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06 17:40:55瀏覽15043|回應8|推薦51 | |
你相信有一天像《星艦迷航記》裏面的龐大星艦「企業號」會成真,載著人在宇宙深處探險嗎?你覺得依照地球科技的進度要多久才能實現?300年?500年?還是永遠達不到? 《星艦迷航記》裏面的大型星艦「企業號」,故事裏的它是22世紀的產物。(圖片來源:http://wptsradio.org/) 美國有一個組織,叫做「百年星艦計畫」(100 Year Starship),想必是要在100年內做出能夠載人到另一個星系的大型太空船。這不是普通的民間組織,而是美國國防部的最高研究單位「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縮寫DARPA)和太空總署NASA合辦的組織。可惡,要是地球真的做出一艘星艦,將嚴重威脅我們外星人的生存。不行,我決定要微服出巡,到今年他們在休士頓的研討會去看個究竟。 參加這個研討會的人五花八門,有天文物理學家、航太工程師、生物學家、太空人,甚至還有經濟學、哲學家、科幻小說作家、星際法的學者...等一下,「星際法」!?哇肋我還真不知道有這一門學問。 原來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明白建造星艦是不可能在100年內實現的,他們希望藉由一個星際漫遊的夢想種下希望的種子,開啟這個話題,總有一天夢想會成為實際。 這個會議帶來什麼話題呢? 移民星際是地球的備胎:地球上一直有不少的問題:氣候異常、空氣污染、資源的匱乏、疾病、饑荒、戰爭...其他星球上的殖民地可以當作地球的備胎,若是地球上發生大的災難,地球人可以在他鄉重建家園,延續香火。 NASA在1990年代設計的火星殖民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普通的火箭不夠看:目前的化學燃料動力火箭體積大又不夠力,未來的星艦必須使用體積小、力量超大的新型火箭,比如說原子動力、太陽風帆、甚至超光速的曲速引擎。 畫家筆下的日本IKAROS太陽風動力太空船。(圖片來源:維基百科、Andrzej Mirecki) 該怎麼把這麼多的鐵運到太空:人類至今在地球軌道上建造的最大建築物是國際太空站,但它的重量只不過450公噸。未來用來探險宇宙的星艦體積龐大,需要在太空中組合,所需要的材料、鋼鐵、燃料可能需要使用太空電梯(Space Elevator)之類的辦法才能送上太空。 想像中的太空電梯是一個通天的繩索,一端固定在地球赤道,另一端在一個巨大的地球同步衛星上,有運送貨物的機器人在繩索上爬上爬下,操作如同鐵路一樣,運輸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圖片來源:io9) 錢錢錢:有誰想在太空中白白的灑鈔票?當然要有回收才會有人想投資。會議中許多人認為月球和小行星上面會有許多人類需要的礦產。 一家新成立的太空採礦公司Deep Space Industries(DSI)的CEO在會議中大力推銷他們的小行星開礦計畫。(圖片來源:DSI) 漫漫路途怎麼辦:一趟旅程可能要花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能到達目的地。星艦上的太空人可能需要人工冬眠,或是在太空船上繁衍好幾代(恐怕還要準備很多玩具和電影供他們娛樂),甚至是冷凍的人類胚胎,到達目的地後由機器人將胚胎解凍、再養育成人。 電影《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裏面女主角的人工冬眠床,到達目的地後再由機器人把太空人叫醒。 星艦上只帶人是不夠的:只帶農作物也不夠,恐怕需要帶個生態系(包括微生物),才能把外星的殖民地改變為類似地球的環境。對了,別忘了帶一個3D印表機,才能在他鄉做自己想要的東西。 1987年建造,位於亞利桑那州沙漠裏面的「生物圈二號」(Biosphere 2)是一個人工的封閉生物圈,建造在龐大的溫室裏,希望作為外星殖民地的藍圖,結果實驗失敗,整個生物圈崩潰。 地球,莎喲哪啦:這是一個單程機票,星艦上的太空人這輩子是別想再回地球了。 當這些太空移民越過太空的黑水溝,到達目的地之後,就在那裏成家立業,建立殖民地,不會再回地球了。(圖片來源:David Reneke) 使用大型天線尋找外星人電波的「搜尋外星智慧協會」(SETI Institute)主持人Jill Tarter和NASA前任首席技術長Mason Peck在會中討論太空探險的趨勢。Jill Tarter是1997年電影《接觸未來》(Contact)女主角茱蒂福斯特模仿的樣本。他們提出一個另類資助火星探險的方法:與其政府花錢發射太空船到火星,不如開價購買火星的土壤,每公克美金一百萬,鼓勵民間公司自己想辦法發展技術,誰有辦法每回一小塊火星誰就能夠發財,政府也能省錢。 參考資料: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