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自己的路、為自己而活
2008/05/23 22:11:49瀏覽14141|回應0|推薦6

 活得快樂的人,跟活得不快樂的人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多年來幫許許多都不快樂的人找回快樂的經驗裡面,我發覺活得快樂的人最大的特徵在於為自己而活。也就是說,活得快樂的人認為他的生命是為自己而活的;活得不快樂的人認為他的生命是為別人而活。


    許多人都以為快樂與不快樂的差別在於金錢與地位,人們常常告訴自己,只要我再擁有多一點的錢、高一點的地位,就會更快樂了。金錢不夠的時候會讓人生比較悲慘,但是金錢增多的時候,卻不會讓人生比較快樂。一個有錢有勢但不快樂的人生,與一個沒太多錢沒太多地位卻快樂的人生,你要選擇哪一個呢?


有錢有地位的人,隨時被金錢地位綁住,生命不是自主的。陶淵明詩中所說:『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在追求金錢地位的過程當中,一個人是不自由的,心靈不能自由自在,人也不能自由自在。所以歸去來辭說:『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在世俗塵網之中,我們把自己的心靈當作僕役在使喚,當然會過得辛苦又不快樂。陶淵明說:『何不委心任去留!』我們為什麼不交給自己的心靈決定該走該留,該往哪裡去呢?


    什麼叫做為自己活,什麼叫做為他人活呢?做自己心裡面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走自己心裡面真正想要走的路,目標在追求自己內在的滿足,就叫做為自己而活。做別人想要我們做的事情,走別人想要我們走的路,就叫做為別人而活。為別人活的目標是希望看到別人滿意,希望他人對我們自己肯定,而希望他人滿足,而不是自己滿足。


    為自己而活的人,才是自由的、才是自主的。為他人而活,則像是布娃娃傀儡,背後許多條絲線在控制他的生活。對他們來說,生活像是交換,自己付出生命、犧牲享受,來換取金錢、地位以及別人肯定的眼光。換不到,很挫折失敗,換到了,也沒什麼快樂滿足。不論如何,輸的都是自己,因為早就已經把自己的心靈丟掉了。


    我們如何為自己活呢?賺錢與提高地位依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只是要朝著我們所喜歡的職業方向來完成自己。選擇工作的時候,不妨走自己想要走的路。外界的環境變化得越來越快,網路新興經濟的改變速度之快,幾乎是我們所無法預測的。與其一直跟隨外在環境的變化,還不如走自己有興趣的路。


    幾年前,有誰可以預測到現在照顧寵物的獸醫師平均收入是照顧人身體的醫師的兩倍。以台灣現在的平均收入來看,醫治寵物的獸醫師大於牙醫師,牙醫師又遠大於醫學系的醫師。不久前,師範院校的鐵飯碗讓大家拼命擠進師範院校,當時有誰想得到,才不過短短數年之內,師範科系畢業生成為台灣失業率最高的一群,只有百分之一可以考到學校去任教,其他都是所謂的流浪教師,其中多半為失業教師,只有少數還可以當代課老師。


  重要的是興趣,就算獸醫正紅,不喜歡動物的人為了賺錢做獸醫師,也不會快樂。以前很多人被逼著做醫師,然後討厭小孩子的做了小兒科醫師,手會抖的人做了外科醫師,這種事情一直在現代的醫院當中發生,不僅是他們個人的不幸,也是病人的不幸。


    既然我們無法預測到每個行業以後發展、前途、『錢』途如何,不如就不要管這些外在的變化,只看自己內在的興趣與能力吧。人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會特別有勁、有動機。能力特別可以發揮、思路特別清晰。看那些做到自己沒興趣職業的人,上班一條蟲,下班一條龍。不是沒有能力,而是能力不得發揮。每一個職業都需要特別的能力,也有各自可以發揮的空間。如果自己特殊的才能正好合乎這個行業的需求,做起來自然如魚得水,自然可以越做越好。


  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也會比較不怕失敗。看那些喜歡做模型的人,即使失敗,還是會一再重來,他們做工作上面的事情,可能就沒有這種勁了。


  以髮型設計來說,社會普遍印象裡面總覺得香港的設計師比較好,有一部分原因是香港人比較會按照自己興趣走,有一些程度很好的人,不會被逼著一定要唸書,按照自己的興趣發展,走出比較好的路來。不像台灣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人都被逼著去唸書,念不了書的去做髮型設計,也常常不是為了自己的興趣,只是為了有個工作,逼自己做這行,自然沒有興趣好好研究提高水準。


    社會需要千百種不同的人來做千百種不同的工作。人也有千百種不同的人。每個人都找到自己專長有興趣的工作,配合社會的各種不同的需要,每個人可以得到最多的報酬。如果每個人都逼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搶著去做最熱門的工作,結果人才供過於求,個人收入變低,另外則有一部分的需要沒有人才去做,個人與社會都損失。既然每一行的收入變來變去,就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吧,每一行努力去鑽研,都有人出頭,有人賺大錢,最有興趣、最能樂於工作之中的人,往往就是那些能在某一行業賺大錢的人,為什麼不讓每個人走向自己最有興趣的路呢?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Soul&aid=189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