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方塊字也有脾氣——漢字結構與排列組合的關聯《上》
2009/02/11 15:07:00瀏覽1419|回應0|推薦0

方塊字也有脾氣——漢字結構與排列組合的關聯《上》

前言

方塊字是最“隨和”的文字

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拼音文字相比,形態方正的漢字—方塊字算是最“隨和”的一種文字了。在排列上無論是從上至下,從右至左,從左至右,甚至如印在柏油路車道上從下至上排列的交通標示,都難不倒四四方方如同一塊塊兒積木一樣的漢字。相比之下,大部分的拼音文字就沒有這個優點。從右至左書寫的阿拉伯文和希伯萊文就絕不可能從左至右書寫,而從左至右包括歐洲以及印度半島上的各種文字,也絕不可能從右至左書寫。而無論是從右至左還是從左至右,這些文字也幾乎無法竪排,較少見的例外是歐美戲院招牌上有時能見到竪排的大寫字母,不過這種例子也僅限於大寫字母而無法應用到小寫和書寫體。而竪排的大寫拉丁字母就算在一本書的書脊上也鮮少見的到。因此,當你在在英語系國家逛書店時,若要正讀書架上的書名得把頭往右偏過來看,而若是書店在德法語系國家你又得把頭往左偏。

沒有任何文字猶如漢字這般排列起來靈活自如

在歷史上,除了漢字以外,無論是埃及的象形文字還是巴比倫(伊拉克)的楔形文字,都未能規範在一個方形的空間内。而僅有的可以與漢字的靈活性相比的文字,除了已經失傳的中美洲瑪雅方塊字以外,就只有漢字圈内受漢字啓發而發明的日文假名,韓國諺文拼音字,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象形文字,以及歷史上華夏周邊的契丹、女真以及西夏以仿造漢字的方式發明的方塊字了。如果我們不計入華夏周邊的這些受漢字啓發而創造的文字,那麽這個世界上,除了一個已經失傳了的瑪雅文字,就沒有任何文字有如漢字這般排列起來如此靈活自如的了。

從閲讀的角度來論證橫竪排版孰優孰劣目前還沒有定論

然而,漢字果真像我們一般理解的這樣“隨和”嗎?不然。漢字其實還是有“脾氣”的,而這個“脾氣”源自於漢字的内部結構—這也是這篇文章的主旨:從漢字結構來討論漢字的排列方法。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橫排漢字已經成爲主流,大陸以及韓國的印刷品基本都採用橫排,而港臺以及日本在印刷與數學、科技以及夾雜外文的書刊時也時常採用橫排版。橫排的最大好處就是容易與其他文字以及數學公式混雜使用,同時也有科學家論證橫排版在閲讀時比較不費眼力。不過近來也有科學證明竪排版讀起來不易跳行,所以從閲讀的角度來論證橫排竪排樹優孰劣目前還沒有定論。然而,和世界大部分的文字接軌(除了内蒙古使用的竪排傳統蒙古文)的橫排漢字是有其優勢的。但是,我覺得,處在橫排版漢字逐漸淘汰竪排漢字的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對我們所放棄的舊事物原有的價值和接受的新事物能給我們帶來得價值真正的有所了解。這樣我們才能正確的認識到我們爲了換取一個新的事物或概念所付出的代價。

那麽,漢字的結構到底和漢字的排列組合有什麽關聯呢?現在就讓我們從多個角度來研究一下漢字的結構。


第一部分:文字的中軸線、偏軸線、屋頂綫以及地平線

大部分文字在書寫時都需要一條一條軸綫來依靠

大部分文字在書寫時都需要一條軸綫來依靠。印度文就是一例,印度文每一個字母頭頂上都有一條屋頂綫,因此印度文的書寫往往是先畫一道長長的橫綫,然後再在其下方加入每個字母所需的剩下的筆畫。英文的書寫則是以一條假想的地平綫為基準,大部分字母在地平綫之上,小部分字母探到地平綫以下。傳統蒙文滿文以中間偏右的竪偏軸綫為標準來竪寫,而中東的敍利亞文以及阿拉伯文則總是包括一條長長的,由右至左的地平綫。

