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25 07:59:59瀏覽2758|回應6|推薦136 | |
雪廬老人的叮嚀 : 心能造業 心之一字,學佛十年八年者,亦常不懂,俗說的心動,非肉團心動,就是心中起的念頭,與肉團心沒有關係。既是起念在心,造的善業惡業,是誰造?是心造、口造、身造。身造、口造,皆是以心為造業主體,無心就不造業,但這裏說的無心,非無肉團之心,就是沒有念頭。話雖如此,實則無一無心之人,惟佛才能無心,無心就是沒有念頭,沒有念頭就成佛,不信可回家試試,我講經已六十年,十分鐘無心也辦不到,能無心就不造業,既造業就是還沒有無心。 心能轉業 『心能轉業』造的業,心能改。心何能改?心在那裏?能不能拿出來?拿不出來。但造了沒有?實在已造。造的業在那裏藏著?在心裏藏著,十萬八千年也裝不滿。既皆在心,只在心改。比如我是一位畫家,畫了一個人,我想使他變成非人,只要拿筆改改就可。但畫是在紙上畫,在別處改不行,仍必須在紙上改,所以說心能造業,心還能轉變業。 『業由心造,業隨心轉』這是解釋前面二句。何以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因為心變了,業就變,業能隨心變化。經上曾有一個比喻:有一猛虎,頭上掛鈴,無人敢摘。有人獻策,何人能掛,即其人能摘,這就是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業喻鈴,掛者即造者,無甚奇怪處。業只要轉了,就不結果,怕甚麼呢?所以說轉業要緊。 心不能轉業,即遭業縛 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 心若不能轉變業,所造的業,就結果,把你的心纏縛。現在我人身心皆不得自由,就是被業纏縛的關係,所以說心不轉業,心就為業所縛,業就會來找麻煩,牽著我們受報。業縛,就是轉不了被業纏縛,縛者,如繩索之縛人。轉,是造的業轉變了,業必須隨心轉變,要下決心去變,能變就好了。但若用不上十分力量,有如吃茶,必須把茶杯拿到嘴邊,才能吃到茶,若只拿到一半,茶仍不得吃。轉變得力量用得不足,業就不隨心轉,業抵抗心,心勝不過業,業就能縛心,業就來找麻煩。心業交戰心勝了可轉業,業勝了就受報,很清楚的。 業何以能縛心? 『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業何以能縛心』,就是說轉不了業,業為甚麼不受轉反而能纏縛心,「心依常分」,常,是平常事,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凡夫所做皆是。我們修行人,除了早晚二時定心念佛做功課依佛而外,餘二十二時皆是依常分。「任運作受」,自不作主,隨時心起妄念,日月潭、阿里山、當歸鴨,隨念轉變,就叫任運作受,隨著它牽引墮地獄,「即為業縛」心就被業纏縛,不能作主了。 心何以能轉業? 心為什麼能轉業?必須說出方法來。禪宗要緊話,就是講心。『心與道合』心為甚麼能轉業,有方法,就是變心,變的時候,不必管別的,要找道,道是甚麼?心不動就叫道。心不動何以叫道,講起麻煩,但很要緊,經上講的地方很多,較難懂,講好懂的。想明白道,須先明白性何者為性,中庸開頭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性是自然的,一動就不變了,能一點不變就叫道。所以佛家說心不動就是道。孟子四十不動心,孔子四十不惑,就都合道,大家那一個沒念,就與道合了。 如仍不懂,『心與佛合』,這句較好懂,佛是覺悟的心,心起念就亂,亂就不與佛合,因此心與佛合不合,但看覺悟不覺悟,怎樣才算覺悟?覺悟就是心不跟念跑,如心起念想著日月潭,心念剛起,馬上就警覺,無念何有日月潭,快快收回,能時時覺悟,收回心念,這樣『即能轉業』造的業就能轉變了。但為甚麼就能轉變了,另講道理。 定心就能變業 經中說心,常設比喻,但比喻多只像幾分之幾,不能完全恰切。就如心是空的,比大海水,水原是平的,遇風就起波浪。平水喻心,波浪喻業,大家試想,水與波,為一事為二事?若說為二,無有波何有水,無有水何有波,水波原本是一。吾人前作之業如波,心定住,水不動,波皆變水。再者吾人念頭就是波,有波就有覆船的危險。所以說吾人定心就能變業,學佛戒定慧三字,就是要求心定,定了心,就與道合,就與佛合。可是再附帶說明一句,心定不是坐在那裏呆板不動,否則睡覺死了,豈不皆是定,沒有此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