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
罷昌卡關全因投票率 汐止最關鍵
距離上一次在105年1月16日的九合一大選過了2年。在上一回的選舉中,...,其中以得票68318票的李慶華最為接近,不過黃國昌在上一次選舉獲八萬票,與得票率次高的李仍差距達一萬兩千多票。
此次罷免頭跳結果雖然同意罷免佔多數接近七成(68.48%),惟這次選舉結果投票率僅27.58%,遠低於兩年前的61.14%,除了天候不佳影響民眾投票意願外,更有沈默的多數和搭便車效應,對於罷免議題中立或不支持的民意,未必能反映在選票上。
感想:
民主選舉和罷免制度,有一個先天的限制,讓這個制度,不能真正反映民意。
很顯然的,投票的行為,和支持或反對的「強度」有絕對的關係。
也就是說,民主的投票制度,不是單純的「數人頭」的制度。
當初願意出來投黃國昌的支持者,不願意或覺得不需要(因為想讓罷免案失效,或者覺得一定不會成功,不差我這一票)沒有出來投票。
從黃國昌對罷免案的處理的方式來看,顯然他的策略,不是想讓罷免案失效,而反動員。黃國昌不願意承認,讓李慶華當年的支持者,集結起來,出來投反對票,就可以讓他被罷免的制度,不是一個理性的制度。也就是說,根據他的邏輯,我們的解釋,應該是支持者這次「不願意」出來投票。
如果真是如此,黃國昌,以及整個時代力量的光環,顯然是在大幅消退中。當初願意出來投黃國昌的支持者,不願意出來在投黃國昌一次。
兩方都其實都可以宣稱,是風雨影響了黃國昌黃國昌的罷免案的結果。如果黃國昌的支持者,出來投票的意願再高一些,黃國昌已經被罷免了。
我的部落:台灣政經索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