北方的許多歷史古城是依照一條中軸綫規劃的

討論完這些文字,讓我們回來看看漢字。在看漢字以前,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建築與城市規劃。讀者或許知道北京城是建立在一條幾乎南北垂直而略往西北偏斜的中軸綫上。在這條中軸綫上從北到南有鐘樓、鼓樓、景山、故宮、天安門廣場、前門大街等等。由於有了這條中軸綫,北京城内的東西兩半幾乎是完全對稱的。北京有東四也有西四,有東直門也有西直門,有日壇也有月壇,這些地名都是東西遙遙相對的。中國北方的許多歷史古城也或多或少的與北京同樣依照一條中軸綫規劃。大如古長安和今天的西安,中如太原、大同、小如平遙,都是如此。若我們再把眼光縮小到具體的中國建築就會發現無論是一般百姓居住的四合院、三合院還是皇宮,這些平面設計也離不開中軸綫。

千字文的頭三十二字超過一半以上依循同一條中軸綫

如果我們把眼光再縮小到一個個方塊字上。我們可以問一問:漢字有沒有這樣的一條軸心綫呢?有的。讓我們拿《千字文》的開頭做個例子來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秋  寒  宇  天
收  來  宙  地
冬  暑  洪  玄
藏  往  荒  黃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文中有很多字是大致左右對稱的。光從千字文頭四句去找,大致對稱的字有“天”、“玄”、“黃”、“宇”、“宙”、“荒”、“寒”、“來”、“暑”、“冬”。現在讓我們竪著把它們排成一行:










可見千字文開篇的十六個字裏有超過一半的字是左右對稱的。如果把這些字竪排起來從中閒畫一條綫就可以看出,綫的左邊和右邊大致相同,這就是說在這個例子裏超過一半以上的字可以共用一道假想的中軸綫。而在這些對稱得字之中,十個裏面有七個字的正中間有一筆或長或短的竪筆。這幾個字就更加強落實了這條中軸綫。

那麽剩下來的六個字呢?“地”、“洪”、“往”、“秋”四個字左窄右寬,這符合大部分帶偏旁的字偏旁在左邊的現象




他們各有各的略偏左的“偏軸綫”。左右一般大的“收”字可以加入十個有中軸綫的對稱字隊伍裏面去。剩下的一個“藏”字下半部並不對稱,只有草字頭左右對稱,可算三分之一的對稱字。如此統計下來,十六個字裏面就有十一個半字共用一條中軸綫,而另有四個字大約共用一條中間偏左的偏軸綫。

左寬又窄的漢字也有,但數量較少,也因此在千字文開篇十六個字裏面還沒有遇到,但是我們可以想到像“部”、“都”、“劍”等字的例子



開篇的十六字夠不夠我們從中歸納一些漢字結構的規律呢?我們不妨再往下繼續讀《千字文》: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

露  雲  律  閏
結  騰  呂  餘
爲  致  調  成
霜  雨  陽  歲

這裡對稱的字有“閏”、“呂”、“雲”、“雨”四個字,加上上半部對稱的“露”和“霜”各算半個子,再加上雖不對稱但左右兩部分寬度相當的“致”與“餘”以及“霜”的下半部,等於有七個半字依循著中軸綫:








而用左偏軸綫的有“律”、“調”、“陽”、“騰”、“結”五個字。


調


由此一來我們應可看到前後總共三十二個字裏,有一半以上的字(十七個半)結構是可以依循著一條中軸綫的,而又有四分之一的字軸心綫偏左。我們大致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漢字竪寫時是有中軸綫的,名書法家啓功先生說過,漢字基本的寫法是“左緊右松、上緊下松”這也是爲什麽除了中央對稱的漢字外,還有很多字採取一道偏左的偏軸綫。

漢字上下對稱的例子相對而言少得多

那麽,漢字如果橫寫,我們就應該來看看有沒有上下對稱的結構。還是拿同樣的例子,《千字文》開篇的三十二個字來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

我們可以看到,上下比較對稱的字除了“暑”、“呂”勉勉強強算是例子外(其實這些字是上面小下面大),就沒有了。那麽如果我們把中段有一橫的字放在一起呢看呢?

天黃宙寒暑往閏歲呂雲

是的,這些字好像是共用一條中線,但是這條綫不是那麽整齊。如果我們用書法家啓功的“上緊下鬆”原理,往稍為偏上的部位(黃金律61.8%)去找,看起來又好像隱約有一條偏軸綫,但依然不是那麽整齊。而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把中間有一竪的字排在一起就可看到,這條中線是無比的整齊:











除了千字文,我們同樣可以擧一些其他的例子: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  甲  子
二  乙  丑
三  丙  寅
四  丁  卯
五  戊  辰
六  己  巳
七  庚  午
八  辛  未
九  壬  申
十  癸  酉
          戌
          亥

