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我們所愛的人想要結束生命:怎樣防止自殺?
2008/05/20 22:30:47瀏覽2977|回應0|推薦5
    一個人若是提早結束自已的生命,真的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每一個人的生命,從小到大都經過許許多多的人努力地拉拔與栽培。小嬰兒的時候大人辛辛苦苦餵奶換尿片,上學以後多少的老師教導寫字算術,多少的朋友陪伴,多少社會的資源投入,才能讓一個人成長,成就為現在的樣子。冒然結束自已的生命,讓所有人的付出成空,只留給周遭的親朋好友傷心與難過。

    自殺不是好事,絕大部分的人都反對自殺,大部分的社會風俗也不支持自殺。如果我們身邊我們所愛的人想要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我們該怎麼辦呢?

    如果我們把自殺看作是洪水,自殺防治看作是洪水的防治,便可以有圍堵法與疏濬法等不同的方法來防治。大禹的父親鯀採用圍堵的方法治水,辛苦到處加蓋堤防,洪水卻是一再又復發、越堵越多、越堵越大。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清理河道、開鑿溝渠,讓水有地方可以流,不再氾濫成災。幾千年前防治洪水的經驗就已經告訴我們,防堵不如疏導。自殺的防治也是一樣,疏導優於圍堵。

    志祥考高中的時候沒有考好,讓爸媽對他的功課很擔心。從小就對志祥期待很高的父母,總是不忘時時提醒好好努力用功。看到志祥放鬆懈怠的時候,媽媽會告訴志祥,不要再像考高中時那樣大意,一定要記取教訓,步步為營、小心謹慎,爸媽什麼話都說了、什麼事情都做了,只差沒叫志祥臥薪嘗膽。每一次父母又再度唸志祥的時候,都是再度挖出他心中的痛,每天去個他不滿意的高中上學,都是在提醒志祥他的失敗挫折,大學要更加考好的壓力,讓他更是喘不過氣來。志祥逐漸開始想要結束自已的生命,幾次割碗之後,爸媽管他管得更緊,時常會突然進入他的房間看看他的狀況,也會搜他的書包與抽屜,以及私下跟他的朋友或老師同學連絡,甚至於還會翻開他的日記看看有沒有透露什麼自殺的訊息。儘管志祥不滿抗議,爸媽只反問他:「你要我們怎麼辦?你以為我們喜歡管你啊?你做了那些事情我們能不擔心嗎?我們關心你、保護你也錯了嗎?你不要做那些事情,我們就不需要隨時注意你的狀況了,不是嗎?你為什麼永遠那麼不懂事,一直都學不會照顧好自己的生活?」

    友珍失戀之後,曾經吞藥自殺過,在急診室洗胃救回來以後,家人怕他出事就不淮他出門。因為家住高樓層,爸爸怕她從房間窗戶跳出去,就拿木板把窗戶釘了起來。友珍每次看到房間窗戶被兩片大大的木板釘住,心情更加煩悶,種種情緒湧上來,可以說是五味雜陳,心情憂鬱更加嚴重,逐漸變成憂鬱症。

    自殺的方法千百種,想要防堵自殺,實在無從堵起。到處都有高樓可以跳下,有橋樑就會有人跳河,隨手可得的止痛藥吞多了死亡的危險性遠大於嚴格管制的安眠藥。在燒炭自殺盛行的時候,曾有人提議嚴格管理木炭買賣,最後政府決定全面實施木炭包裝加註警語。然而還有刀子、繩子滿街都是,都可以拿來自殺,自殺真的是防不勝防。

    從外在的行為來控制只是用防堵的方法預防自殺,畢竟自殺的根源在人的內心,是心理層面的想要結束生命帶動了自殺的行為。從心理的層面讓自殺的情緒可以發洩,才能夠解自殺的問題。不幸的是,多數人從心理層面處理自殺,還是採用圍堵的辦法。看到親人有傷害自己的行為時,人們常常會直接加以責備,然後要求想要自殺的人保證不要再犯。甚至於還曾經有教育決策單位想要用學生簽署不自殺承諾書的方法來預防自殺,這都是沒多大效果的方法,基本上都只是心理的圍堵,並沒有去面對自殺者的心理困擾,好好地處理與疏導。

    心理的壓力與煩惱像是洪水一樣,當衝擊太大、無處可逃的時候,一個人能會被情緒的洪流湮沒,陷入憂鬱當中,這個時候他可能會有想要自殺的念頭。自殺根本的源頭還是內心的壓力,惟有疏導情緒的洪流,讓壓力可以渲洩流走,我們才有可能防治自殺。不去面對處理心理的問題,只顧著用行為防堵自殺,反而會讓壓力的洪水越積越多,最後更加難以收拾。

    想要從根本上做好防治洪水,還是要造林做好水土保持。想要從根本上防治自殺,還是要做好心靈環保,清理內心的各種垃圾,創造良好的心靈環境。想要防洪,興建堤防、疏濬河川與做好水土保持,這些不同的方法缺一不可。預防自殺,也是需要多管齊下、多方並進。

    法鼓山的聖嚴法師說:「接受它、面對它、處理它。」當我們遇到有親友想要自殺的時候,最難做到的就是接受它,最重要的也是接受它。人們往往以自殺是傻事帶過去,親友之間儘量避免去談論自殺,我們越害怕面對自殺討論自殺,越是沒有辦法處理自殺。首先我們要先接受人可能會想要自殺,才有可能解決自殺的問題。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自殺,自殺無法完全絕跡,只能盡量減少。誠心接受我們的親友自殺的想法,從面對這些想法之中,深入瞭解自殺的原因,才能夠進一步舒緩自殺的情緒、化解自殺的壓力。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Soul&aid=1885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