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委不分區代表的產生方式,是「並立制」,這種做法,不完全考慮選民對政黨的觀感,而認為政黨票不該反映國會的席次,認為區域立委的個人形象,可以突破政黨的形象。政黨票影響的只是不分區立委的席次,整體席次還是由區域立委幾近一對一的選舉來決定。因為一對一幾乎是個兩黨分贓的制度。
有不少國家,採取的是「聯立制」,這種做法,完全以對個別政黨的印象來決定整體席次。
在聯立制下,席次依政黨票來分類,
- 民進黨 45 席
- 國民黨 44 席
- 民眾黨 14 席
- 時代力量 10 席
過半需要 57席,也就是說民進黨和時代力量組聯合內閣也不會過半,民進黨必須要和台灣民眾黨合作,才有穩定的內閣。
聯立制的缺點是小黨林立,組閣不易,所以有5%的門檻,不然如果門檻是3%
- 民進黨 41 席
- 國民黨 40 席
- 民眾黨 14 席
- 時代力量 10 席
- 台灣基進:4 席
- 親民黨:4 席
民進黨加上時代力量再加上台灣基進,還是無法組過半內閣。
台灣民眾黨就會是關鍵少數。
前立委朱高正對「並立制」的說明:
「單一選區兩票制第一個在台灣提的就是我,在1986年就提了。我對德國這個制度的研究,應該說是屬於專家啦,但是我們台灣採用的是什麼?它不是聯立制,是分立制(並立制)啦,也就是對最大黨最有利,對越小黨越不利。因為國民黨想說我只要跟親民黨合併之後,我就是最大黨,民進黨那時候是現實上的最大黨,所以他們兩個也談好,其他人就不考慮了!」
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推行,原本是要革除長期以來因為實行「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SNTV制)的弊病。這個選制在1994年日本廢除後,全世界的民主國家僅剩台灣還在使用。運作多年來,因為SNTV制的設計讓選民唯一的一票只能投給「大」選區內多個候選人當中一位,候選人只要越過門檻(通常只需要幾千票)即當選。所以不但初選即已開始同黨相殘,且因選區內不只一人當選,所以只要候選人獲得一定的票數越過安全門檻,固守自己的地盤即可當選,因而助長地方政治派系、配票等反民主的風氣,候選人賄選、走偏鋒更不在話下。
但單一選區兩票制採並立或聯立制在當時也引起爭論,以採行並立制的日本和聯立制的德國兩國的經驗來看,並立制對於大黨有利是不爭的事實。並立制是選民所拿到的兩張票,一張投給選區內的候選人,以簡單多數原則決定該選區的唯一一位候選人的當選資格。第二張票即是政黨票,決定不分區立委的席次。選民投給喜歡的政黨後,根據跨過5%門檻的政黨按照得票比例分配不分區立委的席次。
聯立制就相對複雜一些,簡單地說,和並立制以政黨票得票比例計算「不分區立委」席次不同的是,聯立制決定「整個國會席次的政黨比例」。詳細地說,就是先以得票率決定各政黨在國會內的總席次,然後再由每個政黨所分配到的總席次,「扣掉已當選的區域立委席次」,所得的就是各個政黨的「不分區席次」。
以2012年的立委選舉結果實際試算,就可以看到兩個制度對於小黨產生明顯的席次差異。聯立制之下,以得票率通過5%門檻的台灣團結聯盟與親民兩黨為例,親民黨第二階段得票率5.86%,得票率乘上席次113席無條件進位後為7席;台聯第二階段得票率8.96%,乘113席無條件進位後則為11席。因兩黨的區域立委皆無人當選,所以不需扣掉區域立委席次。 以2012年的立委選舉結果實際試算,就可以看到兩個制度對於小黨產生明顯的席次差異。聯立制之下,以得票率通過5%門檻的台灣團結聯盟與親民兩黨為例,親民黨第二階段得票率5.86%,得票率乘上席次113席無條件進位後為7席;台聯第二階段得票率8.96%,乘113席無條件進位後則為11席。因兩黨的區域立委皆無人當選,所以不需扣掉區域立委席次。
在現行的並立制之下,台聯與親民兩黨最後所獲得的席次都是3席,但如果採聯立制就分別成長至7和11席,席次差異近兩倍和四倍,聯立制對於小黨的席次明顯比並立制有幫助。
「其實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精義是『平衡』,因為一般來講,任何選舉基本上都是對大黨比較有利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就是希望能夠讓選票真正能做到實質上的『票票等值』,也就是不只是計算價值,包含成就價值。但是這一點都沒有,我告訴你,在立法院辦的十次聽證會,我內容全看,是一面倒全部都反對,國民黨跟民進黨提的還是通過了。」朱高正說。
朱高正強調,一個真正健全的民主體制,一定要設立這樣的機制,讓新生的政治力量出現的門檻不要太高,這樣才能夠預防現有的政黨的腐敗,一定要讓不努力的政黨很快就被扯下來。
來自《立委衝啥毀?》-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高嘉瑜贏李彥秀3000票,港湖區是科技業的大本營,郭台銘和高嘉瑜那張照片就值不止3000票。
更不用說,因為那張照片,有可能對親民黨選票的流失。
我覺得郭台銘也是「關鍵少數」
《柯文哲當選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