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05 03:44:09瀏覽970|回應6|推薦1 | |
報載: 無黨籍台北市長參選人、台大醫師柯文哲今天(2014年5月4日)走訪「台灣自由主義領航人」殷海光的故居,柯文哲表示,當年五四運動基本精神是民主與科學,但那時候追求的目標還沒有完全實現,他拜訪殷海光故居,希望重新思考台灣的未來。 柯文哲上午走訪位在北市溫州街的殷海光故居,並且仔細端詳故居內陳列的文物。柯文哲受訪時表示,殷海光繼承中國啟蒙「五四」運動的基本精神,是台灣戰後早期 自由主義的理論家和實踐者。面對目前台灣還處在不是完全民主與科學的時代,特別拜訪殷海光故居,重新思考台灣未來走向。 對於目前台灣街頭活動頻仍,柯文哲說,如果可以把握民主與科學的價值,他都可以接受,社會有各種聲音,只要有核心價值都是好的,重要的是不能背棄核心價值。如果大家能把握民主和科學這兩個核心價值,就能朝正面的方向發展,而避免過度的混亂和紛爭。 感想: 柯文哲以走訪殷海光故居來紀念五四,很有意義。 那些搞新五四的(如郁慕明、連勝文、李勝峰、張安樂、蔡正元),到底知不知道什麼是五四? 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有幾個重要的淵源。雖然有些人想割稻尾,想據為己有。殷海光是《自由中國》雜誌的撰稿人之一。 這是我在2009年對《如何解決中正紀念堂掛牌爭議?》一文的回應: 我一直希望馬英九用「加法」來看待台灣人共同寫下的民主活動歷史。不要將中正紀念堂改名,陷入「朝野對立、藍綠對決」的泥沼當中。 沒有老蔣,台灣現在不見得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老蔣其實始終把民主掛在嘴邊, 只是想著「訓政」想著「法統」,民主憲政始終沒有實現。 柯文哲能想到殷海光,難能可貴。 -- 殷海光的言論,經得起時代的考驗。 這裡,我想錄下一些殷海光在1957年發表的文字,可以照亮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作為公民運動的燈塔。 -- 祖國週刊 第十八卷第七期 1957年5月13日 《政治科學底指歸》一文中的幾個段落: 1.畏懼底邊沿 現在若干地區裏的人最可憐的情形之一,乃經常陷於危疑恐懼邊沿。陷於危疑恐懼邊沿的人,有如失足落水之駒,其心理最不能自持, 對於當前的情況看不清楚,對於前途更感到渺茫,總而言之,陷於危疑恐懼邊沿的人在心理上最脆弱。弱城易攻。心理脆弱者最易聽信蠻有把握的肯定語言。他們像 一群覆舟者,只要有一根蘆葦攀附便覺安全。總括一句,陷於危險恐懼邊沿的人是一群六神無主的人。一群六神無主的人最容易收人鞭策。他們可以成為暴亂臨界線上的奴隸。 2. 動亂時期的群眾運動常充分流露人群的原始衝動。在這個時期,常有人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這種救世主的拿手好戲是藉宣傳和組織來掀起群眾運動以從事革命。救世主們抓住人眾底本能需要或集體的光榮感誘導人眾趨向光明、美麗、偉大,但卻甚為遙遠的遠景。彼等藉宣傳的手段激發人眾奔向此一語言虛構之遠景,若夜蛾撲燈,若火牛陷陣。 所以動亂時期底特徵就是狂熱主義(fanaticism)盛行。在狂熱主義盛行的時代,人眾底反應是純情緒的:只有對其所執贊同與否的問題,沒有什麼道理好講。就算有道理好講,那也只是片面裝飾其狂熱或征服反對者之工具而已。演講、呼口號,貼標語,開大會,是這一時期底例行功課。 3. 救世主常有開山的救世主和繼承的救世主之別。大致說來,開山的救世主確常懷救世之心,因之所作所為少為一己權利著想,而較富理想色彩。但是,到了繼承的一代,鮮有不利用群眾底熱情而達到個人底政治目的者。 開山的救世主之所事,常在宣傳與組織階段,來不及享受革命果實。到了繼承的一代,多經過宣傳與組織而進入領導與統治階段。這一代進入領導與統治階段,就要開始享受革命果實。 享受革命果實者,鮮不變質而成為較昔日專制君王遠為猛厲的新式極權暴君。 到此地步,革命領袖常把他底權力欲發展到最高峰。但是一般人猶為流行的標語口號所蒙,生活於脫離現實的幻想世界,而不覺新的災難已經臨頭。 4. 除了少數想乘亂造勢的人以外,大多數人是厭亂的,他們渴望動亂時期結束,而獲致太平。怎樣結束動亂而獲致太平呢?大致說來,有人想藉傳統的倫教來恢復秩序;另外有許多人認為恢復傳統的倫教已不可能;要結束動亂必須建立新的社會秩序。 5. 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明瞭:我們所亟待解決的許多問題是很複雜的,牽涉又是很廣闊的。我們要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必須要冷靜地對於這些問題所涉及的性質和真相有所明瞭,然後再對癥下藥,講求切實可行的辦法。 6. 有行政而無鬥政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鬥政是通常所說的Politics。通常所說的Politics含有一種壞的意涵,即是勾心鬥角。所以作者暫且將Politics這個字譯為鬥政。 鬥政是指政治利害衝突之心計的運用,而且從事鬥政的各方面對於心計的運用如打麻將者之秘而不宣,恭候臺光上當。 鬥政是政治不能開誠布公底產品。 從事政治者之所以不能開誠佈公,除了受原始本能的支配和利害衝突所左右以外,就是彼此之間沒有建立解決問題的共同標準。大家要想建立解決問題的共同標準,有而且只有本於科學知識與技術。 之所以如此,因為科學知識與技術沒有任何民族色彩、階級色彩、社團色彩,以及個人色彩。科學知識與技術對於任何民族、階層、社團,和個人是中立的。他是大客觀的東西。大客觀的東西才能據之以作為解決政治問題的共同標準底基礎。 這樣的標準能夠建立起來,有什麼問題大家可以像討論數學問題一樣明明朗朗地談,而且勾心鬥角的把戲在科學知識與技術燭照下無所遁形,大家用不著「來那一套」,於是鬥政就消失了。 7. 服務 政治如果這樣上了軌道,那麼就不是「管理」眾人之事,而是「服務」眾人之事。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