調節 市場調節功能失靈,原因就在於補助 補助的主要的問題是政治的介入 很多拿補助的人是國民黨或者是民進黨的樁腳,辦學校讓政府可以名正言順的給錢。 他們再把錢變成政治獻金。 資源分配的扭曲,殘害了台灣的競爭力。 -- 這是李遠哲在《教育改革是當務之急》一文中所提的他的憂慮與觀察: 兩個星期以前,我曾在屏東參加一個學術會議,與當地一位教育工作者談到教育改革,他非常認同「四一0教育改造活動」中提到的「小校小班制」的訴求 ,但他同時也觀察到這城市裡面迫切的問題,卻不是屏東縣的主要問題。他參觀了屏東境內的三百多所國中國小之後,發現屏東縣邊遠地區裡倒有許許多多的一 、二十個學生組成一班,而六班成為一校的城市裡的人們所羨慕的「小班小校」 。由於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往往大都會裡的人們的一些訴求,也不一定是邊遠地區的人所需要的。 依他個人的看法,目前阻止國中、國小改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政治」對學校的干預。他深切的體會到, 當地方上的政治人物把國中國小 的校長當作他們選舉的「樁腳」時,不但教育的理想要大打折扣,教師的聘用也常流入利益輸送的管道,即使有優良合格的老師,在謀職時也常不能競爭得過有背景而沒資格的人。 在這種情形下教育的改進便希望渺茫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