漢字竪寫才能體現中軸綫

讀者能看到三條時虛時實但縱貫全行的的中軸綫嗎?在此我們可以做個結論,那就是:從中軸綫的角度來看,漢字竪寫在視覺上能夠體現一條中軸綫,而且對稱性大大超過橫寫(十六個半比二)。

英文印刷體的中軸綫

最後在結束軸心綫的探討前,讓我們來看看大寫的印刷體英文字母: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其中ABEFH是帶有橫中軸綫的,而BCDEHIKOSXZ則屬於上下對稱的字母。現在看看豎寫的情形:

帶有中軸綫的有:


左右對稱的字母有:

AH
IM
NO
ST
UV
WX
YZ

讓我們再看看小寫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ac
eg
hi
jl
mn
os
tu
vw
xz

大家在這裡可以看到,單從印刷體來說,英文的印刷體無論大小寫、竪排還是橫排都十分對稱,這也是爲什麽英文大寫偶爾可以竪排的緣故,不過它們只是字母而非單字。漢字則是左右對稱遠遠超過上下對稱。


第二部分、橫劃與竪劃的比例

文字的書寫動作是一鋸齒狀前進的,橫寫的文字竪劃多,竪寫的文字橫劃多

橫劃與竪劃的比例有什麽重要性呢?一般來説文字的書寫動作是以鋸齒狀前進的。以英文書寫體為例,無論是n、m、w、u、v這些本就是鋸齒狀的字還是l、t、f這些字母,當他們連成一氣時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橫放著的鋸子的口子,也可以說整個文字呈現一種波浪形。如果看竪寫的拼音文字,例如蒙古文和滿文(故宮的各大殿匾額都是用滿漢雙語書寫),則它們的鋸齒或鋸口是豎立著的,也有人形容為一串“糖葫蘆”。這是説明文字的筆畫多是與文字的進行方向成類似直角的狀態。橫寫的文字,書寫者一面手指頭上下移動,一面手臂橫向緩移寫下文字。竪寫的文字則反之,手指頭左右移動而手臂向下緩緩前進。以上是針對書寫體而言,這些文字若有相應的,直綫較多的印刷體,我們就得數一數,它是橫劃多還是竪劃多了。如果據理類推,那麽橫寫的文字應該是竪劃較多,而豎寫的文字應該是橫劃較多。

英文印刷體的竪劃遠多於橫劃

讓我們看看英文印刷體:

“For all flesh is as grass, and all the glory of man as the flower of grass. The grass withers, and the flower thereof falleth away.”

英文是包含曲綫的文字,書寫體更是幾乎完全是曲綫。要拿英文來談橫劃與竪劃的比例比較困難,不過我們可以勉強用英文的印刷體做一個統計。以上這段英文,如果我們要找出真正的橫劃,就只能在區區幾個字母裏找到—“F”、“f”、“T”和“t”。算下來整段話共有十四道短橫。

現在來數一數竪劃。我們可以在“F”、“l”、“h”、“i”、“t”、“n”、“d”、“m”等字裏面找到。仔細算一下共有五十道竪劃!

顯然,英文豎劃的頻繁度遠遠超過了橫劃。

中文的竪劃比橫劃多近一倍

現在再看看中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

露  雲  律  閏  秋  寒  宇  天
結  騰  呂  餘  收  來  宙  地
爲  致  調  成  冬  暑  洪  玄
霜  雨  陽  歲  藏  往  荒  黃

大家有興趣可以仔細數一數。抛開橫竪抵消的撇和捺,我數的結果是至少一百二十五個橫劃對七十個豎劃。橫比竪將近多一倍。這當然比起英文的五十比十四要平衡的多。然而漢字的橫劃絕對是遠遠多於豎劃的。

漢字竪寫更符合書寫動作的規律

這個答案説明了什麽呢?那就是漢字在用手書寫的情況下,竪寫會比橫寫符合書寫動作的規律。不僅如此,如果我們觀察漢字的“書寫體”—草書和行書,我們就會發現,大部分的鋸齒型是與豎寫文字相符的“之字形”。而漢字楷書裏面無論是走之旁的“遠”、“進”、“達”等字,還是鋸齒狀的乃,為,及等字,也都符合豎寫得鋸齒規律。當然任何事物都不容易有絕對的規律,例如“冊”、“勿”等字就很適合橫寫,而英文的“z”和“e”就不大符合橫寫的規律。但從整體統計來看,漢字橫劃多以及漢字草書垂直狀的鋸齒形多是經得起大家推敲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XZ18&aid=263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