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7 17:41:31瀏覽736|回應0|推薦3 | |
繁體字好認,簡化字好寫,其實這本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你得認識繁體字。一個只見過击、卫、灭的人你要他去讀恍如外國文字的擊、衛、滅,他當然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認字就如同認人。不認識的面孔再認也依然不認識。但是如果是見過面的人,面部特徵明顯的就比漢城街頭的千女一面好認。大家想想,嬰兒的面部皮膚光滑,表情單純我們很難真正記住他們的長相。而九十歲的老人各各滿臉皺紋,看起來也差不多。其實最好認的臉是中年人的臉。不是嗎? 小女剛滿三歲,已經認識大約三百個繁體字。我發現她學的最快的就是筆劃較多,特徵豐富的漢字。例如“龜”、“凳”、“鳥”、“書”、“蟲”等字,幾乎學一次就記住了。反倒是“水”、“火”、“小”、“木”這些筆劃少的字她常常混淆。當然,像“鬻”、“爨”、“灪”這種黑壓壓一片的字我也不相信她能記得住。筆劃太多和太少一樣無法突出文字的特徵,這也是過猶不及的原理。 順便談一談寫字。我個人的經驗是橫竪多的字筆劃與結構都較好記好學,比如“書”、“龍”、“車”、“園”等字。而像“农”、“龙”這種以撇捺點爲主的字我到現在還經常寫錯。再以小女為例,她現在能寫“卅”、“口”、“H”、“D”等字,卻還學不會“人”、“A”這樣以斜綫組成的文字。可見就連寫字也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以爲筆劃少就一定好學。 識繁其實問題不大,真正問題是不會運用繁體字。我曾舉例如下: 很多習慣簡化字的朋友說“繁體字我全都認識,根本不用擔心文化傳承的問題”,但是當我們在大陸銷往海外的產品或電視節目上看到: “天幹地支”,“板藍根衝劑”,“禦園茗茶” 這樣的“繁體字”時,我們就知道“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已經是一種“死文字”,它的用法在六十年過去的今天已經被人們遺忘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